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走过的地方-威尼斯

(2017-10-11 18:17:05) 下一个

我们走过的地方-威尼斯

这次的威尼斯之行是故地重游,很多年前怀着宝宝的时候来到过威尼斯,如今趁着孩子随校外出之际,多年之后和先生再次携手出游。

出发之前商量好要寻找一下以前的足迹,翻出以前的旅游书,定了以前住过的旅馆。同样还是从机场走水路到达圣马克广场,给旅行一个盛大的开幕式……

先生再次拖着行李箱吱吱嘎嘎在石子路上挤过San Marco圣马可,穿过Rialto Bridge里亚托桥,又走过大半个San Polo圣保罗区,古城观光三个区才走到了旅馆,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两人对视好笑,才想到当初也曾抱怨过这段行程的安排呢,怎么忘了旅馆在Santa Croce圣十字区,离火车站比较近,不该在圣马克广场下船,哎,两个人都怎么这样不长记性呢!

这间旅馆坐落于一个中世纪哥特式的老房子中,前面是小运河,两边没有几家店铺,挺安静。旅馆十几年间房间重新翻修过了。底层的大厅和花园依旧保持了地方特色,早上花园的早餐虽不奢华,但充满闲暇情调。

 

威尼斯的大运河将主岛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大运河之上以前只有三座大桥, 从南向北分别为,Accademia Bridge学院桥,Rialto Bridge里亚托桥,Scalzi Bridge赤足桥(08年大运河添了一座新桥,方便火车旅客出入威尼斯,观光游客不常用,这里就不赘述了)。这三座大桥是步行连接各个地区必经枢纽。

照片为学院桥和赤足桥上相望运河的景致,和十八世纪加纳莱托的油画比对,运河两边的大宅的立面都经过了大大小小的改动,回头想想也是,三百年中经历好多代人,怎么可能保持一成不变呢?著名的里亚托桥连着圣马可和圣保罗区,是决大多数行人必经之路。此次里亚托桥不入照,因为这桥近几年来一直在古建维修。据称五百万的维修费,谁出呢,威尼斯人不愧有商业头脑,于是整个桥都被遮在巨大的广告牌后了。

除了大运河,威尼斯还有150条水道,被这些水道分开的 118个岛和连接这些岛的400多座小桥。虽然威尼斯的小道四通八达,但在威尼斯水道就是路,船就是车,威尼斯住宅不少都是前有小径后有水道,居民自家都有带马达的小船,出行便捷,救护车也是用的小快艇。

当然游客更喜欢刚朵拉。

威尼斯路和桥蜿蜒曲折犹如迷宫,步行转来转去容易失去方向感。先生能靠看太阳影子来辨认方向,可是这一直引以为豪的招儿在威尼斯也不太管用,虽然每天太阳都大大的。没有漫游,常用的方法按路名查地图更费劲。三两下之后,索性放弃,就按直觉走,人倒是一下放松了下来。智慧的前人造的小路总是通向各种广场,广场上通常有标志路牌指向著名地标。实在需要赶路的时候,查下广场名很快就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定位。

这是其中两个广场Campo San Toma和 Campo Santo Stefano,三天里来回走了不少次。

威尼斯历史中心城区也就是主岛,有六个sestieri行政区,方便起见就按这几个地区来说旅行,而不是按常常走歪的徒步路线。

San Marco圣马可区

回到威尼斯的地标圣马可广场,虽说是旺季的六月,晚上广场上人却不多。照片正中是圣马可大教堂, 右侧靠近大教堂的是高达100米的钟楼(10世始建,20世纪初重建),钟楼后侧只露了一角的是大名鼎鼎的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建的图书馆。照片左右两侧旧新行政官邸大楼的回廊就是按图书馆的券柱的式样改建的。圣马可大教堂(1063年)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筑,拜占庭建筑融合了东方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的艺术,这里最明显的特征是五个貌似”洋葱头”的穹窿屋顶和室内外拱顶和穹窿顶部金底彩色马赛克壁画。

圣马可大教堂最左侧门洞上方的马赛克镶嵌画记载着圣马可大教堂的由来,最初是用以存放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偷运出来的圣 人马可的遗骸。

圣马可广场侧广场靠海一侧的公爵府是古代总督府邸和市政厅,底下两层为14世纪建造的哥特式建筑。顶层是16世纪加建的,红白图案用了两种不同颜色的云石砌成。

圣马可广场到里亚托桥这一路全是水泄不通的商业街,从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到奢侈品店。全球化下的今天,真正特色的店凤毛菱角,这家店的眼镜吸引了我。

San Polo, Santa Croce圣保罗区和圣十字

 

圣保罗区中央的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圣方济会荣耀圣母教堂(1250-15世纪中)是威尼斯最大的教堂之一,据说在宗教中的地位很高。威尼斯的三座哥特式教堂外观都高大但装饰都相对朴素。这个教堂中有很多名画,其中有件名画中的名画,(照片正中)由文艺复兴时期大师Titian 提香画的巨幅Assumption of the Virgin《圣母升天》。提香的画一般收藏在防盗安全齐备的顶级国家艺术画廊中,像这样原画挂在教堂里,还属于它本来所属的地方,实在很稀有。

Casa di Goldoni-哥尔多尼府, 喜剧剧作家卡洛·哥尔多尼的故居。15世纪的楼梯和刻有家族徽章的水井井口。

建筑师Carlo Scarpa斯卡帕设计的LUAV威尼斯建筑大学校门。学校内有开放的展览,其中就有介绍这个大门的一手资料。这个很小的项目,斯卡帕却花了很多精力去琢磨。入口在一座教堂旁,很雅致,注意到这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大门?

