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她的名字叫伊丽莎白

(2022-07-02 06:34:16) 下一个

*美国南方出版社让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本书是由伊丽莎白的大儿媳伊娃M布鲁斯特1950-1954年,通过伊丽莎白的工作日记,伊丽莎白1951年返回美国后,婆媳的共同的回忆,记录下来的手稿编撰而成。2018年经伊丽莎白的孙女芭芭拉-布鲁斯特-沃德的多方努力下,英文版正式出版印刷。 

本书详细记录了美国女传教士,伊丽莎白-费舍尔-布鲁斯特,自1884年前往中国福州至1951年返回美国,在中国67年多的生活经历。她22岁受卫理公会美以美差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1884年来到中国福州,在那工作6年,学会讲福州方言。1890年嫁给蒲鲁士牧师。夫妇俩在兴化府(今莆田)建立了总部,他们是最早驻扎此地外国传教士。他们建立的基督教社区有200多个教堂,至1950年有四万余信众。他们的七个孩子,都出生于福建莆田,能讲一口流利的莆田话。她从一个人们眼中快乐、活泼的'星小姐',成长为'蒲星氏','蒲师母'、'万孤母','牧羊人','匪之友'。她用自己的'天堂大脚'向缠足和禁锢妇女自由的习俗挑战;为女孩子创造接受与男孩子同样多的教育机会,创办'华南女子学院',咸益女子初、高中学,以及乡村女子走读学校;她创办善育堂孤儿院,将那里的孩子视为己出,并为麻风病人建造教堂;她用莆仙语兴化方言罗马拼音;撰写了许多宗教和学校教材,并担任《奋兴报》主笔;她帮助改进农耕模式,在东南亚婆罗洲建立兴化移民村,为贫苦农民提供新的生活。她和丈夫始终坚信:他们的努力不仅限于传播福音,物质也是神圣的,'基督通过行为可见',通过物质生活的实际改变彰显耶稣基督的精神。 

伊丽莎白在中国经历了三个朝代,清朝末期的四个皇帝,民主共和,共产共和;经历了多次的战争和革命,面对屠杀,动乱、战争、疾病、天灾、人祸、政权更迭,很多传教士选择离开,她始终如一,坚守着她的理想和信仰,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继续完成神摆在她面前的日常工作,直到89岁时返回美国。

译者序言

所有遇见,都是命中注定……

1862年,她出生俄亥俄州伦敦小镇。她有一个认识上帝的父亲,那年的12月,我有了一个认识上帝的高祖公;

1884年,她22岁时受基督教卫理公会美以美差会派到我的祖籍地-中国福建,在福州生活6年后,在兴化(现莆田)居住61年;

1951年返回美国,她将生命中近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奉献给福建福州和莆田的父老乡亲;

1955年3月,她回到天堂,那年的10月,我来到人间;

1989年1月21日,我来到美国俄亥俄州,她的家乡。33年后的2022年1月21日,开始动笔为本书的中文版写序言时,我生命的光阴,正好一半中国,一半美国。

我和她的遇见,既是源于此书,也是命中注定!

我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父亲是福州人,母亲是莆田人。我生在新中国,一直唱着,想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直到有一天,我没有学上、没有书读、没有资格做接班人、所有美好的憧憬和理想破灭的时候,我百思不得其解。妈妈才悄悄地告诉我,皆因我有一个这样的外公,8岁成了孤儿,19岁去美国留学,27岁回国教书,1947年受聘到台湾台南工学院(现成功大学)任教。那时,国民党及美帝国主义反动派可是我们的头号敌人,而外公和他们有说不清,理还乱的关系。

