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意大利之行(2) --- 罗马的教堂

(2015-08-03 12:22:03) 下一个

罗马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教堂,那叫一个多,走几条街就一个,相当多的教堂看上去都长得差不多,要是不把名字记下来,回去看照片都分不出哪个是哪个了。

在这其中就有一个教堂,历史短,供的圣人出现的也晚,圣彼得教堂供的圣人彼得(Peter)是和耶稣同时代的,也是耶稣身边最早最内圈的三个人之一。而这个教堂供的圣人叫“依那爵”(Ignazio),是文艺复兴中才出现的圣人,1491年才出生(那时候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的圆顶都盖完了),论资格和彼得差得可不是一点儿两点儿。二者整个分在两头,要是彼得算是“圣一代”的话,到依那爵这里,怎么也是“圣5x代”了。

在中世纪,欧洲人口90%以上都是文盲,虽然信教,但圣经也读不懂,而且那时圣经只有希腊或拉丁文的,识的不是那个字也照样看不懂。再说了,那时的圣经都是印在羊皮纸上的,而且是手抄的,很贵的,打开后的页面尺寸大概是两尺多宽一尺半高,一个教堂没准也就一本。

这是在佛罗伦萨第二大教堂旁边的一个古老图书馆里展出的那个时代的一本圣经,

(在那个图书馆中,居然有一幅“昭君出塞”的画,还真没想到)

信徒们每礼拜天去教堂,听牧师讲圣经。圣经那么多章节,一次讲一段,也够听一辈子的了。一般人也没圣经,讲圣经是教堂的专利,为了让信徒们记得住,并且有虔 诚的感觉,教堂都把圣经故事雕成像,画成画,让信徒一看就知道。但圣经的内容要远比画出来的多,只是不识字的信徒只能以看画听宣这种方式被动的了解圣经, 教堂也垄断了解释圣经的权利。

由于技术发展,纸张和印刷出现,圣经可以大量印刷,教堂外的人也有可能接触到圣经;商业发展,社会文化水平也在提高,富裕市民识字的也越来越多;加上人们不满罗马教会靠发售赎罪卷敛钱的腐败,到了1500’s,就出现了宗教改革,认为人人都可以看圣经,不需要牧师;对圣经的理解和信仰是每个信徒自己和上帝之间的事情;并且认为那些圣经画和雕像塑像是不好的;为普及圣经,圣经也被翻译成其他文字。

北欧的大部分和英国后来都成了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国家,脱离了罗马天主教廷,而南欧还一直是天主教。

那位依那爵1491年生于西班牙贵族,年轻时从军打仗非常勇敢,战场上负了重伤而退役。后来研读宗教书籍和圣人列传,决心投身宗教。他还发明了“Spiritual Exercises”,写成一本书,有翻译成“神操”的,听着有点吓人,每天祷告七个小时,那哪是虔诚,那是“相当的”虔诚。他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教友,有意过着清苦生活,他们的信念是绝对服从教皇,并逐渐有了纲领,形成了组织“耶稣会”(Society Jesus)。1540年耶稣会得到了教皇的承认,他被选择为会长干到1556年去世。耶稣会也很合逻辑地逐渐将对抗宗教改革为己任。

依那爵用军队的方法管理耶稣会,写了该组织的宪法,强调像尸体一样地绝对服从(真有人敢入,这等同于某党的“驯服工具”论,工具应该比尸体要更好使用一点儿,连死脑子都没有)。会长的头衔是Superior General,后又发明了Father General,他也算过一把“General”的瘾,比军中的将军还厉害。1622年他被教皇册封为圣人,可以被人供奉了。

后来来中国的利玛窦、郎世宁、南怀仁等一大堆外国传教士都是耶稣会的。

(这虔诚的力量了不得,不惜贡献自己的生命,感召力也了不得,至少令人尊敬。千万不要与虔诚的人作对,甭管他信仰什么,所以,大家各自的信仰自由是很重要的, 可以相安无事。不过那些以某种既得利益支持的信仰的力量就差点,一有事就都让别人献身信仰往上冲,特点就是容易出叛徒。)

供奉依那爵的这个教堂于1626年开建,1650年完工,1722年被红衣主教祝圣,此后就再未有过重要的仪式,眼下头儿的位置空着,似乎不是一肥缺,好像有点边缘化,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意思。

但是这一教堂还是非常非常可看,不看后悔。原因就是它的长顶画和圆顶画,在教堂里那是一绝。画家利用了当时已发展起来的透视技术,不但弥补了教堂的不足和缺陷,而且达到了惊人的效果。

别看外面很一般,里面可不一般(罗马的大部分教堂都这样,外面看着不太起眼,里面金碧辉煌),


先看这个教堂的圆顶上的画,你能看出它是平面的吗?

