*美国南方出版社让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名家点评顾月华摘录:
陈丹青:画家、文艺评论家
顾月华最在乎的恐怕便是她的写作。而渡尽劫难的一代,其中尚有以笔记忆,并欣然四顾而喋喋不休的人,真是有福了。
刘紅林:文艺评论家
我从第一眼看见她,就断定她的出身不俗,学养兼备,生活幸福。顾月华的散文有一种并非女作家独有的大气,她性格中就有一种中性之美。这种中性之美也体现在的她的文章内容和语言文字之中,有柔有刚。及“平凡之中见精神”的写作手法。
王渝:资深编辑、诗人作家
顾月华的文字或犀利或抒情,是個多面手,寫雜文、散文、小說文字樸素,有如信手拈來,寫出的短文卻是玲瓏剔透。達到了最好的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陈九:北美著名作家
她用对人的真诚,对生活的热爱,和女性的细腻,回顾她的往事,描绘并重塑了她过去经历的苦难,我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女性文学。
林丹娅: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会長
通过顾月华的描述,我们才能看到这么有情有趣有态度有品味有品格的各种人的人生,她的亲人,她的朋友,她的家世,她的人事。无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她叙述的文字,都有种剔透与从容,豁达与睿智,这也是她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态度与品格。
白舒荣:世界华文文学联盟付秘书長
顾月华有倚马可待之才,下笔若有神助,虎虎生风!令我佩服得紧。
序 言
刘荒田
收到顾月华最新散文集《依花煨酒》的电子稿,一气读下, 感触如潮。
依长久的阅读习惯,我对这类作者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国内出生、成长,生活了较长时间,然后出国,又活过相当岁数。顾月华属于这一群体。复因彼此的人生颇多相同:年龄近似,1949年后至改革开放前祖国的所有运动、折腾,一次不拉。都下过 乡,都在三十多岁移民美国,都老老实实地打工。都在退休后当两国轮流居住的候鸟。如今都已攻占“七十”的关隘。所以,顾月华的作品,无论在纸版还是网络,我见到必不错过。
若借用流行的说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远赴异国出于自愿,我和她移民之后贴切的说法是“同气相应”。评价这种两边通吃的资深作者的作品,我私下揣着两把尺子:一,是否不到那个年纪就写不出,写不好的;二,是不是不在外国待得足够久就写不出,写不好的。前一条是纵向的浏览,后一条是横剖面的谛视。
我和顾月华见面,至今不过四五次。但早在37年前的1983年 就知道她的文名。那时,我从家乡来到旧金山三年,在西餐馆打工,每天照例去唐人街买一份《美洲华侨日报》,为的是看诗人王渝大姐所编的副刊。就在这个版面,读到木心先生出国以后第一次发表的散文《塔下读书处》,诧异莫名。比木心的名字出现得更频繁的是顾月华,不知何方神圣,从内容可看出是留学生或新移民,散文、小说、随笔都拿得起,篇篇充盈脱离禁锢后鲜活的惊喜。甫入另一个社会的彷徨,生活重压下的倔强,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可惜,三数年后,这个名字消隐了。我为此惆怅,为了目睹不止一颗文学彗星,以获奖或出书一鸣惊人,不久即莫名其妙地陨落的缘故。
第一次见到顾月华,是二十多年以后,2009年我去纽约。作 家朋友们与我聚会,连王鼎钧先生、董鼎山先生也来了,教我受宠若惊。座中有她。但不必向她表示惋惜,她又在文坛活跃起来 了。此后十多年间,重新获得读她作品的乐趣。
这本新的散文集,彰显“老”的优势。
如果记忆是财富,老人的身价自然较为丰厚。顾月华从戏剧学院毕业后经历了两个特别的“十八年”:前一个,“在开封边上, 在黄河泥沙混杂着汗水中度过”,那是青春期。后一个,在纽约曼哈顿区洛克菲勒中心大楼内一家犹太人开的珠宝公司供职,那是中年。集中的怀旧之作,当然是从记忆长河舀来的,却不是 夹着泥沙的浊水,然则,是什么呢?
