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dragonfly

啦呀啦,啦呀啦呀.......
正文

(摘)和脾胃有关的

(2015-11-20 14:53:49) 下一个

脾胃湿热可能因饮食伤脾,脾虚则湿蕴。主要应健脾、去湿。

相关中药主要有: 薏仁:性凉,入脾经、胃经,健脾,逐湿。 芡实:性平,入脾经、肾经 。白术:性湿,入脾经、肾经,健脾,燥湿。 红豆:性平,入脾经、心经,健脾,利水 。这几样可以作为食疗经常吃,熬粥,煲汤,炖菜等,口服药粉也可, 但要注意配伍,长期吃不要偏于某一样,配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

脾胃弱,土生金,影响到心肺,所以要加强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排出湿气。

脾胃湿热也可能引起皮肤湿疹,这种情况可以在肺俞、大椎等处敲梅花针、拔罐、刮痧等,帮助把湿气病气排出。

日常饮食有禁忌:不可吃冷饮、生冷瓜果,油腻、烧烤类,酒助湿热要禁绝,鱼虾、花椒、辣椒、葱、姜、蒜是发物,尽量避免,鸡蛋、牛奶也生热,少吃。不要喝茶,哪怕是全发酵的,茶对脾胃伤害很大,古人对其评价很低。

另外比较好的食物: 海带:泄热,利水。 冬瓜:主要是解热,健脾,利尿。豆腐:清热,排毒。 这几样搭配很好。 红糖:性温,入肝经、脾经,逐湿。老冰糖:性平,入肺经、脾经,维族人以冰糖为健脾胃之药。单晶的无效。 白糖:会助湿热,不宜吃。 鸡内金:鸡胃能消化沙子,可见很强大,能补脾健胃。 多吃粗粮,多吃面食,少吃电饭锅煮的米饭,湿气大。小米:小米,入肾经兼入脾胃经,能除脾胃的湿热,熬粥喝对脾胃特别好

 

明末医家孙文胤有一句话:“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脾胃对五脏有很大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亏乏,影响五脏。

眼  红肿、疲劳、眼袋大是脾虚。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

鼻  鼻尖红留心脾胃虚弱。鼻头的部位主脾,鼻头的两侧鼻翼主胃。如果整个的鼻头包括鼻翼都发红,那就是说明有脾胃热证,而且是实热。可以按摩足三里穴,每次5分钟,每天2~3次,就可缓解脾胃热的症状。如果同时按摩胃经的内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缝之间),效果就更佳了。
 

如果鼻头是淡白色,里面透着一种不自然的青光,偶尔还会伴有腹痛,这种情况意味着气虚,是脾胃虚弱导致的。可以多补充豆类食物,多吃一些豌豆、刀豆等。鼻头最忌讳出现黑灰色,说明脾胃或身体某些器官出现了较严重的问题,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

口  牙龈肿、口气臭是胃火。长期熬夜、加班工作、饮食不规律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伤害到脾胃,就会出现牙龈肿痛;口气是否新鲜也是脾胃健康最直观的信号。这时,调治胃中火气是关键。平常少吃些羊肉、草鱼、红糖等温性食物;尽量多吃绿豆、豆腐或苦瓜;还可以经常食用一些利湿的食物,例如薏米、扁豆等。

唇  脸黄、唇无血色是脾气不足。脸色不好,是脾胃湿热的前兆。脾胃湿热的人总是觉得口渴,尿少而黄,最主要的就是面目会发黄。而脾胃不好的人嘴唇会发白、没有血色,容易爆皮、裂口子。睡觉时会流口水,是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

腹  肚子胀多是脾胃不和。不少人在饭后经常会出现腹胀的情况,通常还会伴有食欲减退、不想吃饭、打嗝等症状。饭后肚子胀并且会常常腹泻,多半是胃肠虚弱。为了缓解饭后肚子胀,可以多按摩肚脐周围,加强胃肠道的蠕动。每晚睡觉前可以平躺在床上,用手掌顺时针按摩肚子30下。