据说当时修建时,经费不够,也有说是隔壁的图书馆(应该是罗马学院的,这个教堂最初也是学院2000学生祈 祷用的)认为会挡了他们的光,不管什么原因,反正是没有圆顶。似乎那时的教堂一定要有圆顶(当时刚完工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也是圆顶的,这都是那个佛罗伦 萨的圆顶大教堂闹的),所以就画一个。不过最好的观看位置不是在圆顶正下方,而是在离主祭坛远点儿,偏离圆顶的地方,那地方的地面上有一个差不多一尺直径 的铜盘嵌在地面,是透视的视点。如果在圆顶正下方看,圆顶中央的圆孔仍然是偏离中心的,就露馅了。不过信徒也就是在进了教堂往祭坛走的时候会随意看看,到 了接近祭坛的时候,都是恭恭敬敬,不会东张西望,也就是像我这样的,成心使大力气仰着脑袋往上看,要是哪个信徒也这样,那是有病。是不是画得很成功?只是 要想从这里上天,恐怕就有点太难为圣人。

其实最要看的是该教堂的长顶画。画的是众人欢送圣人依那爵上天的情景,透视的灭点就在正中央圣人的位置。画家采用透视方法让教堂顶部的高度看上去是实际建筑高度的三倍。观看的最佳位置也有一块铜盘嵌在地面,那也是整幅画透视的视点。

整个画看上去就像是画中所有人物都在向上漂,最上边的圣人扛着一个大十字架一边飞向天国,一边往下看,微笑着向众人告别,那意思是:再往上各位也去不了了,别送了请回吧,我也得赶紧上去了,这十字架(橡木的忒沉)就快扛不住啦!

刚进教堂门的边上是最差观察位置,那是离视点最远的位置,看上去天庭要塌了,

其实倒也不难看,也是一种震撼,

画中的四角分别有四拨人,各代表着地上的欧、亚、美、非四大陆。当时美洲大陆早已经发现,大航海也已经让人们跑遍了世界,整个世界都在世人的眼中了,所以四大陆在那时常在绘画等文艺作品中表示整个世界。

欧洲大陆:(照的黑了点,凑合看吧,早上去照的,窗户进来的阳光还不太好)

亚洲大陆:这是哪国的亚洲人?看着没有像汉人的,


美洲大陆:那时“五月花”号已经到了几十年了,

非洲大陆:看上去都不太黑嘛,

教堂的地面放有一面镜子,从镜子里通过反射看到的顶画特别清澈,不知为什么,相机照不出来那个效果,而且也照不全,要照全就把照相机镜头也照进去了。


罗马的教堂,外面看着土,里面都不得了,比如这个,差点没打算进去,因为这样的教堂太多,

这是Church of St. Louis of the French,圣人路易的教堂(总是要供个圣人),

金光闪闪,最主要的是,卡拉瓦乔最著名的一组祭坛画就在这里,差点错过了,

照明几分钟就灭,旁边墙上有个铁盒子,要想亮灯就往里塞个硬币,我是沾了别人的光,嘿嘿。

这个教堂,看着没什么特别的吧,小瞧了!

里面金光灿灿的,那句什么:晃瞎你的双眼!说的就是这里,我是出来了嘴还没合上,被晃得晕晕乎乎,也没记是哪位圣人的,

它的天顶画,

教堂的圆顶是真的,能直接上天堂的那种,


出了这座教堂,不经意进了另一座教堂,又吓了一跳,
还没好的眼睛又被晃得不轻,

看来是缓不过来了,

这是顶画,没照清楚,眼睛被晃得太厉害,聚不了焦了,
这次出去记着了看看名字:“越台伯河的圣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也没忘了拍个照,看着不太显眼吧,所以不经意进去才被晃着了。


这是我住的旅馆附近的一个教堂:圣母大殿(Basilica of St. Mary Major),还是天主教四大最高级别的教堂(都在罗马)之一,和梵蒂冈的那个教堂同一级别。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在它们下一级。

这是里边正厅,

这是侧厅(就这么称呼吧),和这四个最高级别圣殿的特点:圣门,

此门只在“大赦年”(Rome Jubilee)开,有译成“圣门”的。不光大赦犯人,一般人走过这个门,罪孽也都赦免,50年一次(在那前一年,心里想什么坏事就赶紧干),是一个欢乐的节日,有多欢乐?等不及就到Las Vegas看看Bally的show“Jubilee”就知道了。

平常要是急着赎罪,可以向神职人员汇报汇报思想,表表忠心,实在没门路摸摸门也是好的,信仰还是有的,


罗马有900多座教堂,是个朝拜列位圣人的好地方,不过真要看,没十天半个月是走不完的,能给看傻了,所以只能小的溜地瞄几个。好多是不让照相的,不过,让照相的就已经不少了。例子是没完没了的,但见好就收,就此打住。

这里是之前已在“世界风情“论坛发过的该文的链接:
bbs.wenxuecity.com/travel/461427.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