《茶事记趣》中道及,2018年,她在菲律宾格陵兰岛和朋友们一起喝茶,“有人说她在沏最好的茶给我们喝,我接过喝了一杯,说难道是牛栏坑?我拿起她的茶叶罐,金色的小罐上果然是牛栏坑肉桂,也就是武夷山大红袍”。喝茶聊天之际,看到一艘快艇翻了,乘客都被抛进海里,随即救援船驰至,救下所有人。于是作者发议论:“一浮,一沉,就像是茶叶的命运,非经沸水冲泡,未能见茶叶的沉浮,恰如人生没有经过磨砺,又如何能悟出生命的真谛。”“岁月随着茶叶在香气氤氲中沉浮,静静地流淌而去”。
这样的“茶”,见于温婉的《父亲的中山装》,见于惨烈的 《三楼飞下来一件棉大衣》,见于艳异《色拉寺后院的玫瑰》。连《十三帮大院的角落里》中一处细节,也教人戚然泪下:此文写的是特殊年代里的故事,期间,河南因有人写“反标”,干部要集中在“十三帮大院”接受追查,作者抱着儿子参加。
“有一个女人,是癫痫病人,正在病中被队里抬来了。大 家躲着她,我一打量便知晚了,她在墙角,只有她身旁有一个空位,我只好把被褥铺到她左方。她脸色苍白带青,瘦得如刀枪上了膛,睡觉时我不敢翻身向她看,半夜醒来,看见她的脸便吓出一身冷汗。
晚上喝汤水,孩子常尿床,弄湿了我们的褥子,我就把他移到我身上,叠起来睡。孩子的重量压着我,身下的潮湿又很难受,使我很难入睡,翻身更是困难,我要慢慢地把他驮在我背 上,不能让他去碰那湿处。
“一股暖流把我弄醒,孩子又尿床了,我挣扎着调整我们的位置与姿势,屋子里保持着一盏昏暗的油灯,我在黯淡的灯光下,无意中看到几乎贴在我脸上的邻床女病人的脸,她紧蹙双眉,牙齿咬住下唇,口角淌下一滴已经干涸的血垢,面色铁青,头发倒竖着,真是我生平从未见过的一张最可怕的脸,几乎贴到我面颊上。
“她是教会女子学院毕业生,没有家庭的神秘老处女,会说英文又不结婚成家,她本人形象比传说中更为可怕。突然,她睁开双眼,望着我,明白了我们发生的事,她迅速朝墙角挪去, 侧着身子,她的背几乎贴在墙上,让身体下一块温暖而干燥的地 方,腾了出来,喃喃地说:‘睡过来吧。’”
“睡过来吧”四个字,就是万语千言!
书中的《等路到尽头》,写的是邵洵美和盛佩玉夫妇可歌可泣的爱情。我此前读鲁迅杂文,知道这位“邵公子”是“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做文学资本”的“捐班”,形象负面,殊不知邵被誉为“文坛孟尝君”,是杰出的出版家。读此文,不能不佩服作者挖掘史料的功夫和评价的公允。
顾月华在本书中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我名之为“另类海派”。“阿拉上海人”,海派的机敏、工巧、通达、雍容,是出生于大资本家家庭的顾月华与生俱来的气质,中年以后在大都 会定居,她写道:“纽约,它曾经用最宽容温暖的怀抱,让我在 温饱之余,享受了世界顶级的精神文明和艺术精华,”这繁华之地给她的文思注入新的元素:开阔而具景深的视野,温厚的人性感悟。
我移民至今四十年,从最初阅读顾月华作品的年代起,就崇拜两位住在纽约的大作家——王鼎钧先生和木心先生。可惜两地相隔一万公里,虽拜访过鼎公多次,但来去匆匆,难得深谈。木心先生则无缘拜识。居近水楼台的顾月华,以出神入化之笔描摹他们:
《话说鼎公》叙述一次鼎公伉俪做东的饭局:
“谈了不少话题,最有趣是说到他的四本回忆录在中国出 版,起因是高华死后,记载中他最后读的一本书是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这就引起人们的兴趣了。
公仲先生便问鼎公,大陆版本的书本有没有删节?
鼎公说:‘有,有一个女子对照之后,计算出来一共被删两千多个字。’
大家都说还好,这时王夫人说四本书有四十多万字,真的删得不算多。
一旁笑成弥勒佛一般的鼎公说:‘也就是宫保鸡丁去掉了辣椒!’
