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太的听力不算好,可隔壁房间孩子搞出什么声音,她都能听到,甚至在她睡着时。我说话分贝更大,却常被过滤。
当妈妈的,可能有某种特异功能。太太讲过更神奇的事,那是小时候,下午放学,她妈来接,往常她都是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上世纪80年代这一幕很常见,骑车载人。可那一天,妈要求她走着回家,非常坚决。妈自己骑车走了,路上出了车祸,一辆小货车撞到了自行车,正是后座。
对“灵异”,以前我不大信。年岁渐长,也体验到些许神奇。最近读了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竟辟有一章讨论灵异。书的作者Scott是一个成功的心理医生,他列出了让人生宁静且丰富的4要素:自律,爱,宗教和灵异。
这本书在豆瓣上评价很高;有趣的是,书评集中在自律和爱,鲜有人提及后两项。咱中国人没有信仰,不提宗教也罢;可灵异,也被忽视了?
也许是儒家传统--子不语怪、力、乱、神。也许是唯物洗脑--物质才是实际的存在。知性的读书人总在回避灵异,怕被贴上无脑迷信的标签。
可我们也会在消沉的时候打打周易八卦,迷乱的时候念念佛经咒语。移民后的困苦中,又有多少人转而侍奉我主耶稣!我们一直祈求某种冥冥中的力量。
Scott并不回避问题,谈“灵异”时,他讲了类似上面车祸的例子,解释是:We have an instinct to survice, 如果找个中文词,我想应该是--“命硬”。
对这种关乎生死的“重”灵异现象我没有体会。Scott经历多,他还有“轻”神奇故事:有一年,外出演讲,在一个朋友家逗留;他不忘码字,牛人都是分秒必争的。可那天,他思绪混乱,不得要领;正烦躁时,本来冷漠的女主人来了,温和友善地送来一本书;出于礼貌,他收下了这份没有缘由的礼物。晚上,某种力量让他翻开那本书,书很薄,却正好解答了他的迷思,感觉一下子来了。
这种“轻”灵异我也有。打算去艺术馆时,正好看到写梵高的博文。为文字的表达沮丧时,Papi酱现身说法。优化某个算法时,客户方传来消息,他们恰好关注同样的问题。
在某个状态下,要风得风,要雨有雨,心有灵犀,想到事成,当然这是好的时候。有波峰,也有波谷:很struggle的阶段,做什么都特费劲,进展缓慢,而且找不到办法,整个世界都把我屏蔽了,一个孤独的折腾人。
“轻”灵异令我着迷,反复思考后,我悟出了其中的原理。因为是天机,泄露会折寿,这里就不告诉你们了。
但作为bonus,透露“轻”灵异发生的两准则:
第一,行动。专注的去做某一件事,自己感兴趣的,很难,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开始不知道最终结果。
第二,open。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打开,准备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注意,信息的来源不是眼耳鼻,是细胞。
另外,还有一个心法:静心定情,不能参杂妒忌悔恨较劲等情绪。尤其不能有怨妇的自弃自艾,狂人的自大自傲。
最后提醒一下,灵异不是祈求来的。她总是不期而遇,在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如果想追女神,灵异一般不会发生。记得用对地方。
我也赞同本文理念以及实践,和我体验类似,尤其时关于灵异或者有时候可以叫做直觉或者第几感觉的事儿。
人是有灵性的生命。我们说不清解释不了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这些东西自身不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