这些,让我陷入迷茫和困惑,就我当时接受的教育和认知水平,怎么也无法将孤儿与上学读书,到美国留学,大学教授,院长、校长联系起来。

我来美国的时候,国民党还是反动派,美国已不再是从前的帝国主义纸老虎。

到美国后,常听家中的长辈提起这两位传教士名字“蒲鲁士和蒲星氏”(图2)。年过百岁的堂舅、大姨,即使有时记不清楚我们晚辈的名字,却总把恩人的中英文名字牢记在心。

每个到中国的传教士,都要为自己起一个有含意的中文姓名和字号,布鲁斯特夫妇也不例外。初到兴化(也称蒲田),先生以‘蒲’为姓,取名‘力士’,寓力大无比之意,后叫顺口了,就成‘蒲鲁士’;而夫人则按传统的中国习俗,随夫姓,加自己的姓,再加个‘氏’字,就变成最地道的中国姓名。长辈们谆谆地告诉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感恩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

他们是谁?和我们家族有什么样关系?一直是我悬在心中多年的未解之谜。2019年初,冥冥之中,我在互联网上敲进“蒲鲁士、蒲星氏”,找到他们的英文名字,再用英文名字搜索,这本2018年10月刚出版上线发行的书,一下跃进了我的视野。它似乎就是为我而来,马上买来阅读,终于找到长辈们心心念念的恩人。原来,他们就是我外公、大他三岁的哥哥、小他六岁的弟弟,三个孤儿的基督教父母—布鲁斯特(Mr.& Mrs. Brewster) 先生和夫人。而他们的教母 蒲星氏—蒲师母,正是我翻译的这本书的主人公—她的名字叫伊丽莎白。

在中国的近67年里,有很多中文的名字永远铭刻进受她惠顾的人们心中。人们亲切地称她‘星小姐’、‘蒲星氏’、‘蒲师母’、‘万孤母’、‘匪之友’、‘牧羊人’等。其实,她的真姓大名是“伊丽莎白•费舍尔•布鲁斯特(Elizabeth Fisher Brewster)。从这本书中,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福州、莆田的乡亲们可以看到,她为我们前辈造就了多少可观的福祉;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多少无价的遗产。

我读到:“布鲁斯特夫妇到达兴化后,接管培元书院,利百伽孤儿院,盲童学校,并将它们从莆田城外搬到城里,与他们的新家比邻”。

恰逢那年,我外公家的三兄弟,因莆田鼠疫流行,家中做医生的父亲、母亲和姊妹都被感染而丧生,一夜之间成为孤儿(图3)。伯公隔墙听到亲戚暗中商议,打算卖掉他们三兄弟。他当机立断,把两岁的小弟托付给父亲的好友,带着8岁的大弟,星夜兼程,逃到莆田城厢,敲开布鲁斯特的家门,请求收留他们。看两兄弟已能识文断字,哥哥聪明伶俐,与他们的大儿子年龄相仿,便将哥哥留在家中,给儿子们做伴读。同吃,同住,一起去上学读书;外公进了孤儿院,半工半读,成长为“最聪明的男孩”;叔公三岁的时候,两个哥哥从孤儿院跑到寄养人的家中,看见小弟正趴在地里干活,哥俩将他领进孤儿院;最后三兄弟都由教会资助去国外留学,大哥去菲律宾马尼拉大学,两个弟弟去美国堪萨斯州的西南学院和州立大学,外公还去波士顿大学攻读硕士。学成回国后,回馈社会。其实,我外公家兄弟仨只是她收养的上万名孤儿中的三个。

我外婆林姓家族中,舅公及表舅公娶的媳妇都是孤儿院里长大的孤女。当蒲氏夫妇得知舅公是莆田基督第一人的孙子时,悉心栽培:送他进哲理中学;又送他到燕京大学深造;学成回莆田后,到哲理中学教书,并在该校担任六年副校长(1918,1920-1925。1927年以前,校长均由外籍教士担任);建国初期,他应央行的请求,向香港总会索要退休金,为国家换取许多宝贵的外汇;如今,他的名字随着国家空间技术的发展已响彻太空,“天和”核心舱—天意人意?天人合一。

我读到:孤儿院搬到兴化城里,不到三年,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养育更多的孩子,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利百伽孤儿院(图4)搬迁到兴化之外的黄石镇,还为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善育堂” (图5)。在圣经女的指引下,一个小女孩拉着双目失明的妈妈找到善育堂,问伊丽莎白:“这是有上帝的爱的地方吗?”