他把这辣椒两字念成:拉―脚!他接着又说:‘去掉了全书的精华。’”
《我的朋友木心和丹青》里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木心:
“木心在版画教室里上课的情景,那本身就是一张美丽的画面,版画的教室非常大,木心总是卷起袖子,把袖子挽到胳膊上 面,系了一条围裙,像泥水工一样的工作着,他占据了很大的空间,那一排一排的长条桌上,放满了他自己印刷出来的作品。那个屋子非常敞亮,窗外的阳光射进来,木心沁出汗水的脸,笑容满面,那种敞亮的欢乐,充斥在教室的空间里。那时的木心,显得活力十足。”
老话说姜越老越辣。木心先生说:“我自己也承认,我是到了纽约才一步一步成熟起来,如果今天我还在上海,如果终生不出来,我永远是一锅夹生饭。”顾月华这般夫子自道:“同时我对一切有东方元素的强烈的民族形式的艺术迷恋,包括鲜艳夺目的花布和丝绸制成的服饰,我会摒弃在国外酷爱的冷艳,去迎合欢快明朗的美意及热烈的情趣,享受自己身上也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把缤纷繁花肆意潇洒在服饰上毫无犹豫羞涩。” ——《故乡的港湾》。到了晚年,顾月华已完成中西融合的蜕变。
没有疑问,老以及两个国度、两种人生、两种乡愁,是顾月华成为卓越散文家的重要条件。但又不止于此,她别具异禀,那就是强盛的生命力。老人的短板是体能渐衰,“今年比明年好”, 但去年秋天在绍兴举办的文学活动中所见,顾月华步履生风,到处充当摄影顾问。这种极难得的活力,形诸作品,就是锐气,激 情。集中文中诸篇,你一打开,郁勃的春气就扑面而来。
她和丈夫养了一只长毛犬,起名顾露露。在我的阅读范围, 关于宠物,没有见过如此别致的描写:“它在我家万千宠爱于一身,以致无法无天。晚上,它一定要躺在丈夫帎头上,丈夫在头三年里天天与它讲理、哀求、训 斥、驱逐、怒骂,用尽软硬手段,它一言不发,锲而不舍就是要 睡在丈夫帎头上,三年的较量它终于获胜,丈夫挤不过它,只好另外安置了他的卧室,它陪着我,用背贴着我甜美地睡在属于另 一半的地方,已有六年。
“半夜如果雷电交加,它怎么就认定了这时要换保护人了, 无论我如何抱它、哄它、搂它、亲它,它焦躁不安,闹着要去丈夫房中,在那里,它在床边呼唤爸爸,它爸爸被她叫醒,知它害怕,便抱它上床,一把搂在怀里,偏偏它一向很有规矩,知道自己是母的,从不肯去男人屋里过夜,现在被抱到床上,心中大概 不喜欢,又马上跳下床去。”——《懂中文的狗》
顾月华早年在河南乡村,养了两只鹅,一公一母,公鹅因翻车而死,“那另一只鹅从此视我为杀夫仇人,天天天不亮候在门外,见我拔出门闩,打开大门,便急步向我直冲过来,厮叫着恨不得一头把我撞死,我当然高声厉叫发出比它更可怕的喊声,惊动房东家几个孩子,从内院奔出来,驱赶着母鹅,掩护着‘下放 干部’狼狈地撤退逃跑。下地回村里也派人先打前站,引开母鹅潜回屋里。”(《兔子翻墙》)。描写的生猛,教人叹为观止。
读本集,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文字功力。她总要另辟蹊径,发人之未发,其中“以正话反说”最为抢眼。读这集子,常常莞尔,它的幽默感不是肤浅的逗笑,而是莎士比亚所指的“对着悲 哀微笑”。
“渐渐的我分不出到底哪儿是我的故乡,哪儿是他乡。每 次我回到任何一个家里,开始一定会有麻烦,最后一定舍不得离开。家里那些许久没被我抚摸过的各种器具,起初跟我一定过不去,纷纷装病罢工,让我煮不了饭,开不出暖气,冰箱结不成冰,水管最可恶,堵住不让下水,好,你们狠!非得让我请电工水工锅炉工带着傢伙上门,把它们一个个敲敲打打或者干脆炒鱿鱼换新‘人’, 这才慢慢安生下来。”——《故乡的港湾》
顾月华说:“当我回到故乡用我的母语不断发表新的作品时,这是我价值观中的衣锦还乡。”《依花煨酒》就是一次既华丽又深情款款的“归宁”。
2020年12月于旧金山
《依花煨酒》作者简介:
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终身名誉会长,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终 身会员,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终身会员。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学士。新加坡文学书屋出版小说集《天边的星》,美国惠特曼出版 社出版散文集《半张信笺》,和鹭江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走出前 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传记文学《上戏情缘》。纽约侨报专 栏作家。作品入选多部文学丛书,如《采玉华章》《芳草萋萋》 《世界美如斯》《双城记》《食缘》《舌尖上的太仓》《花旗 梦》《纽约客闲话精选集一和二》《我在我城》《纽约风情》 《丝路之旅》《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作品选》《情与美的弦音》 《天网恢恢》《何似在人间》《人生的加味》等十七本丛书。文 章入选侨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世界日报、文综杂 志、花城、香港月刋、黄河月刋、传记文学、明报月刋、美文、 鸭绿江等报刋杂志。文章深受文坛资深作家的推崇和广大读者的 喜爱,一手作画,一手写作,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饱满的热情, 赋予文学及绘画创作瑰丽的色彩和时代的沧桑。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网站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美国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通过自己的网站,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纷繁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