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一抹淡淡的兰

十数载移居海外,经历过岁月的沉淀和洗涤, 心中那抹淡淡的兰剔透晶莹, 闪烁于内心深处, 从不曾暗淡了光彩。 终于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慢慢的回想过去, 细细的品味现在, 从容的面对未来......
正文

三零后的爱情 (上)

(2018-08-26 10:41:06) 下一个

三零后的爱情 (上)

 

 

       爸和妈都是三十年代末出生的,爸比妈大两岁。

 

       爸家是武术世家,那时的爷爷是武术教头,家里一共六个男孩,三个女孩,爸排行老二。 除了六叔因为淘气爱惹事被禁止习武外,家里其他的兄弟姐妹都是从小跟着爷爷练武术。爸习武一直到十八岁,据三叔说,爸应该是兄弟姐妹中悟性最强的,但是爸生性厚道不喜欢惹事,再加上后来上了大学,爸很少用到武术。关于爸会功夫的记忆,更多的是小时候在北陵公园看着两个哥哥在爸的指导下练习大翻花” “小翻花,还有就是爸退休后穿着功夫服背着青剑气宇轩昂的去参加老年舞剑队的表演。

 

        妈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城市,妈出生的时候家境还算好,有牛奶喝。姥爷不识字,因为没文化吃了不少苦头,随着孩子的陆续出生家境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家里男孩子出生的晚,于是妈和几个姨成了姥爷干活时的得力帮手。姥爷因为自己没文化, 就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书,每次提起姥爷,妈总是心存感激的感慨姥爷的明智之举。喂马,打猪草,日本人统治下的东北,那是妈的童年记忆。

 

         缘分这个东西说来奇妙, 不同城市生活的两个人,因着各自的际遇和命运,在某一个路口相遇,于是有了故事。

 

 

       十六岁那年,妈离开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只身一人去了北京工作和学习,那时候的新中国成立不久,需要大力发展国防建设,急需培养一批自己的航空技术人员,于是妈随着时代的洪流走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那时候的年轻人对飞机,导弹,飞行器制造等这些听起来高精尖的科技是充满神秘和向往的,那时候的年轻人对国家的召唤和民族的命运也都有着一种非常神圣的使命感。

 

        两年后,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了一批从北京过来的新生,像所有校园故事一样,新生的出现总是让男同学们兴奋和激动,入校那天,妈和那群风华正茂的女学生带着行李被大客车送到了校园,学校门口站满了看热闹的同学,当时爸就夹杂在那些看热闹的人群中。

       

        不过爸和妈在那时都没有看到对方......

 

        爸和妈同届,但不同班,所以很少有机会见面。爸第一次见到妈是在哈尔滨的秋林商场, 当时妈正站在商场的一角打电话,爸隔着橱窗看到妈的第一眼有些心动,这个女同学看着不错,气质挺好,爸曾经这么回忆过他第一次看到妈的感觉。

    

      经过两年哈工大的深造学习,爸和妈那一届学生被国家保送到北京航空学院,这个培养过中国无数航空航天专业人员的摇篮,有爸妈最难忘的青春记忆。

 

        妈的记忆里第一次看到爸是在北京航空学院的校门口。爸当时穿着一件黑色的棉衣,那时候北京的冬天很冷,爸急匆匆的在校园门口经过,妈当时正和同学有说有笑的在里面走,一回头,看到爸像黑铁塔一样的身影,妈当时一愣,以为碰到了家乡的一个熟人,后来发现不是,不过爸矫健的身姿给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接下来的日子里,爸注意到那个在秋林商场里碰到的女孩也一起来到了同一所学校,爸的记忆里学生时代的妈妈总是一年四季穿着同一件衣服,人很朴素,长着一双黑宝石般灵秀的大眼睛。 那时候的妈多才多艺,外向开朗,又是学生干部,一直是男同学眼中那朵带刺的玫瑰

 

        爸和妈上大学时正赶上新中国历史上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在我的记忆里,爸妈那一辈人的青春回忆里总是离不开和粮票相关的的故事,这个带着时代烙印的特殊存在给当时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特别的色彩,也锤炼了那一代人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信念。

 

 

     

       

        两年多的时间,命运的手好像没有刻意将两个人安排在一起爸和妈还是同届不同班,除了偶尔在学校食堂擦肩而过,好像没有什么交集,直到开始准备毕业论文的时候......