最养脾胃的 5 大食物
莲藕  生藕性寒,对肠胃脆弱的人来说,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把藕加工至熟后,其性由凉变温,有养胃滋阴、益血、止泻的功效。尤其是把藕加工制成藕粉,更是食补佳品,既富营养,又易于消化,有养血止血、调中开胃之功效。
山药  山药是药食同源的好食材,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山药补中益气,长肌肉,久服耳聪目明,轻身不饥延年。”山药补脾养胃的功效特别显著,而且它不寒不热、作用温和,非常适合胃功能不强,脾虚食少、消化不良、腹泻的人食用。对治疗胃痛也有一定的功效。
扁豆  扁豆性温,是健脾除湿的好食物。可用白扁豆和粳米一同熬粥,两者是健脾养胃的最好搭配;或者再加入莲子和红枣,风味更丰富,营养更全面。
板栗  栗子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有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的功效。栗子不能一次大量吃或凉着吃,吃多了容易胀肚,每天只需吃6~7粒,坚持下去就能达到很好的滋补效果。
花生  《本草纲目》中记载,花生有健脾和胃、补肾去水、理气通乳、治诸血证的功效。花生可以增强脾胃功能,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能延缓衰老,益寿延年。所以,民间把花生称为“长生果”。

 

川贝,别名:虻、黄虻、莔、贝母、勤母、药实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贝母的地下鳞茎。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特点:

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吐痰咯血。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本草会缠):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
《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常规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脾胃虚,女性口腔溃疡,拉稀或便秘。

三焦,人们常说五脏六腑,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胆。还有一腑就是三焦。古人把三焦分为三部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膀胱、大小肠。

上焦:指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上焦的生理功能是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故《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营卫生会》将上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是指由于上焦心肺的宣发布散作用,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均匀分布,弥漫充斥,无所不至的状态,比喻上焦心、肺对气血、津液的输布作用。若邪犯上焦,可见胸闷、心烦、心悸、咳喘等症。治疗上焦病,用药量宜轻,药性须质地轻清上浮,以使药达病所而起到治疗作用。故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主要包括脾与胃。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实际上包括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灵枢·营卫生会》将中焦的生理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中焦如沤”,用以比喻中焦脾胃腐熟消化水谷和化生气血的作用。由于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病理情况下多表现为脾胃气机升降之失常,而见脘腹胀满、呕吐、腹泻等症。因此,治疗中焦病证,用药须着眼于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使脾升胃降,则水谷得化,气血得生。故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所属的脏腑从解剖部位上说,也应包括肝胆。《内经》的脉法和晋·王叔和的《脉经》均以肝应左关,脾应右关,而属中焦。从明清温病学说以“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后,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动风病证,归入下焦的范围,因此肝也归入下焦。这主要是指肝的病变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常与肾的病变出现于热病的晚期,并不指肝的解剖部位在下焦。

下焦:指脐以下的腹部,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故《灵枢·营卫生会》将下焦的生理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下焦如渎”,突出了下焦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特点。下焦的病症,以大便不通、小便失利为常见。后世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将肝肾的病证也纳入下焦,扩大了下焦的范围。治疗下焦的病证,一般用药须质地沉重下行,才能达下焦病所而起到治疗作用。故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另外,三焦还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辨证之三焦,它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是以部位三焦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来。

 

糙米 brown rice
玄米 genmai, roasted brown rice
發芽玄米 germinated brown rice
紅米 red rice
貢米 wild rice

印度米 Basmati rice
黑米 black rice
黑糯米 black glutinous rice
薏米 adlay, coix
糙薏仁 dehulled adlay, red Job's tear
小麥 wheat,小麦米(仁)wheat berries/wheat groats
大麥 barley
蕎麥 buckwheat
藜麥 quinoa
燕麥 oat
麥片 rolled oat
裸麥 Rye
黑麥 black wheat
原粒 groats

莧菜米 amaranth
小米 Foxtail millet
糜子 Proso millet
玉米、粟米 corn
小豆 red bean
赤小豆 Adzuki bean(英文名稱亦有指小豆)
綠豆 mung bean
黑豆、青仁豆 black bean
蘭豆 lentils
杞子 Medler seed, Goji seed
芡實 Gordon Euryale seed
蓮子 lotus seed
黑芝麻 black sesame
白芝麻 sesame

 

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