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4年七月二十(壬辰),南齐西昌侯萧鸾发动政变,杀了皇帝郁林王萧昭业,然后迎立他弟弟新安王萧昭文为帝。
八月初二(甲辰),南齐任命司空王敬则为太尉;鄱阳王萧锵为司徒;车骑大将军陈显达为司空;尚书左仆射王晏为尚书令。朝廷还任命始安王萧遥光为南郡太守,但他没有赴任。萧遥光是萧鸾兄长的儿子。萧鸾有野心,萧遥光并不反对;萧鸾决定的诛杀和封赏大事,他无不参与。八月初六(戊申),朝廷任命中书郎萧遥光的弟弟萧遥欣为兖州刺史。萧鸾打算树立亲信党羽,所以启用了他。
郁林王被废时,鄱阳王萧锵最初不知道萧鸾他们的密谋。当这时已是宣城公的萧鸾权势日重时,朝廷内外都知道他有篡位的野心。萧锵每次去拜诣萧鸾时,萧鸾总是拖着鞋履到车后头迎接他。当谈到家国大事时,他也都是声泪俱下。萧锵因此信了他的诚意。朝廷宫台之内都属意于萧锵,大家都劝他入宫发兵夺权,自己辅政。制局监谢粲劝萧锵和随王萧子隆道:“两位王爷只要乘油壁车入宫,将天子扶出朝堂,让他发号令。我谢粲等人关闭城门,拿起兵器,谁敢反对!东城人那时只须将萧令(即萧鸾)捆送过来就行了。”萧子隆打算就这么干,但萧锵觉得宫廷的兵力都交给了东府,担心起事未必成功,便非常犹豫。马队主刘巨是齐武帝时的故人。他前往拜谒萧锵,请求屏退左右,然后叩头请求萧锵立即起事。萧锵都命令车驾准备入宫了,却又回来和母亲陆太妃告别,因而到了黄昏还没走成。他的典签知道了他们的密谋,跑去向萧鸾他们告发。九月初二(癸酉),萧鸾派了二千禁兵包围了萧锵的府第,杀了萧锵,接着也杀了萧子隆和谢粲等人。当时齐武帝萧赜的儿子中,萧子隆个子最大也最强壮,而且很有才能,所以萧鸾尤其忌怕他。
江州刺史晋安王萧子懋听说鄱阳王和随王都死了,便想起兵复仇。他跟防阁吴郡人陆超之说:“事情一旦成功,那么宗庙将获得平安。不成功我们也不失成为义鬼。”防阁丹阳人董僧慧说:“我们江州虽小,宋孝武帝曾在这里成功起事。如果我们举兵向京师进军,为郁林王复仇,谁能抵御得了!”萧子懋母亲阮氏还在建康,他于是秘密写信派人去接她过来。阮氏和她同母异父兄长于瑶之商量这事,结果于瑶之竟然飞马跑去向宣城公萧鸾告发。
九月初四(乙亥),朝廷授予萧鸾黄钺,宣布朝廷内外戒严,然后派中护军王玄邈带兵去讨伐萧子懋,又派军主裴叔业和于瑶之先去袭击寻阳,声称自己是郢府司马。萧子懋知道后,立即派了三百人去守湓城。裴叔业逆流直上,当天夜里回军袭击湓城。城局参军乐贲开门接纳他们入城。萧子懋得悉后,率领州府士兵据城自守。萧子懋的部曲多数是雍州人,个个勇猛善战,并愿意为他效力。裴叔业怕了,便派于瑶之去劝说萧子懋道:“殿下如果现在回京都,一定不必过分担忧。正好可以当个闲散大官,照样不失富贵。”萧子懋于是没有出兵攻打裴叔业,因此士气开始逐渐沮丧。中兵参军于琳之是于瑶之的兄长。他劝萧子懋用重金贿赂裴叔业,说这样一定可以免祸。萧子懋便派于琳之去见裴叔业,结果于琳之反过来劝裴叔业去拿下萧子懋。裴叔业派军主徐玄庆带着四百人跟随于琳之进入州城,萧子懋的僚佐全都逃散了。于琳之于是带着二百人,手持出鞘的白刃进入州府斋房。萧子懋骂道:“你这无耻小人!怎么忍心做出这样的事来!”于琳之用衣袖遮住脸,让人杀了他。王玄邈捉了董僧慧后打算杀了他,董僧慧说:“晋安王举义兵时,奴仆确实参与了他的密谋。得为主人而死,我没有遗恨!只求让我好好安葬了晋安王后,回来要烹要杀都随你便。”王玄邈被他的大义感动,把这事详细汇报给萧鸾。结果董僧慧免于一死,被送到东冶作苦工。萧子懋的儿子萧昭基才九岁,用二寸见方的绢布写了封信,打探董僧慧的消息,并附上五百钱打通关节。后来书信果然到了董僧慧的手里。他看了信后感叹道:“这是小公子的信啊!”悲恸过度而去世。于琳之劝陆超之逃亡,陆超之说:“人皆有一死,这并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我如果逃亡,将不但辜负晋安王平日对我的眷顾,也怕田横的门客笑话我的为人!”王玄邈等人打算用囚车将他送回京都,陆超之端坐在那里听天由命。陆超之的门生以为杀了陆超之会得到奖赏,便偷偷在后面砍了他的头。陆超之的头颅落地,然而身体不僵。王玄邈将他厚加殡敛。他门生也帮助抬棺材,结果棺材坠地,压在他头上,折断了他的脖子,这人就这样死了。
