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着近二米的身高,柱着超长的手杖,缓缓向教室走来。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 Clayton Christensens,以"颠覆性技术"理论,亨有哈佛"创新大师"的美誉。2009年得淋巴癌,2010年由于缺血性中风,导致失去三分之一的脑功能以及语言能力, 看着他那棱角分明略带僵硬的面容,灰眼睛中透出谦逊的友善。二次直面死神的他,是什么力量使他重新走上讲台,是宗教信仰还是对社会的使命感?
作为学生的父母,我们有幸旁听了克里斯滕森教授的"创新"案例讨论课(Case Study)。哈佛商学院特制的教室,半圆形三排阶梯围绕着讲台,学生们亮出了各自的名牌,便于教授点名回答问题。案例学习由哈佛创立,几十年来已经成了全世界商学院的通用课程。教授提出预习的内容,学生的成绩由讨论发言来评定(二个助教在速记)。他把手杖放在了讲台边,从皮包中拿出文稿翻了翻,正式上课。他的语速缓慢,还有些小小的停顿,随意点要发言的学生。在学生的讨论中,寻找重要的点,写在几块大黑板上。他的书写不快,还多次写错,用手肚子擦一下重新写,留下了几处淡淡的痕迹。作为一个大脑受到损伤的人,重新学习说话,恢复思维能力,他经过了怎么样的康复训练!儿子讲,克里斯滕森以这样的身体状态,没有因病缺过课。只缺了今年三月的一周,因为受李克强总理邀请,主持了博鳌论坛的"创新论坛"。研究生课程工作量繁重,他一定是觉得写书与演讲,还不足于传播他的理念,才拖着病体,坚持与学生们互动教学。
咨询业流传一个趣闻,有个哈佛MBA进了BCG,项目经理通知他星期五晚上开会,他讲没有空,经理呆了一下,要知道咨询业高薪,但是加班也是天经地义之事,转了圈回来讲星期六怎么样?他回答:星期六是我同家人的时间。经理翻了白眼,心想什么地方出来这么个活宝,又退了一步讲:那星期天如何?他回答:星期天是我与上帝的时间!经理彻底无语了!这就是克里斯滕森,他是个虔诚的摩门教徒,大学期间还在韓国当了三年传教士,就象悉尼街头常见的穿西装,戴了姓名牌的传教学生。52年出生在盐湖城,本科读经济,在牛津大学以罗德奖学金获经济学硕士,再就读哈佛MBA。克里斯滕森曾经三次获得"麦肯锡"奖,他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来源于身体力行的管理实践,1984年他与MIT的教授创立了高科技公司CPS,并担任董事长与总经理。六年商界的打拼,形成了他理论的基础。克里斯滕森回到哈佛读博士DBA,并留在哈佛商学院任教。95年,以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顛复性技术"一举成名。43岁的他,还不是教授,真可谓大器晚成的学者。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他的理论要点:用创新的产品,从巿埸底层打入扩展,最终在市场高端将对手挤走,这样的产品就是"颠覆性技术",如同早年的英特尔Intel8088与本田的Super Cub。微软的比尔.盖茨讲,我收到的技术创新报告,都号称是"颠覆性技术",可见克里斯滕森发明的词汇,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当今的大公司,不创新必然灭亡。以新兴的,更便宜,更简便的技术取代目前的主流技术,把握突破性变化的时机,还要时刻警惕来自中小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威胁。克里斯滕森还有一个论断:"良好的管理"导致企业的颓败!往日的成绩,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成了创新的绊脚石。百年历史的胶片王国"柯达"的倒闭,就是一个例子。据说:数码技术的大部分专利属于柯达,这就是说它早就想转形,并投入了巨资去发展,但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创新不等于改良,这正好引证了克里斯滕森的论断。"改良"不能更新企业老旧的肌体,被市场抛弃是必然的结果。
MBA的最后一周,儿子回来说,克里斯滕森教授眼泪汪汪地看着我们:你们毕业了,你们是企业的领导者,你们要记住你们的使命。当我面对上帝,他不会问我赚了多少钱,他会问我帮助了多少人!看着他巨大而又单薄的身躯,在手杖的支撑下,缓慢地行走在哈佛的校园中...... 虔诚的教徒,上帝使他无惧生死与病痛。新世纪,由IT主导科技革命,会改变企业的生态,从而改变人类社会。2016届毕业生,是哈佛大学第365届,正是有许多克里斯滕森这样的教授,传递了这样的哈佛精神,才使典雅的校园成为"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