我的小姨,自幼被寄养到亲戚家,养父对女孩子上学极为反感,只要看到学校里带回的课本和作业本,他抓起来,扔到炉火中烧掉。勇敢的养母选择离婚,带着女儿到黄石镇三十里外的乡下与另一家孤儿寡祖母组合了一个新家庭。家中的三个孩子都想继续上学。圣经女“福姐”带着他们走到黄石镇的“善育堂”去见“蒲师母”,她当即收下了他们。小姨因养母是助产士,有一定收入,只交一些饭钱;另外的兄妹俩,半工半读,吃住上学都在孤儿院。“那个白发苍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形象深深地印在小姨的脑海中,每当回忆起那次遇见,内心都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

她对所有的孤儿,弃儿,流浪儿都视如己出,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有的甚至比对自己的孩子付出更多。她是当之无愧的“万孤之母”,她用无私的母爱,使善育堂成为一个充满上帝的爱的地方!

正是遇见了她,莆田所有的孤儿才能认识上帝,成为上帝的孩子,从小接受基督信仰,承蒙上帝的恩典,沐浴上帝的悯爱,他们得到过帮助,也学会帮助他人。

我读到:她到福州宣教大会展示天堂大脚,向女人缠足的陋习挑战。让我1900年生于福州的奶奶,从众多的北方小脚老太太中脱颖而出。她提出“让女孩子得到和男孩子一样多的教育”,她是华南女子学院的创办人之一,也是莆田咸益女中的创办人。我外婆有幸进入学院的大学部,成为莆田第一个女大学生,回乡后成为第一个华人女中校长,校董(图6)。舅婆从孤儿院毕业后,进入华南女校的中学部,毕业后回乡做教师;她创办的咸益女中(现莆田九中),外公和伯公家中的女孩们都是在此接受的教育。她在书中提及,那时只提倡给女孩子与男孩子一样多的教育,但从未想到过男女同校。在她的帮助下,我小姨进孤儿院,直接插班到四年级。三年后的1948年,考入哥哥们上的哲理中学(现莆田二中)男校。30年前父亲和伯父两家曾住的小红楼(当时哲理中学教职工宿舍)已经改成女生宿舍(图7),小姨也和她父亲一样,先后在同一幢楼的同一层住到高中毕业。如同当年的伊丽莎白和她的儿媳,先后住在福州的尖峰别墅群中的同一栋楼的同一房间。

我读到,她是语言的天才,到福州,很快掌握福州方言,到兴化又学会莆田方言。普鲁士还发明用罗马字母注音莆田话,出版报纸,传播福音,用罗马注音翻译圣经,使文盲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阅读、书写。

看到这里,才知晓,汉语拼音不过是罗马注音的改头换面,用英文字母取代罗马字母,只是涵盖的读音过少,很多方言都无法拼写阅读。我的父母,一个福州人,一个莆田人,虽然来自一个省,却无法用各自的方言进行交流。乡音,到我们这代便失传了。我能理解,他们初到福州、莆田,短短的一年内,要学会说一种方言有多难!莆田方言是古汉藏语的活化石,闽中的莆仙话、与闽东福州方言、闽南的厦门方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之间几乎没有语音的过渡。八十年代初,我和表姐回乡寻根问祖,去福州、莆田、厦门时,感觉像是到了国外。三地的方言听起来,仿佛坠入云里雾里,满眼迷离,就像去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希腊、意大利、法国。

我读到,她的大儿子是古董迷,收藏了很多中国的工艺品,但他们都是从正当的途径购买得来。

他的爱好,也是受他的伴读、同学,我大伯公的影响。大伯公妻子的家族,曾做古董生意。这些古董,帮助他们全家度过美国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也为保护中国的艺术品做出一点贡献。相信至今还可能存在某个博物馆或个人的家中收藏,而伯公留下的细瓷大花瓶在四川的一次抄家中,却遭受厄运,被一棍子扫到地上,摔得粉碎。

