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节明

曾节明,中国社民党党员,中国国民党精神党员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惆怅的圆满——读柴玲自传有感

(2015-08-14 20:33:58) 下一个

惆怅的圆满——读柴玲自传有感


 

八月十一日在纽约市,得同仁转送一本厚厚的柴玲自传《一心一意向自由》,书本设计颇人性化:符合眼球运动自然的横排、中大正体字、丰富的照片、优良的纸张。。。但因平时多年来对柴玲的了解,已如碎纸片小纸条般地积攒了一抽屉,加上手头有民运的要务,故回家后把书搁在桌边。

 

真没料到,平日里对我参与民运活动深为反感的妻子,居然拿去读得入了迷,一连两天兴致勃勃地找我分享柴玲、封从德和李录的话题,而少有地连续三天没有与我吵架。她对李录非常反感,而对柴玲和封从德的婚姻,则非常的神往和惋惜。女人认识事物,自有其敏锐的特殊直觉。

 

意外之余,我便把柴玲的自传拿来一读,略略一读,感概万千。

 

从书中看,柴玲照得最好的照片,不在天安门广场,而是1998年前后,与她现在的美国白人丈夫鲍勃相恋的时候,两张照片都笑得非常甜美,嘴角很有点山口百惠的味道。看到现在的“柴大妈”照片,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的柴玲。

但照片只反映部分的真实,我相信:柴玲最风姿绰约、最甜美时期,是与封从德在一起的时期,可惜却没有通过照片表现出来。

 

这就是缘分。

 

柴玲与封从德婚姻的破裂,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因为这两个人都非常优秀,而且他们都为了包括我这个陌生同胞在内的亿万中国人,拥有一个更好祖国,付出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青春。

柴、封婚姻为什么会破裂?柴玲在自传中指控封从德说:封结婚后有外遇,而且时常打她。即便柴玲的指控是真实的,这也不是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

柴、封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价值观和性格的冲突:

当时的柴玲虽然“八九”学运天安门广场的总指挥,其价值观却仍然是共产党熏陶出来的无神论“半边天”女强人价值观,她为了“事业”不惜一切,拿人命——甚至包括她自己胎儿的生命,不当一回事,她生怕小孩拖累了她的前途,四次堕胎,堕胎象喝水一样的自然,而全无杀人害命的负罪感。

柴玲既选择与封从德结婚,却拒绝承担做母亲的责任,而一心只为自己出人头地,这是大多数男人无法容忍的。

更何况,封从德是一个渴望做父亲的人,他喜欢小孩,柴玲在书中也提到:1989年五月,封从德考上留美博士生奖学金,曾对她说:到美国后,他要与她生一屋子的小孩。但柴玲却与此格格不入,非但如此,她还不顾封从德的劝阻,两次堕掉了她与封从德的胎儿,这其实才是两人婚姻的转折点,柴玲在书中也提到:封从德从此对她态度巨变,越来越冷淡——实际上是愈来愈厌恶。

 

当年的清瘦的封从德,是个天庭饱满、棱角分明、身材挺拔的青年,如诗人一样留着一头潇洒俊逸的长发,满脸都是特立独行的不平之气。四川人封从德是一个少见的天才:他文理双全且富于艺术细胞,他不仅是理工科翘楚,能够轻松考取留美博士生全额奖学金,可以信手自学学会编程和网站设计,还能够流畅地演奏西班牙吉他(古典吉他),他在政治、社会、历史方面的悟性也极高,这种奇才在理工科学生中十分罕见的。

这样一个富于魅力的北大天才学生,自然追求者众,当年浑身流淌诗人浪漫的他,在对柴玲心生厌恶之后,移情别向,当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封从德是为了理想而投身“六四”,柴玲则是为了封而投身“六四”,境界当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因为悟性上的差距,客观的说,当年封比柴更接近“普世价值”,但封自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

他身上有很多传统中国男人的大男子主义习性,他对柴玲的尊重和体贴也远远不够,甚至把“打老婆”看作自己的“权利”。

 

但是压断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既不是封从德的“大男子主义”,也不是逢场作戏的“外遇”(即便这些个外遇是真的),而是封从德对女人的“不解风情”。

由自传中柴对封大量的、真切乃至传神的描写可以看出:封是柴此生最为刻骨铭心的男人,一般对这样的男人,女人几乎可以为他忍耐一切,却唯独受不了男人离她而去。

封从德却偏偏屡屡对她拂袖而去,他傲气太深、脸皮太薄,从来不屑于去求她,此种“不解风情”的傲慢,对于女人来说,就象一次次挥来的一根冷森森铁棍,终于把他们的婚姻关系敲得粉碎!