萧鸾派平西将军王广之袭击南兖州刺史安陆王萧子敬。王广之到欧阳后,派部将济阴人陈伯之作为先驱。陈伯之看到州府的城门开着,就独自带兵进城杀了萧子敬。
萧鸾又派徐玄庆西上去杀害其他封王。临海王萧昭秀是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何昌寓代行州府事务。徐玄庆来到江陵,便打算根据情况自己决定怎么干。何昌寓说:“我受朝廷的委托,辅佐朝外的藩镇。殿下并没有任何过失,使君作为一位一般的使臣前来,我怎能就将州府重任交给你!如果朝廷必须要拿下殿下,我将会详细上奏汇报,然后等待皇上的旨意。”萧昭秀因此得以回到建康。何昌寓是何尚之弟弟的儿子。
萧鸾任命吴兴太守孔琇之代行郢州事务,想让他杀了晋熙王萧銶。孔琇之推辞不接受任命,但萧鸾不许。孔琇之居然绝食而死。孔琇之是孔靖之的孙子。裴叔业从寻阳继续向湘州进军,想杀了湘州刺史南平王萧锐。防阁周伯玉在大众面前大声喊道:“这并非天子的本意。现在我要杀了裴叔业,起兵匡护社稷,谁敢反对!”萧锐的典签喝令左右随从把他杀了。九月十四(乙酉),萧锐被害。萧鸾接着又派人杀了郢州刺史晋熙王萧銶和南豫州刺史宜都王萧铿。
九月十六(丁亥),朝廷任命庐陵王萧子卿为司徒,桂阳王萧铄为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九月二十六(丁酉,通鉴作十月,疑有误),朝廷宣布解严,同时任命宣城公萧鸾为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都督朝廷内外军事,加特殊礼仪,进爵为王。
宣城王打算继承皇位,请来多位朝廷名士和他一块筹划。侍中谢朏心里不愿意,便要求出朝担任吴兴太守。到郡里上任后,他送了几斛好酒给他弟弟吏部尚书谢瀹,并附了封信说:“可以拼命喝这东西,千万不要干预政事!”
宣城王虽然专擅国政,但人心并未归服。他肩胛上有个赤色的痣,骠骑咨议参军考城人江祐劝他出示给他人看。萧鸾便把痣露出来给晋寿太守王洪范看,说:“人家都说这是日月之相,爱卿千万不要泄露出去!”王洪范说:“明公有日月在身上,怎么可能隐瞒得住?我将帮你转告!”萧鸾的母亲是江祏的姑姑。
九月二十七(戊戌),萧鸾又借口杀了桂阳王萧铄、衡阳王萧钧、江夏王萧锋、建安王萧子真、巴陵王萧子伦。
萧铄与鄱阳王萧锵齐名。萧锵爱好文章,萧铄则爱好名理,当时人们将他们并称为鄱桂。萧锵死后,萧铄也感到自己不安全,于是到东府去拜见宣城王。回来后他跟左右随从说:“方才录公(萧鸾是录尚书事,所以如此称他)接待得十分殷勤周到,一幅流连不舍的样子。但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看来他一定想杀我。”当晚他就遇害了。
萧鸾每杀一位封王,总是在夜里派兵包围他的府第,杀开府门或越过府墙,大喊大叫地冲进去,然后将家产全都封了起来。江夏王萧锋,既有才能又有操行。萧鸾曾跟他谈到“遥光很有才干和能力,可以将政事委托给他。”萧锋说:“遥光对于殿下,就好像殿下对于高皇帝(萧道成)那样。保卫宗庙,安定社稷,实在可以寄托于他。”萧鸾好像被他看穿了心思,大惊失色。当他杀了许多封王后,萧锋写了封信给他,嘲笑责骂他。萧鸾很怕他,不敢在他的府第收捕萧锋。他让萧锋兼任太庙的祠官。夜里,他派兵到太庙中收捕萧锋。萧锋出庙后登车回家,士兵们围上来,想上车杀他。萧锋很有力气,亲手将好几个士兵打倒在地后才被杀害。
