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维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社交媒体和自恋

(2015-08-16 14:27:20) 下一个

自恋(narcissism)这个词来自希腊神话。古代有个叫Narcissus的美少年,不小心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每天守在水边,情思绵绵、深情款款地凝视水中的面容,柔肠百转,千呼万唤,却求而不得,渐渐因思念而消瘦、憔悴、凋零,最后变成了一朵水仙花。后人给他这种自我陶醉、顾影自怜的行为取了个名字,叫自恋情结(narcissism)。

但水仙花王子虽然是自恋的鼻祖,是开历史先河的一代风流人物,他的自恋行为跟后来者一比却是小巫见大巫,早就被青出于蓝的后来者长江后浪推前浪地拍死在沙滩之上。当年的他为了欣赏自己的美貌,只能长途跋涉到小溪边,盯着水中若隐若现的倒影,一阵微风,一片细雨,就可以扰乱他的沉思和梦想;他做梦也想不到,后来的人自我陶醉起来是多么驾轻就熟,多么易如反掌,他们自我陶醉的行为又是怎样地无时不在,无孔不入。今天的社会中不仅到处是玻璃、镜子和其他光可鉴人的物品,让我们一回头,一转身,就可以欣赏自己英俊迷人的面容,袅娜挺拔的身影,又有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来记载我们最酷最美的瞬间,最近更出现了博客、脸书、推特、Instagram、微信等社交媒体,为我们展现自己、吸引羡慕的眼光提供了更多方便。

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以前朋友要交换信息,互通有无,只能靠写信、打电话、中间人传话,耗时耗力,效率低下。现在有点什么新动向,在脸书微信上贴张照片,全世界的朋友马上都知道了。而朋友们对这一新动向有何感想,也可以瞬间反馈。因此,要说促进交流,社交媒体确实威力无比,功不可没。但社交媒体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很多人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是不是社交媒体创始者的本意很难说,对很多人来说却比交流还重要。

有一天,我在上班的路上听到一则小新闻,大意是现在自己开车的年轻人比以前大幅减少,其中原因很多,有油价上升、年轻人手头紧买不起车、网络让大家都变成宅男宅女等。然后有个被采访的年轻人又加了一句:现在不再花很多时间和朋友在外面瞎逛。如果真要出去,也挑一个值得的地方,就是说可以拍张像样的照片放在脸书上。听一听,这可是他们自己说的。和朋友出去玩,不是为了和朋友相处的快乐,而是为了积累炫耀的资本。那么,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在脸书上更新近况,事无巨细地报道自己的行踪,是不是也出于这个目的?

还有一段在网上流传很广的视频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在这段视频中,青少年们不管是在约会、上课,还是在开派对、做功课,都永远把手机握在手中;一旦做了件像样的事情,马上摆好姿势,拍照留念。即使是从事一些意义非凡的特殊活动,比如宣读婚礼誓词,也不忘百忙之中抽出几秒,暂停,拍照,然后再继续下去。这些照片的去处,不用问也猜得到,当然是脸书、推特、Instagram、Snapchat。以前常说,不要忘了停下来,嗅一嗅玫瑰的馨香;现在歌词改成了“不要忘了停下来,拍张照片上推特”。

社交媒体之无孔不入加上花样百出,肯定多方面、多层次地对我们产生影响。至于到底是什么影响,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比方说,有人说社交媒体消除了人们的孤独感,也有人说社交媒体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至于为什么会加剧孤独感,有人说一头扎在电脑中的人,减少了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有人说社交媒体让交流圈广了,却让交情浅了;还有人认为,并不是社交媒体导致了人们的孤独,而是孤独的人才从早到晚扑在社交媒体上。

但社交媒体确实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社交媒体是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是一个叫“我的生活”的有线电视频道。一天24小时,每一刻我们都在做着什么,想着什么。社交媒体当然不会展示平庸、无聊、失望的那一部分生活,选中的都是光鲜靓丽、春风得意的时刻偶尔有勇于自嘲的人在社交媒体上把倒霉透顶和焦头烂额的自己亮出来给大家看,那也是因为他们已经超越这些低谷,找到了其中的哲理和幽默。

当然大家对这一点都心知肚明。当你浏览朋友的脸书的时候,你看到的不是她坐在一间情调高雅的咖啡馆,把玩一杯美轮美奂的饮料,就是他刚从农贸市场回来,准备用新鲜的、有机的、本地产的蔬果准备一顿健康丰盛的晚餐;不是上周度过的雪山森林险峰、阳光沙滩海浪的异国情调的假期,就是刚刚看完一场伍迪艾伦的电影,正在赶去朋友鸡尾酒会的路上;又或者是抱怨旅途的劳顿:昨天刚从特拉维夫开会回来,后天又要去巴黎参加一场展览;又或者是漫不经心地谈论孩子:大女儿刚刚获得小提琴比赛的冠军,小儿子又一不小心说出了一句令人叫绝的趣话。