 

不知今天的老封是否明白:只有稍微抚慰她的自尊心(虚荣心),真正爱你女人,几乎可以为你去死?

 

柴玲与封从德的悲剧,归纳起来就是:当封接受她做妻子的时候,她却不愿意做母亲;当她愿意做母亲的时候,她已不属于封从德。

 

脸皮太薄,也决定了封从德比柴玲更不适合搞政治:柴玲至少早有名利意识,而天才的封从德,当年名利意识远还停留在小男孩的程度,他更不知“权术”为何物。

如果没有“六四”的悲剧,封从德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命运的主宰者,就是这样的作弄人的。

一切都随风而逝。

 

今天的柴玲,早已经脱去了当年的绰约,而变成了圆润臃肿的“柴大妈”,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拥着三个漂亮混血宝宝的柴玲面容,清晰地沐浴在一种圆满的幸福感当中。

今天的柴玲,在脱去绰约的同时,也脱去了一层当年的戾气,而多了一种真切的执着,和几分慈祥。她已经皈依基督教,宗教的启发,令她痛悔当年的堕胎,她在自传中说:如果没有堕胎,她的孩子们现在已有二十多岁了。。。在痛悔中,她多少次地在暗夜中哭泣。因为这种痛悔,她把她私人企业的利润拿出来,兴办反对中国计划生育的事业。

 

这是脱胎换骨般进步!我为柴玲的新生感到高兴,我为她的新事业而振奋。因为对待人的生命的态度,就是鉴别文明还是野蛮的最根本标志,谋杀人命(包括胎儿和婴儿的生命),无论以什么“正当”(如经济、环保等等)理由都站不住脚;而支持计划生育的自由民主人士,再有见地也是虚妄,因为他们的“自由民主”事业并不是为了人。

 

有人对柴玲“原谅邓小平”的说法深恶痛绝、痛加挞伐,大骂柴背叛了“六四”事业,实际上柴玲并没有大问题,“原谅邓小平”说法故不可取,但柴玲从没有表示认同邓小平,她追求自由民主的立场并未改变,固不存在背叛“六四”事业的问题。而有些“自由民主”人士嘴上反对邓小平,却力挺邓小平的计划生育,这才是严重的问题,因为这类人骨子里还是邓小平。

 

但就在此种圆满的祥和中,柴玲脸上的皱纹,却流露着一丝惆怅:

我相信柴的现在丈夫鲍勃,对柴玲的尊重、体贴和照顾,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封从德,可是当年她与封从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中,那种甜蜜、共鸣、清新的感觉,不会再有了,当年他们两个在北大校园外的那个小家的温馨感,也不会再有了。这不是鲍勃的错,而是民族、文化和经历的隔阂。

柴玲自传中以不能自己的笔调大量地描述封从德,却很少提到现任丈夫,这也不是柴玲的错,女人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男人只有一个,她已经把几乎所有给了封从德,又能拿出多少给鲍勃呢?

惜乎哉柴玲的后人永远不再是中国人了。柴玲,这位当年天安门广场上的“民主女神”,居然要把自己源出山东半岛的一缕血脉融入遥远的外族,才能得到一份圆满,可想而知,“六四”的悲剧有多深!

 

今天的中国,不会再有柴玲,当年天安门广场上那个小鸟般快乐、活泼、奔放和充满野心的柴玲,就象林昭和秋瑾一样,注定成为绝版。但是当年的那个柴玲,迄今仍在鼓舞我们这些年轻辈人,为中国摆脱共产党的专制而谋心戮力。

 

这就是柴玲的价值所在。

 

“六四”运动失败以后多年来,多人从私人品德的角度,对当年的学运领袖们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把他们批判得体无完肤。而我始终认为:

当年在天安门广场上日晒雨淋、风餐露宿、以瘦弱的身躯绝食的柴玲、封从德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当时除了付出和牺牲(如封从德付出了放弃留美博士生全额奖学金。。。),得到了什么?他们客观上不是为了我们亿万的中国人前所未有地拥有更好的人权么?

从这一点出发,即便柴玲、封从德、王丹、吾尔开希、周勇军等一切真正的“六四”成员,哪怕有再多的缺点,我也会永远尊敬他们、钦佩他们。

曾节明 于民国104年八月十四日于初秋纽约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