Castello 城堡区

这张照片摄于San Zaccaria圣扎卡里亚教堂。这副画名叫Madonna and Child with Saints《圣母子》,也有根据画的内容翻成《神圣的对话》, 是Giovanni Bellini乔万尼·贝利尼1505年的作品。贝利尼画中用了一点透视,利用视觉错觉加长画的进深感,又在侧面券间添了些景色,这些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创新手法。 每幅名画背后总有段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八卦这副曾经在十九十纪时期曾被拿破仑拿回了巴黎放了二十多年,法国人想办法把木板上的画转到了帆布上。专家说这次不齿的偷窃行为实际上保护了这幅画,因为当时只有法国才有这样高超的技术能做到这点,不然画早也给蛀虫毁了。注意画顶部缺少了一块,据称就是那段时间丢失的,反正都是外国人的错就对了。照片拍摄背后是笔者的幸运,教堂很暗,正巧前面一对老夫妇投了币,照明启动照亮了油画。照片长曝两秒多,这对前景夫妇居然纹丝没动过,聚精会神的一直在欣赏这副画,照片很锐全靠非常给力的老夫妇。

Cà Del Sol上次旅行时在这家买过一个小面具,留了张店里的卡片,这次找了很长时间走了不少路才找到。威尼斯的地址只有大区和号,没有路名,有时门牌号也不连着,烈日当头下找地方就像是完成智力和体力的双重挑战任务。总算还是完成了任务,老板娘一个人在店里看着店做着面具,我们聊起十几年前曾到访过这里,你的店面扩大了不少,以前只有一层。她非常吃惊地看着我们问,你俩上次来时还是中学生吧?这话很受用,高兴了半天,就帮这家说些好话,威尼斯最好的面具店之一,面具很地道,纯手工工序,上彩装饰与众不同,非常艺术化,我们上次也是读了旅游书的推荐慕名而去的。

你看橱窗的成品,是不是很棒?店里可是四面满墙的各式面具。

谈到面具,人们在每年的二月依旧带面具盛装庆祝威尼斯的嘉年华。六月路上很少见戴面具穿古装的街头表演者了,这两位在夏日炎炎下讨个生活不容易啊。

城堡区靠近圣马可的一侧很热闹,游客小街上有个小伙子在橱窗里熟练地表演各式魔术,引来不少游客围观。小伙子才比我家小孩子大一岁,很能说会道,用很流利的英语成功地向我家先生推销了一副高于市场价不少的魔术扑克,过后先生依旧心甘情愿,非常得开心。琢磨威尼斯商人的后代善于经商是天生的?

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拜访奎利尼·斯坦帕里亚博物馆是想看看建筑师斯卡帕如何整修了这座房子的底层。这是威尼斯古老家族斯坦帕里亚家族的豪宅小宫殿,16世纪建造的,这个家族同时收藏有许多艺术品,19世纪中期家族最后一代把宫殿和艺术品捐给了基金会。这个博物馆在60年代和90年代,分别请了当时最受推崇的建筑师斯卡帕和Mario Botta博塔设计翻新了部分的空间,所以现在访客可以领略到三个不同时代的最代表性的建筑艺术。照片上方就是斯卡帕设计的底层,右侧大门是为船准备的。

Cannaregio 卡纳李吉奥区
卡纳李吉奥区在主岛的最北侧,很多地方是几乎没有游客的净土。这里既住着居民也布有工作作坊,要看工作着的真正威尼斯要到这里来。区中有个岛也曾是犹太人的窝居地。

Campo dell’ Abbazia 修道院广场转角

Campo de Mori-摩尔广场通往这个区的主要教堂,广场一侧的墙上有三个摩尔兄弟的雕像(13世纪),因而得此名,这是其中的一个,脸上的黑鼻子很突兀。据说雕像的鼻子是被人们求好运年复一年摸瘫的,所以在十九世纪时索性换了个经久耐摸的铁鼻子。这条街上的3339号(照片中部)是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画家Tintoretto 丁托列多的故居。

这个建筑可能是个学校,新建的楼梯通向二楼,巨大的带锈的钢板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有和斑驳的红砖配合的相得益彰。

 

Dorsoduro 多尔索杜罗区

多尔索杜罗南侧也是游客不多的地区。

Santa Margherita 圣玛格丽塔广场是多尔索杜罗区的中心。

广场上的卖鱼摊卖的鱼品种看上去很丰富。

San Barnaba 巴尔那巴卖蔬菜的船停靠的水道景色很美。

Squero di San Trovaso 圣特罗瓦索造船厂是幸存下来不多的刚朵拉作坊。作坊每年做的刚朵拉已经很少了。

多尔索杜罗区的南侧面对海,这一侧的步行道很宽,房子多像是很大很高的工场。走入一间有展览的工场,是讲述圣马可大门入口拱券装饰同星相的研究,整整可以作为博士论文课题,雕塑,互动,投影做足一台戏, 展览面积比伦敦一般的画廊要大的多。

这次都在走走看看,并没有去景点凑热闹,其实三两天看到的东西也只是一个城市很小的一部分。正巧赶上艺术双年展,虽然没有去主会场,那些星星点点藏在城市中的各种对游客免费开放的展览让我们感叹不已。这倒不是因为每个展览都特别好,而是这些不经意的地点和展览时不时增添了旅游意外的惊喜,体验上丰富维度的一个过程。赞叹一下威尼斯对艺术的钟爱,能有大把物力精力的投入。

威尼斯居民在过去几十年中减少了许多,目前本地居民有五万,尽管以旅游业为主,但威尼斯还是拥有居住和工作功能的城市。这几张拍的是本地人。

旅程于我们很愉快也很顺利。第二次重游依旧喜欢威尼斯,我们约好再会来这里,十年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秋影萍踪 回复 悄悄话 很棒的游记,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