这么说不是嘲弄那些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这是人之常情。人都有虚荣心,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于人。换句话说,人都是自恋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定程度的自恋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但社交媒体的流行确实让自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上每13人当中就有一人是脸书用户,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每天都会登录。很多人早上一睁眼,连床都没下,第一件事就是看脸书;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到脸书更新近况。这种废寝忘食、如饥似渴,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高科技武装的社交媒体来临之前,哪怕最自恋的人也做不到。

这种现象当然会对我们的心理状态产生微妙的影响。有一句很多人喜欢的话是,You've gotta dance like there's nobody watching。一份随心所欲的生活,和一份被观察、被展示的生活是不同的,就像量子力学中观测这一行为改变了被观测对象的状态一样。我爱看探索频道的Man vs. Wild。但每每想到主人公Bear Grylls并不是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野外,而是有一个团队,一个摄影小组寸步不离地跟着他,记载他的一举一动,就觉得这个节目变了味道。现代人旅行时爱拍照,本是为了替将来留下美好记忆。但拍照这一举动,也让旅行从欣赏、吸收、体验,蜕化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立存此照。写日记也有同样效果。如果做一件事时,想着等会儿要将这件事记载下来,尤其是还有要将日记公之于众的念头,心态也会不同。《围城》中有一个关于方鸿渐父亲记日记的片段,就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社交媒体是一个大家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比一比谁的生活更精彩的舞台。在社交媒体的鞭策下,我们有了快乐的压力;即使不是真的快乐,至少也要显得快乐。但随时随地向整个世界宣布我快乐,我成功,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且快乐这样东西,和我们平时重视的学位、豪宅、名车不同。把它看得太重,捧在手心,不见得更可能得到它,反而有可能将它窒息和扼杀。在有些条件下,你越想要快乐,就越不容易快乐。

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过一个有名的flow理论。Flow是一种完全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浑然忘我的状态。处在flow状态中的人非常快乐,但快乐不是他的追求,他甚至根本没想过自己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他尽情享受手头的工作,没有任何担忧,没有一丝杂念,也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他的全部精神能量,都注入了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当一个人竭尽全力想要让自己快乐,或想要让自己显得快乐时,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媒体虽然看起来乐趣无穷,实际上却剥夺了我们完全沉醉于自己的生活这一最高境界的快乐。

社交媒体对那些不主动使用社交媒体,只是被动地消费社交媒体的人也是有影响的。每天翻看朋友的脸书,看到别人都有那么多朋友,都是那么幸福快乐,生活都是那么五彩缤纷,我们很容易感到自己的生活太平淡,太贫乏,太空虚。这样的自惭形秽,容易让人得忧郁症。处于这种位置的人一定要提高警觉,加强修炼,才能在社交媒体毫不留情的狂轰滥炸之下,依然我行我素,岿然不动,自得其乐。

我大概不是一个特别积极上进的人。我觉得人类用不着匆匆忙忙向前发展。进步慢一点,生活悠闲一点,其实没什么不好。很多新技术的出现,即使没给人类带来灾难,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进步也不见得有什么必要。社交媒体就是这样一种可有可无的新技术。但不管我怎么想,社交媒体像今天这样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一定有它的理由。人类历史上过眼烟云的东西很多,一种东西能扎下根来,产生影响,一定是抓住了人们的某种需要,投合了人性的某种弱点。社交媒体当然满足了人们交流的需要。但社交媒体之所以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还是它抓住了人自恋的弱点,这才是它风行世界的真正原因。至于这样的风行将怎样地影响我们,只有时间才能做出结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白菜花 回复 悄悄话 圣经说人有三类欲望:肉体的欲望,眼目的欲望,今生的骄傲。社交媒体满足了第三种。炫耀及自恋皆源自于此。
闲闲客 回复 悄悄话 好文!修行在个人,享受快乐很重要。社交媒体的副作用之一是:年轻人开车时也不停的手机打字交流。。。
lucia17 回复 悄悄话 说的太好了。
florence001 回复 悄悄话 good article.
诚信 回复 悄悄话 Very good analysis.
离离源上草 回复 悄悄话 有道理,美学的境界就是忘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