我读到,两个孤儿院里接受过她创立护士培训项目的女孩儿对她说,“比起生我的母亲,我唯一亏欠的人就是你,牧羊人母亲。我们真的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你当年的关心和帮助,现在的我们真不知会在哪里”。

这句话,表达出所有孤儿及他们的后代的心声。我从长辈的口中听过无数遍,也在我们后代的心中重复过无数遍:“没有当年他们收留父亲,现在的我们还说不定在哪里待着呢,更不可能到美国来(堂舅吴存亚语)”。

我读到,当教她语言的老师蔑视女孩子不可能像男孩子一样唱英语歌的时候,她和老师吵了一架,马上回到学校,拿出当年怀特叔叔教给她的看家本领。从此,女子学校中开始教授音乐课。

由此,唤起我童年时代的一段回忆。一个礼拜天的中午,我在后院和小朋友玩,突然前院一片嘈杂,我赶紧跑过去看热闹,原来是妈妈,坐在三轮车上的座位上,脚踏板上放着一架风琴,几乎把妈妈压扁了。三轮车夫帮着把风琴搬进家中,看热闹的小朋友们冲上前去,帮着拉开楼道的大门。爸爸出差回来看见说,不是说好买缝纫机吗,怎么变成了风琴!妈妈有一本不带封皮,纸页泛黄的英文歌本,后面的几页都脱落了。妈妈把它粘了又粘,缝了又缝。有了风琴,妈妈有空就为我们弹唱。那时,我只知道这个歌本叫“101首”(图8),‘桑塔露琪亚’、‘老黑奴’、‘玲儿响叮当’、‘很久以前’、‘家,甜蜜的家’、‘平安夜—圣上夜’,等等。妈妈说,其中的那首‘老黑奴’是外公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家里来了莆田的亲戚、同学,妈妈就拿出那本破旧不堪的歌本,小心翼翼地翻弄着,放到乐谱架上,和她们一起弹琴,唱歌,还要分独唱、合唱、高低声部。歌声中充满了她们童年、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也为我们积累了不少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和姐姐从小耳濡目染,对音乐有特殊的敏感,一首歌曲听几遍就会哼唱,会唱的歌找到琴上的键就能弹出来,虽然上不了大雅之堂,自娱自乐还是绰绰有余。原来,所有一切,都有拜于伊丽莎白和她语言教师的那次争执。

我读到,她初到福州,就受到薛承恩牧师父亲般的照顾与呵护。病弱的时候,送她去日本休养;病重的时候,送她回到家人身旁;结婚的时候,为她主持婚礼。她一直尊称他为“父亲”,让人们误以为,他就是她的亲生父亲。

我的高祖公林振珍,正是由她的教父薛承恩的引领,在福州认识了上帝。之后,回到家乡莆田的南日岛,建立了兴化府第一个教堂—草湖堂。160年后的今天,留下尘世不朽的物质遗产(图9-10)和世代相继的精神传承,仍然在南日岛上巍然屹立,发扬光大。

我读到,一百多年前,蒲鲁士万里迢迢将莆田的荔枝和龙眼带到美国。美国的荔枝便以蒲鲁士家族的名字命名为‘布鲁斯特荔枝’。

莆田又称荔城,因陈紫荔枝(状元香)得名,它们都是城郊东埔村母树的后代。

我父母的六个孙辈中,只有女儿从小在姥姥身边长大。女儿还没出生,姥姥就抢先占位、提前约定:姓由祖父母给,名由外祖父母给,字由父母给。于是乎,女儿的名中就有了‘荔’代表莆田荔城,字中的‘洋’,左侧的三点‘水’来自母亲‘清’字,右侧的‘羊’取自父亲‘群’字。从此,每当人们问女儿的名字的时,她都会骄傲的重复名字的来历。一次,姥姥的同学从莆田来,谈起家乡的巨大变化时说,现在的莆田已经变成了‘鞋’城,五岁的女儿马上在旁边接茬儿道,那我是不是也要改名‘鞋洋’了?童言无忌,逗得荔城的姥姥们哈哈大笑。家族中亦有几个晚辈名字中都有‘荔’字—徐林荔,林荔辉,以此铭记祖先的恩德。

