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投资观与投资道 ZT

(2015-04-28 08:23:39) 下一个

一篇老文章,今天再读一遍时,还是有点感触。几年前,我刚开始投资时,10 来万资金增经分布在100多只蓝筹股上,那时候几乎
天天有红利收,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几年的股市磨练以后,管理的资金多了许多倍,却最终自己主动走向了集中长期持有的方式。我目前的投资组合是在美加市场上各选6个重点投资对象,重仓长期持有(占投资组合的60%以上)。在市场波动时,会围绕重仓股做短期套利。 

并不是说这是最好的或是唯一的方法,但从长期投资来看,这是一个比较有效可行的策略。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回顾自己的投资历程,我见识过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基本面的、技术型的、数学模型的、不同侧重的价值投资的等等。这其中刨除掉一些明显经不起推敲的,也有让我至少从表象来看感觉很不错,甚至有时候神奇的让我咋舌的方法。但最终,以“低风险高不确定性”的未来优势型企业为重点,以差异化竞争优势分析为核心,以DCF三要素为重要参考,以长期集中持有为主要方式的投资模式还是成为了我的选择。

这套方法论,与其说是我认为最好的方法,不如说是我认为最合适的。因为“最好”是没有标准的,有些人的标准可能是更快的赚更多钱才是最好,有些人则可能觉得无论任何时候确保一定不亏钱才是最好。但对我而言,中庸更加合适,也就是既愿意在获取超越指数平均收益(否则还不如定投指数)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同时又必须让这个风险高度可控而必须排除掉过于危险的不确定性。

那么这里的问题就来了,到底在把握机会与控制风险中,这个平衡如何来把握?如果避免过犹不及?如何使得自己的这种投资能够有清晰的基准来衡量是否偏离呢(而不是完全靠一句所谓的“投资是艺术的”来糊弄自己)?这就回到了我上面谈到了那几个重点了:

1,低风险高不确定性的未来优势型企业为重点:

这里至少隐含了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投资的落脚点一定是企业,这个没啥好说。其次,更关注未来优势型企业,这是因为长期来看真正的安全边际并非是价格跌出来的而是企业的内在价值不断释放创造出来的。但这与价格下跌导致更大的安全边际并不矛盾,只不过是主次的问题。也就是说,长期的安全边际在于企业内在价值的创造,而中短期的安全边际在于市场的非理性定价,两者要统一,而不是对立。这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对自己掌握市场能力的自知之明,因为价格的波动总是难以窥测的,因此将投资的主动性反映在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挖掘上,将投资的被动性反映在对价格的突然大幅波动的守候上,才不是本末倒置。至于“低风险,高不确定性”则是我对于未来优势型企业的进一步特征遴选,低风险反映的是基本收益率的保障,高不确定性(但是其背后有诸多高确定性的支线支撑,只不过结果的时间和范围、程度很不确定)则带来超越市场当前认知的潜在高弹性回报。

2,以差异化竞争优势分析为核心:

这是被太多人忽视的东西。很多朋友一谈投资对象就是“成长空间,广阔的前景”,却不自觉的将投资与商业隔离了。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是竞争。任何一个企业,不要管他目前或者即将有多么美好的状态,只要其没有建立起来强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其美妙往往会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实际上,站在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市场上并不缺乏大量的“好项目”型公司,却很少发现在行业的土壤里深深扎根让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企业。

我的经验里,要学会对于企业建立多角度的审核习惯,而不是被一点吸引而不及其它。我对任何一个企业的分析一般是从一堆的“为什么”出发的,只有最重要的为什么都得到符合商业逻辑和我能理解的时候,才会投信任票。特别是对于管理层面的问题,我个人更是非常关注,因为真正具备“傻子也能经营”特征的企业绝对是小概率事件,大多数事情都是事在人为。所以对于管理层面的考察我是格外关注的。这主要包括领导人是商人特性的还是企业家特性的(特别不能容忍枭雄),企业的治理结构有无重大的隐患,领导者对于差异化优势的理解,企业有无真正的战略前瞻性,以及企业对待客户、员工和股东是怎样的。

当然,由于这个东西没有什么iso9000,所以很可能对同一事物由于投资者不同的理解、价值倾向,甚至于性格倾向而不同,这个倒也正常。但是商业历史告诉我们,远大的理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坚定的执行力和偏执狂般的坚定,诚信的品质,能够抵御诱惑,良好的企业氛围和文化,是绝大多数伟大企业的共性特征,对于上述方面的明显瑕疵,我个人基本上是零容忍。

3,以DCF三要素为重要参考:

企业的内在价值不是凭空出现的,企业的估值差也不是随便出现的,其与DCF的核心思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不是简单的靠DCF模型来算数字)。学会理解什么样的企业,长期来看更容易创造出高额的现金流甚至更接近于永续经营,也就理解了高价值企业的本质意义和估值差的本质意义。在同样的未来成长性企业中,我肯定更倾向于企业特性更加符合DCF三要素的企业,因为其价值含量更高,更符合高价值企业的本质。

DCF三要素的意义,不但是从定性的角度让我更加理解优质生意的意义,而且由这些重要的点可以提炼出一些快速审视企业的财务分析框架,这对于透过券商忽悠而更加深入本质的认识企业的风骨有重要的作用。

4,以长期集中持有为主要方式:

长期持有是企业投资者,特别是成长型投资者的必然选择。与靠市场情绪波动导致的套利型操作不同,企业的时间周期是慢得多的。证券市场往往在1年内由于各种可以解释的和根本没有解释的原因,对于基本面没有大变化的企业的定价产生明显的波动,而企业自身的经营格局及态势变化则缓慢得多。虽然貌似利用市场波动来赚钱有其基础(波动是客观且频繁存在的事实),但正因为其波动的极其快速灵活,因此难以出现持续有效的方法。

或者这样说,如果一个人想要靠市场波动(这里仅指短期,而非一个长周期类似牛熊市的波动),最好是拥有极大的信息面和信息处理能力。而这绝非普通个人投资者的专长(实际上占尽信息优势和拥有豪华团队的机构投资又做的如何?大家心里有数),等于是以弱拼强实在不明智。

另一方面,由于对于投资标的的选取非常严格,这类企业本身就很稀少,在合适价位上的时点往往更短暂。因此对于他们我选择的是较为集中的持仓(3-4个)。这一方面由于我对于安全边际的理解首先是基于企业,其次是基于介入时机,再次才是集中还是分散。另一方面,频繁的挑选所谓的爆发性企业接力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从一个5年左右的周期来看,牢牢持有最优质的企业本身就是机会成本最低的选择(当然,这不排除根据持仓表现导致的风险机会比的偏离度,对持仓的仓位进行一定的调节)。

所以,以上述4点作为主要基准,可以较好的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投资对象的问题(只选择长期发展空间极大且发展确定性很高,且生意特性又上佳的成长型企业)

第二,能力圈的问题(放弃过多不确定性变量因素的企业,而只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一目了然且生意特性上佳的企业)

第三,投资时机的问题(长期安全边际与短中期安全边际的协调统一,以长期为主短中期为辅)

第四,机会成本的问题(长期持有优质资产,少做减法就是最好的加法)

就像有很老的飞行员,也有很大胆的飞行员,却很少有既大胆又很老的飞行员一样。如果在上述中选择,我的天平肯定还是倾向到老飞行员的一边。因为DCF法则与复利规律的第一条就是:要“活”的足够久,才能有足够大的积累。另一个原因在于,无论是美国股市还是中国股市,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好机会真的是永远存在的,绝对不存在什么“过了这村就没下个店”的情况,前提是:

第一,你的方法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而不是某种阶段性有效而长期来看则极其不确定的、掺和了过多运气成分的东西。

第二,让自己始终敏感于“大级别的风险机会比”(而不是执着于几个点的波动,或者所谓顶和底这种好像很敏感却反而对大级别风险机会很迟钝的状况),对自己的情绪行为有效的管理,不作出大的致命的错误。

当然这些谈的是大的投资系统或者说投资哲学方面的考虑,在这些顶级的考虑之下,有很多分支的积累和努力必不可少,比如对于财务分析的学习,比如更加充实自己对于商业行为及模式的理解力,比如保持旺盛的读书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比如学会建立企业分析的逻辑支点等等,这些就都是繁琐的日常功课和习惯了。

实际上,本博客除了早期从正面挖掘跟踪一些企业以外,中后期的个股案例主要是从负面的角度来剖析一些争议企业了。这当然是费力不讨好的(谁愿意自己喜欢的企业被说不好呢?),远没有“带头大哥”般的簇拥来的惬意。但问题正在这里,哪种方式是最有利于我们思考前进的?

作为一个职业投资者,作为一个将投资可能作为未来十几年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我将时刻提醒自己:

不要以短短几年(更短就更可笑了)的表现来说明什么。在投资的路上,过程中也许确实充满了各种偶然性,但是一个人长期投资的最终结果,却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必然性所决定的。或者说,偶然性虽然可能绽放出瞬间的华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最终一定都是回归必然的那一面的...



作者要求转贴标明出处:

 

blog.sina.com.cn/lishiwen200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