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怪才宰相王安石

(2015-04-09 01:44:24) 下一个
紧张的阅卷工作总算完成了。
阅卷官们被封闭起来已经有些日子了,这些天他们基本没有休息,三顿饭都有人给送,晚上也不准回家,以防串通或者泄密。
时值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这年参加科举的人特别多,年初京城的各个旅馆便人满为患了,礼部不得不奏请朝廷临时增加了些考试场所,考试才得以顺利进行。
这是此场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阅卷官们综合阅卷意见,最后一致排定名次: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
这第四名杨寘,此前在乡试和会试中都考了第一名,本次夺魁的呼声最高,其本人对这次成绩也特别上心。杨寘也不是一般人,他的哥哥杨察,是枢密使晏殊的女婿。
按照宋朝科举规定,放榜之前,阅卷官要将前十名的卷子拿给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看,最后再让皇帝过目。
杨寘有这层关系,便想法设法打听考试成绩,给哥哥写了个纸条,让他问问老丈人晏殊,自己考了第几名,有没有中状元的可能。晏殊是少数几个知道考试成绩和名次的人之一,按说不该透露,可禁不住女婿央求,便告诉他杨寘考了第四名,不是状元,不过成绩也不错了。
杨寘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和与两个朋友喝酒。他自我感觉这次考得不错,加之这俩朋友不断恭维,便有些飘飘然,好像那状元的红花绶带早已披戴在身上。现在突然听到这个“噩耗”,杨寘脑袋嗡地一下,情绪便有些失控,也顾不得读书人身份了,一拍桌子站起来,愤怒地说:“不知哪头驴子抢了我的状元。”
两个朋友吓了一跳,夹菜的手和端着的酒杯都怔在半空,继而纷纷劝道:“杨兄稍安勿躁,这还不是最终成绩,皇帝钦点了那才叫状元呢。”
这事还真让那俩狐朋狗友说对了。目前这个排名还只是礼部的一个顺序,需交皇帝最后审定。
十张卷子呈上来,仁宗按顺序依次审阅,第一个当然看王安石的。王安石的卷子字迹工整,卷面清晰,文章写得也好,仁宗边看边点头。阅卷官们也在下面相互交换一下眼神,不漏痕迹地笑笑:皇帝对试卷的认可,即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看着看着,仁宗突然眉头一蹙。这个细节没有逃过主阅卷官的眼,他心里一惊,感觉会有事情发生。果然,仁宗小声嘟囔了句:“孺子其朋?孺子其朋?”
主阅官听到仁宗嘟囔,猛然想起这“孺子其朋”的典故来。
此语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焰焰。”本是周公对他的侄子——也就是周成王说的话,意思是:“你这年轻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要到洛邑去!不要象火刚开始燃烧时那样气势微弱。”
想到此节,主阅官心中一凛,这话显然犯了大忌,一个年轻人竟敢以长辈的口吻教训皇帝,而且这皇帝还是已经在位二十四年、年界不惑的“老”皇帝,太狂妄了,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主阅官的汗都下来了,忙一边用袖口擦拭一边搜肠刮肚,准备皇上发怒时好好为自己的疏忽辩解一番。
不过仁宗并没有发怒,只是将王安石的试卷丢在了一边,摇着头说:“这个人还不够状元的资格。”
接着仁宗又拿起第二名王珪和第三名韩绛的卷子来看。二位的文笔和立意不如王安石,却也属上乘。按照惯例,王安石拿下来,应该由第二名王珪递补上去,但当时科举有规定,在职官员不能当状元,王珪和韩绛恰巧都在为朝廷效力,于是仁宗又拿起第四名杨寘的卷子。
这次仁宗很满意,兴奋地说:“哦哦,杨寘,杨寘,朕知道这个人,在州府和礼部的考试中都是第一名,有才,可以做状元。”
状元既已钦点,照理其他排名应该顺延,王安石该是第二名。可仁宗显然还没忘记那句“孺子其朋”,只将他们二人的试卷掉了个个儿。如此,杨寘成了本场的新科状元,王安石则被排除三甲之外,成了第四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