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晚妆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ZT:"现在的孩子呀,真不知道心疼人..."

(2018-09-10 15:06:50) 下一个

作者:宫学萍 

这两天空气还算尚好,带着小安在院子里闲玩。

偶然听见几个老人凑在一起,义愤填膺地聊些什么。

话题依旧还是很老套,又是一腔血泪地控诉自家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有多么、多么懒惰,多么、多么糟糕,云云。

最大声的要数乐乐老爷,据他自己讲——就在刚刚的这个清晨,他望着小两口房门紧闭的卧室,满肚子的委屈被愤怒瞬间点燃,腾起一脚踢开卧室的房门,破口大骂:“ 你们平时不带孩子也就算了啊,周末放个假也不知道让我们老两口休息休息!都睡到几点了还不起床!你妈抱乐乐抱得肩膀天天疼你们知道吗……”

众老人纷纷附和,枪口一致地指责 “ 现在的孩子不懂事 ”。

一旁的我却只好选择绕道而过,心里十分无奈地想:为什么不可以在还没那么辛苦的时候,就直接告诉孩子 “我和你妈妈需要休息,周末你们早点儿起来带宝宝吧!”

我觉得,大多数的宝宝爸妈,都不至于厚着脸皮硬声拒绝吧?

可是很明显,乐乐的老爷就不是这样认为的。

在他的头脑中,乐乐的爸爸妈妈,也就是他的亲生女儿和女婿,都是既懒又坏的;即便他直接向他们表达 “希望你们周末自己带乐乐” 这样的请求,也是一定会被拒绝的——所以,与其说他是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不如说他是在对着自己头脑中“已经” 拒绝了他的女儿女婿表达愤怒。

愿望还没有表达,就感受到了莫须有的被拒绝。

感到被伤害,所以才会控制不住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

正好前两天和《心理月刊》的玲玲聊一个关于两性的话题,无意间我就感慨了一声:“这真是一个被害妄想流行的年代啊!” 

玲玲不解,让我多说两句。

于是我举例子说,比如,某天有个朋友找我们借了一100块钱,说好了第二天就还,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都没动静,我们明明在乎却也装作无事,自己在心里叽歪 “以后可要多长个心眼,不能随便再借给人钱了!”

“对啊,对啊,我就是不敢提醒别人还钱的那种人!” 玲玲附和说。

是啊,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简简单单地提醒一下,等到对方真正明确地拒绝还钱以后再去失望、伤心、鄙视他呢?很有可能,人家真的只是忘记了。

“没有,没有啦,我只是怕人家会嫌弃我小气,不相信他。”

看,在你的眼里,你的这个朋友有多坏——他不仅欠你的钱不还,让你着急上火,同时还会批评你,嫌弃你,十分苛刻地评价你。

是,我在这里用到 “被害妄想” 这样的专业词汇,多少是有点儿夸张。只是类似的思考方式,在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家人朋友身上都几乎天天看见。生活中,职场上,很多时候我们的怒气和不满,都并非来源于对方明确的拒绝和不合作,而只是因为我们太早就预设了 “你个坏人”。

  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说,只要我们把自己心里的愿望表达出来,就一定会取得相应对方的支持和帮助——有可能人家不能、不会、不适合、不愿意,或者,你就是遇到了一个很坏很坏的人。

  但是至少,你不会每一次都那么不幸运。

当我们都在忙着自我保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之间的情感生活,最大的威胁,不是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而是当谁都不可避免的伤害发生之后,是否只会忙着条件反射一般自我保护,不愿意看清事情是究竟怎样一步一步变得无法弥补?

甚至还有很多人,刚刚感到丁点儿的风吹草动,便大张旗鼓地思考接下来应该如何报复?

这时代很多人心中的安全感都不够,也就常常没有心力去仔细区分——那个让我们感到受伤的具体事件,究竟是对方为了“伤害我”有意为之?还原本只是出于其他的目的,却不幸连带着对我们造成了伤害?也就自然更加不会注意到,那个给我们带来伤害的对方,内心中是否对此已经满怀不安,甚至原本是想要对我们抱歉和补偿?

我们总是太快,就把对方定义为恶意伤害的坏蛋。

谁让你我都是凡人,有着凡人不可克服的斤斤计较,而且太过习惯了匆匆忙忙地自我保护。所以也只能重复着 “受伤害——报复——伤害对方——对方报复——再次收伤害” 的恶性循环。

直到有一天大家受不了,最终选择在彼此之间,保存一个安全的距离。

生活中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比方说眼下就要中秋,说不定哪个先生给父母家多买了一份月饼,太太看到了觉得委屈,便偷偷在菜钱中扣出了一部分私藏,再等到哪天被先生不幸发现,反而越发觉得果然还是亲生爹娘真正疼我……

再比如太太周末出去老同学聚会,先生一人在家中感到自己被忽视,随手就打开电脑找个人网聊,起初可能真的只是随便找个人说话解闷,结果却被回家的太太一番调侃嘲讽,反而觉得网线那边的人儿的确有些可爱……

在这样的故事情节中,每个人都感到异常委屈,每个人都忙着自我保护,然后都在自我保护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对方,并且伤的理直气壮——还不是因为你之前那样对我? 

最终只好便宜了那些讨人厌的心理医生,挣了我们大把的痛苦钱不说,还一脸事不关己地在文章里总结说:“嗯,就是这样,在这家庭之中,常常是冤有头,而债无主。

************

看完这篇文章后读者的回复:

可能乐乐的老爷就是需要“坏人”吧,这样自己才能做“好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非常不愿意付出的人,举例,如果别人‘提醒’我还钱,我必然会感觉受到歧视侮辱的!(尼玛神马意思,暗示我是那种死赖着借钱不还的人吗?)根源就在于我自己就拒绝这样的自己,这一直都是一个关于自己内心争斗然后外化的故事,如果我依然保持以前的逻辑,到我老了,就会跟上述老人一样的状态,我不会跟女儿女婿提要求说让他们自己带宝宝,那样代表着我不够装逼伟大,不够完美高高在上,提要求的背后,代表了我“失去”了对他们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权利,甚至提要求本身是很猥琐、低声下气的。。。。。。行为上的奴才,心理上的主子,挺有趣的哈。。。。

想要有很好的家庭关系,一定要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委曲求全只可能积累更大的怨气,这会让对方感到很不舒服。很多和子女闹别扭的老人就是这样,非要让孩子感到愧疚,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