 

       系里所有同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在一个大教室里准备毕业设计,爸和妈的位置刚好并排相邻,中间是只能一个人侧身通过的过道,妈清楚的记得当年找到自己的座位时,爸正站在过道上,爸当时是侧身让妈通过坐到自己位置上的。

 

        妈还清楚的记得,在毕业设计近两周的时间里,爸从没和妈说过一句话,这让妈当时很是费解和疑惑。 妈发现,爸写得一手好字,图纸画的干净漂亮,尤其是那双手,圆润饱满,指尖翘翘的,画图的时候小手指微微上扬,妈说那是她见到的最好看的手。

 

       

        毕业设计快结束的一个黄昏,爸第一次开口和妈说话了,爸说要找妈汇报思想工作,妈当时正在用圆周率计算机翼的拋面弧度。那时候的妈是学生干部,有同学汇报思想工作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妈不敢怠慢放下手里正在进行的计算跟爸走出了教室。 妈记得和爸围着教学楼走了两圈,爸天南海北的从自己的出身讲到家里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妈听得云里雾里最后明白了爸隐含的意思,妈当时很冷淡的借口作业没完成自己走回了教室。

 

        之后的日子里,爸很窘迫的继续保持着沉默,妈一直到毕业分配,都始终矜持地没有和爸说过一句话也许那是三零后那代人含蓄隐忍的爱情模式吧…..

 

        临近毕业的时候,姥姥从山东老家经过北京来看望妈妈, 临走的时候,妈大包小裹的给姥姥带了好多东西。妈心疼姥姥一双小脚还要拿那么重的行李,当时想如果有个男同学能帮着把姥姥送到火车站该有多好。

 

        那是一个飘着细雨的早晨,妈隔着学校宿舍的窗户看见爸挺拔的身影,正坐在楼前不远处的池塘边低头看书,当时池塘里还有几朵盛开的荷花。妈指着爸跟姥姥说如果上去求求前面的男同学应该可以帮忙,姥姥坚持不要麻烦别人。也许那是姥姥第一次看到爸爸的侧影,不过那时候的姥姥肯定不会明白妈妈的心思,也不会想到妈提到的那个男同学会是自己未来的女婿。

 

 

 

       毕业的时候到了,带着支援国家建设的神圣使命,爸和妈那届由国家定向培养的毕业生纷纷奔赴到全国不同的城市,投身到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中。 沈阳,通往东三省的门户和枢纽,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的建都之地,日本人曾经想尽办法据为己有的肥沃之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航空航天制造基地,吸引了大批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爸和妈随着时代的潮流带着青春的热情来到了这座城市。

 

        在沈阳的北端,毗邻北陵公园的北侧,有一个叫三台子的地方,因为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歼击机设计制造基地,就有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飞机城 这里曾经是中国战斗机的摇篮,汇聚着几十万的员工和家属,工作的地方有警卫站岗,学校里的同学都是航空子弟,这个自成一体的社区,有自己的六所子弟小学,四所子弟中学,也有自己的文化宫和商业中心。 儿时的记忆里,战斗机在头顶上空滑翔而过,试飞了,试飞了” ,  孩子们雀跃的跳着。

 

        爸和妈在哈尔滨相遇,在北京相识, 在沈阳相恋,然后在这个飞机城里结婚,生子,工作和生活,从青春到暮年,度过了大半辈子的时光……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涵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usanX' 的评论 : 谢谢您的肯定,下集也已经传上去了。
SusanX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期待续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