萧鸾又派建安王萧子真的典签柯令孙去杀建安王。萧子真躲到床下,柯令孙亲手把他拉了出来。萧子真叩头乞求饶命,甘愿当个奴仆。柯令孙最终还是杀害了他。
萧鸾又派中书舍人茹法亮去杀巴陵王萧子伦。萧子伦生性英勇果敢,当时任南兰陵太守,镇守琅邪,城里有守军。萧鸾担心他不肯束手就死,就征求他的典签华伯茂的意见。华伯茂说:“明公如果派兵攻取,恐怕一时还未必办得到。但如果交给我华伯茂,不过一个匹夫的力气的就够了。”于是华伯茂亲手拿着毒酒逼迫萧子伦喝下。萧子伦理正衣冠之后,出来接受诏书。他跟茹法亮说:“先帝当年消灭刘氏。今天的报应也是情理之中。使君是我家族的故人,今日肩负这一使命,想来也是迫不得已。这酒当然不是平常应酬的杯子。”于是仰首一饮而尽,就这样被杀害了。他死时才十六岁。茹法亮和身边的人无不悲伤落泪。
当初,各位封王到藩镇赴任时,身边都安置了典签,总负责州镇一方的大事。他们时不时入朝奏事,一年里多次往返京师。当时皇帝总是和他们私下交谈,了解州镇的事情。所以各州刺史的善恶,都取决于典签怎么说的。刺史以下的地方官吏无不小心侍奉他们,总是担心什么地方得罪了。于是这些典签在州府作威作福,大肆谋取私利。武陵王萧晔任江州刺史时,因为他生性刚烈正直,典签赵渥之无法干预。该典签便跟人说:“这趟进京干脆把刺史换掉!”他见了齐武帝萧赜后,在他面前大讲萧晔的坏话。萧晔很快就被罢免回朝了。
南海王萧子罕镇守琅邪时,打算到东堂去游玩一下,他的典签姜秀居然不肯。萧子罕回来后哭着跟他母亲说:“儿子想走出五步以外的地方都不行,这跟关监牢有什么两样?”邵陵王萧子贞曾想吃熊背上的白脂,厨人答说典签不在,他不敢作主而不给。
永明中年(490),巴东王萧子响杀了刘寅等人。齐武帝听说后,跟群臣说:“子响果然反了!”戴僧静公开大声地说:“诸位封王都自然应当造反,岂止巴东王!”齐武帝问他这话怎么说,他答道:“他们天生无罪,而一下子都被囚禁起来。拿一挺莲藕,倒一杯果浆,都得得到签帅的同意。一旦签帅不在,他们则不得不整天忍饥受渴。各个州府只听说有签帅,没听说有刺史。这样能不反吗!”
竟陵王萧子良曾问大家说:“士大夫为何总是去找签帅?”参军范云答道:“找长史以下的官员毫无用处,找签帅马上就事半功倍。这样为何不找他?”萧子良听了感到惭愧。当宣城王萧鸾大杀封王时,全是命令典签去诛杀他们,封王手下竟然没有一人敢于抗拒。孔珪听说后,流着泪说:“齐的衡阳王和江夏王是最有前途的皇子,最终还是遇害。如果没有签帅制度,应当不至于此。”萧鸾也深知典签制度的弊病,便下诏说:“从今以后,各州如有急事,应当密封上奏,不要再派典签进京。”从那时起典签的权势就逐渐下降。
十月初二(癸卯),萧鸾任命宁朔将军萧遥欣为豫州刺史,黄门郎萧遥昌为郢州刺史,辅国将军萧诞为司州刺史。萧遥昌是萧遥欣的弟弟;萧诞是萧谌的兄长。
南齐的事暂且放下,回到北魏。同年即公元494年七月二十九(辛丑),魏孝文帝拓跋宏来到朔州。八月初一(癸卯),皇太子到行宫朝见孝文帝。次日,孝文帝临幸阴山,观看云川。八月初五(丁未),他来到阅武台观看军事演习,并于八月十一(癸丑)临幸怀朔镇。六天后,他来到武川镇;又两天后,抵达抚宜镇。八月二十二(甲子),孝文帝来到柔玄镇,并于次日开始南归。孝文帝在所经过的地方无不亲自接见老年人,询问民间疾苦,并赐给贫窘孤老的百姓一定的谷粟和棉帛。八月二十四(丙寅),他下诏给六镇以及边防城镇的官员,对那里八十岁以上又没有子孙兄弟的老人终身给予廪粟;对七十以上岁家贫的老人,每人赐粟十斛。他还下诏给各个北城官员,对年满七十岁以上以及身有残疾的罪犯,根据他们的原犯,用新律法重新判罪。判定还得服刑的,允许他们自己回乡,还让一个儿子抚养。犯人去世后,该儿子将来到边城服役。八十岁以上类似的罪犯则全部允许回乡。两天后,孝文帝在旋鸿池停留了一夜,并于八月二十八(庚午)拜谒永固陵。次日,孝文帝回到平城宫殿。
