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姬发不在自己宗庙举行诸侯分封大典?答案很简单,“天下未集”,帝辛的远征军随时可能过来把姬发的老巢给端了。武王聪明得很,始终处于“巡”的状态,行踪不定,第二天去哪武王自己都不知道。对了,帝王的聪明叫做英明。
英明的武王“巡狩”若干时日后,阵脚慢慢稳定下来,感觉帝辛余党的威胁不再那么危险之后,武王回到大本营,正式封赏历代先王之后、自己的兄弟和得力干将们。
姬发找寻失踪人口的能力简直空前绝后,连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神农、黄帝的后裔都被他找到,把他们封在焦、祝。焦国在现河南陕县、祝国则在山东宁阳县。无法想象姬发通过什么来确认神农与黄帝的后裔,就算现代有准确无误的DNA鉴定技术也没用,上哪找到神农和黄帝的DNA啊?或许神农、黄帝的子孙手上有什么靠谱的信物,否则成千上万的炎黄子孙一拥而上能把姬发活活挤死。如何甄别神农和黄帝子孙我们用不着操心,那是姬发的事。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上古时代一定有过神农和黄帝,否则姬发就是个无可救药的妄想狂。
既然神农、黄帝的后裔都蒙眷顾,那么尧舜禹三代之英就更不在话下了。尧的后代封于蓟,蓟国在现在的北京西北,春秋中期被燕国吞并了。虞舜的后代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大禹后裔封于杞(今河南杞县),陈、杞两国家史司马迁特作《陈杞世家》作为纪念。关于杞国,《陈杞世家》的记载充满负能量,经常发生弟弟杀了哥哥篡位的事。太史公对此很不耐烦,用了一句话总结:“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我感到奇怪的是,既然杞国如此微不足道,太史公又何必给它一个“世家”待遇?为什么没有《焦、祝世家》?杞国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成语“杞人忧天”家喻户晓,这个成语故事是列子讲的,说有个杞国人成天担心天崩地陷这类不可抗拒的天灾,后来在一个科学素养极低的网友(应该就是列子本人)开导下才满心释然。其实杞人的担心完全合理而且必要,地震、海啸之类的天灾已经发生了多少?!只不过我们对此无能为力罢了。相比只争朝夕、不问将来的当代人,我给杞人点赞。
让“远在天边”的历代圣王子孙们再就业之后,姬发开始“近在眼前”的封赏。蔡叔、管叔前文已提,召公被封于燕国,周公旦被封于鲁国,姜子牙则受封于齐。齐鲁都在山东,故山东被称“齐鲁大地”。齐国在春秋时代都很牛(当然它在战国时也很牛,不过此齐非彼齐,一个是姜齐,一个是田齐),燕国则在战国时代很牛,只有周公旦的鲁国则“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伟光正”周公旦地下有知,当不瞑目。
除了以上这些大牌外,其余相关有功之臣皆获封地(“余各以次受封”),但有个超级大牌在大封天下的浪潮里提都没提,那个大牌就是微子。
微子一直没有受封,直到禄父死后,才捞到一个封国宋,“以微子开(启)代殷后,国于宋。”注意那个“代”字,如果禄父没出状况,微子会一直“待业”下去。因为不仅殷人瞧不起他,周人也同样瞧不起他,让我们一起看看微子在武王克殷后的表现。
被《周本纪》当做省略号的微子,再次出现时已经是《史记》第三十八卷的《宋微子世家》,真是一回头已是百年身,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姬发克殷后的那天。
姬发在帝辛社庙发表“独立宣言”那天,微子没有出现。按道理,以微子曾经的地位(他的地位比帝辛儿子禄父更高)以及对大周的卓越功勋,姬发安排他在那种历史性的场合发表“辞旧迎新”的演讲再合适不过了,可姬发选择让微子消失。我相信那不是姬发的本意,姬发肯定愿意把微子这张牌打出来,可他实在打不出来,因为无论殷商旧人还是大周新人都不爱搭理微子,微子就跟杞国一样,微不足道也。
微子也许连朝歌城都没有进去,姬发出城后,微子急忙前去拜访。
微子恭候在姬发的营门口,手持自家宗庙的祭器,象征着国与家的圣物,等着姬发赏脸来接受自己的最隆重的献礼。
献礼那种场合,微子穿什么衣服合适呢?我不知道,微子大概也不知道,所以他干脆不穿衣服,袒露两点,还把手捆在背后。既然手被困了,还怎么“持”祭器呢?如果他没有三只手的话,那祭器只能是托在被捆的双手上,考虑到祭器的青铜质地,份量轻不了,背手持那玩意真不是件轻松活儿,比平板支撑难多了。微子的体格大约健壮得很,为了增加难度,他跪着向前行走!这还没完,微子令人在两侧配合他的跪姿:左边有人牵羊,右边有人举矛!如果你认为这是顺手牵羊的意思我也没办法,我见识浅,不知道左羊右矛有什么讲究,但我闭着眼睛都猜得出那是为了把装孙子进行到底。微子跟他的叔叔箕子相比,云泥之别,“三仁”里唯有箕子当得起那个“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