感恩布鲁斯特当年将荔城的荔枝带到美国,120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在美国加州的维斯塔和佛罗里达州的丘比特城,找到家乡的感觉,回味家乡的甜蜜,觅得落叶归根之处。

我还读到: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一个对神学和科学有深入了解、对教学充满热情、倾注心力、时间和金钱来维护世间真理的人;

“在任何地方,基督徒的首要职责不是使人皈依教会,而是代表基督。他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提示或彰显,人们所称谓的‘神的使命’,‘四处行善’。

“如果基督教教义的精神力量承认这些物质事物也是圣洁的,那么,那些精神死亡的肉身也可以从物质生活质量的改变中获得新的生命活力。

“成千上万的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某个地方蓦然回首,发现上帝的博爱和宽恕正等待着赢得他们成为子孙。

“神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过,内心未曾想到的奇迹。(科林多前书2:9)。”

由此可见,无论是通过医学还是教育,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福音传播者们,都是对神学和科学有深入了解、维护世间真理的人。他们代表基督,行走世间,肩负神圣的使命,弘扬人性的本真,让精神死亡的人获得新鲜的生命活力,让肉体死亡的人找到灵魂的安息之处。

寰宇苍穹,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皆由造物主创造,掌控。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所有人类的科学发现都是对神迹的考究与见证。上帝、神灵,从你来到地球的那一天起,就与祂同在,并理所当然地享受其中,可曾想到过对祂的无偿赠予回馈敬畏、热爱和感恩。

到美国生活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感恩:感谢上帝的恩典,感谢所有提供帮助的人;最大的感悟就是学会原谅:原谅自己的罪过,就像原谅得罪过自己的人一样。

日常生活的不经意间,打个喷嚏,会有人礼貌地送上祝福“上帝保佑你!(God Bless You!)”,面临紧急危难时刻,第一个本能的反应便是祈求“上帝保佑!(God Blessing)。这就是基督教的精髓,无论你信与不信祂,祂都祝福保佑你!

原书作者:伊娃•梅尔比•布鲁斯特(Eva Melby Brewster),1896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父母(图1)是来自北欧挪威的早期移民的后裔,育有两子三女,伊娃是他们最小的女儿。1921年10月,伊娃受基督教卫理公会美以美差会派遣到福州英华学院任教。1923年与伊丽莎白长子弗朗西斯结婚,育有两子。她在中国生活9年。二战结束后,随丈夫代表占领国到德国服务数年。

1950年至1954年,伊娃用五年的时间,根据伊丽莎白的日记手稿,采访记录书写完成。2018年10月,伊娃去世的39年后,伊丽莎白的孙女芭芭拉•布鲁斯特•沃德才使这本尘封64年的手稿得以出版问世。

译者简介:陈可清,祖籍福建,生于北京。1989年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公派美国进修。曾在俄亥俄州特丽都大学(UT)电机工程系及州立医学院,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进行心脏超声图像计算机处理的研究;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医学院,维吉尼亚州费尔菲克斯医院心脏中心从事遥感心电监测;获计算机信息科学硕士学位后,在马里兰州国家健康研究所儿童健康生长发育部(NIH-NICHD) 蒙哥马利郡政府卫健局公共健康部从事应用软件开发工作。赴美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暨阜外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医疗诊断与科研工作。旅美多年,长辈心念的恩人蒲鲁士和蒲星氏到底是谁?他们与吴、林家族有何关系?一直是悬在心中的未解之谜,最终,从这本书找到了所有答案。

《她的名字叫'伊丽莎白'》在巴诺书店上架发行 

Image result for barnes and noble

《她的名字叫'伊丽莎白'在英国的BookDepository上架,全球免邮费

《她的名字叫'伊丽莎白'》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网站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美国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通过自己的网站,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諾書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纷繁的世界舞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Firefox01 回复 悄悄话 An inspirational story.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