九月初一,北魏下诏说:“以前是每三年对官吏进行政绩考核,每三次考核后决定罢免或升迁。这样罢免往往来得太迟,而升迁则来得太慢。朕如今决定三年考核后,马上决定罢免或升迁。这样可以让愚蠢落后的官吏不会妨碍贤者的升迁,有才能的官吏也不至于老呆在低位上。各个部门的长吏应当根据考核的优劣将官吏分成三等,而上下二等再进一步分成三级。六品以下的,只须尚书重新审查。五品以上的,朕将亲自和各位公卿讨论他们的善恶。上等上级的升迁,下等下级的罢黜。中间的则在原来的职位上留任。”
孝文帝北巡时,将任城王拓跋澄留下考核大臣。自公侯以下,北魏有数以万计的官吏。拓跋澄根据他们政绩的优劣和能力的大小分成三等,事情办相当公允,大部分官吏都没有怨言。
九月初一(壬申),孝文帝下诏说:“三年一次的考核,是要查看历史和法典知识;三次考核后决定升贬,则是要表明官员能干与否。但现在如果要等到三次考核后才决定升贬,对于被贬黜的也许不算太迟,但对被提升的则算是太慢了。所以朕今天决定还是三年一考,但每次考核后即行升贬,要做到愚蠢呆滞的不至于耽误贤者,有才能的不至于老呆在底位。命令各部门考核各自官员的优劣,然后分为三等。六品以下由尚书重新考核;五品以上则由朕亲自和公卿大臣讨论他们的善恶。上上等的将得以升迁,下下等的将被贬黜,中中等的则继续担任本职。”
九月十一(壬午),孝文帝临幸朝堂,决定对百官的罢免和升迁。他跟各位尚书说:“尚书是政府部门关键的职务,并不光是负责虚务,履行文书职责而已。朕为政的得失,关键都在你们身上。爱卿等人担任这一要职,已近两年了,却未曾向朝廷提过什么建议,既没推荐一位贤能之士,也没屏退一个不肖之徒。这罪过可是不小啊。”他又跟录尚书事广陵王拓跋羽说:“你身为朕的亲弟,位居宰辅的首位,不但没有勤勉恪守的名声,而且还有结党营私的劣迹。今天朕罢黜你录尚书事和廷尉的职务,只担任特进和太子太保。”他又跟尚书令陆睿说:“叔翻(拓拔羽字)刚到尚书省上任时,颇有政绩,但近来却偏颇懈怠。这是由于爱卿不能用大义引导他的结果。朕虽然不想严厉责罚爱卿,但也应有小的惩罚。现在朕决定削去你一年的俸禄。”他又跟左仆射拓跋赞说:“叔翻受到罢黜,你本应处以极刑。但事情毕竟得归咎他一人,所以也不再重复重责。现在朕决定解除你少师的职务,削去一年的俸禄。”他又跟左丞公孙良和右丞乞伏义受说:“你们本来也应处以极刑。现让你们以白衣负责现有官名的职责,头冠和朝服以及俸禄和其他待遇全都取消。如果三年内有了成绩,还恢复你们本来的职位。如果仍然没有成绩,就永远给朕回归南边种地算了。”他还跟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神叔(拓跋澄是孝文帝的堂叔)过于骄傲,现在解除你的少保职务。”他又跟长兼尚书于果说:“你在任上办事很不勤勉,多次称病要求辞职。现在就解除你长兼尚书的职务,削去一年的俸禄。”其馀守尚书尉羽和卢渊等人,也都因为不够称职,有的被要求卸任,有的被罢黜官职,有的被褫夺俸禄。孝文帝无不当面批评他们的过失,然后进行罢免或其他处分。卢渊是卢昶的兄长。
孝文帝又跟陆睿说:“北方人老是说什么‘北方的习俗就是本质粗犷,哪里能够知书达礼!’朕听了后,深感惊骇!如今读书人很多,哪能个个都是圣人!只不过学习与不学习的差别而已。朕整顿百官,重视礼乐,目的固然是想要移风易俗。朕身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在中原!正是想让爱卿等人的子孙后代逐渐染上美好的习俗,变得广闻博见。如果永远居住在这恒河的北面,再遇上一位不喜欢诗书礼乐的君主,后代们难免会变得不学无术,就像站在一堵墙壁前面,什么都看不见。”陆睿答道:“正像圣上说的那样。当年金日磾如果不到汉朝当官,怎能七世知名!”孝文帝听了很高兴。
九月二十一(壬辰),阴平王杨炅来上朝。
要想知道北魏和南齐以后的情况如何,请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