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中的一朵浪花
這是一個北方小鎮,氣候在一年當中四季分明。冬季較長,夏季較短,春秋涼爽。季節變化的標志莫過于街道兩旁的樹木了。在春天的時候,樹枝上長滿了綠葉,在樹上會有小鳥飛來飛去。在秋天的時候,樹上的葉子就會變得枯黃而凋零;在冬天的時候,樹木的禿枝在寒風中無奈的擺動。這個小鎮子的方圓并不大,算起來大約有二十多平方公里。這里所建的房子都是磚瓦結構的二层樓房。小區樓群的建筑構成了一個個的正方形,人們隔窗可以看到周圍的樓房,但是因爲相隔的距離比較遠,所以各樓之間的幹擾并不明顯。
在樓區中間分布着各家自己蓋的小倉房,有些人家還在倉房的小院里挖了一個小地窖。人們在小倉房里會放一些東西,比如劈好的木塊,或者是放一些雜物等。在秋天的時候,人們會把秋菜如青蘿卜,胡蘿卜和大白菜放在菜窖里。
每個門棟里的住戶大約有四戶人家,一樓有兩戶,二樓有兩戶。門牌號的次序按左右排列。在一樓左側1號的房子里,住着一家三口。男的是在水泥場工作的書記,女的是紡織廠的工人,男孩小林正在讀初中,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組合音響聽音樂。在右側2號的房子里,住着一對年輕的夫婦和一個六歲的孩子,孩子在不高興的時候就會發出怪叫聲。孩子的媽媽是醫院的護士,孩子的父親在水泥廠的辦公室做會計工作。在二樓左側3號房子住着三口人,一個是退休的老工人,退休的妻子在街道委員會工作,他們還有一個高中畢業的女兒叫小英。老兩口住在外屋,女兒住在里屋。在右側4號房子里住着三口人。外屋住的是一對年輕的夫婦,里屋住的老太太是年輕男子的母親。年輕男子在夜校工作,女的在圖書館上班。
小鎮子的生活節奏總是在有條不紊當中進行着。人們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白天的小門棟里似乎是安靜的,可是到了晚上人們下班回家的時候,小門棟里的氣氛頓時就變得熱鬧起來。有傳邊整個門棟的組合音響聲,有嗆人嗓子眼炸小辣椒的味道鑽入門縫,另外夾雜着小孩子的尖叫聲等等。
二樓左側3號家的小英高中畢業不到一年,她暫時沒有去找工作,每天都在復習准備報考大學。她的身材很苗條,個子有一米七十,面孔清秀,一雙美麗的大眼睛明亮且有神。她的性格開朗陽光,上進心很強,而且從不會去計較小事;所以小英在同學中的威信是很高的;在讀高中的那几年里,她一直都被選爲班長。她不但喜歡打藍球和排球,而且還喜歡參加學校組織的文藝活動。 她從好友小敏那里知道了美國之音的頻道,所以每天都會去聽英語節目。這一天小英的好友小敏來訪,兩個人坐好后開始了聊天。小敏的個子不高,臉上長着一對酒窩,彎彎的眉毛下長着細長的眼睛,有些同學開玩笑的說她具有一種古典之美。小敏的性情溫和,在說話上很有分寸,所以同學們都很喜歡她。
兩個好友談起了考大學的事情,并且在如何選擇專業上進行了討論。
小英對小敏說道:“我想報考省城的理工大學去學物理,將來想當一個科學家。 ”
小敏聽后贊同道:“小英,你的數學成績非常的優秀,選學物理專業很適合。”
小英問道:“小敏,那你想讀什麼專業?”
小敏回答道:“我的數學不好,學理科是不行的。所以我想報考護校,將來去醫院里工作。”
小英對小敏說:”你推荐的美國之音節目很好,我每天都會去聽英文故事。你的英語學的不錯,可以報考外語學院。將來還可以考慮出國留學的事情呀!“
小敏遲疑了一下說道:”可是我覺得考出國留學太難了!“
小英對小敏說道:”最進看新聞報導,北京天安門廣場學生的絕食抗議活動越來越擴大了。班里的几個男同學決定去省城參加大學生的上街游行活動,他們要求咱們也去。“
小敏聽后回答道:”我的表哥在省農大讀書,同學們拉他一起去游行,他不去。他說家里有妻兒老小,你猜他的同學怎么說的。‘不去,膽小鬼,把你從樓上扔下去。’我的父母在這一段的時間里,經常的勸告我:‘ 小敏,別在聽美國之音啦,聽說有‘外來的勢力影響學生運動, 我們可不想你被公安局調查。‘“
沒想到小英的父親忽然推門走了進來對她倆說道:“你們要好好的在家復習考大學,不要去省城參加什么游行。你們有一顆愛國之心是很好的,但是不能去擾亂社會秩序,你們現在還很年青,要懂得珍惜大好年華;因爲中國能有今天是很不容易的。聽說樓下水泥廠的書記從省城開會回來之后,立刻就召開了大會。他在會上傳達了省里的文件,要求工人們努力的工作,爭取對國家的和諧穩定做出貢獻。你媽媽也把街道退休人員組織在一起開了會,她告訴大家要爲社會的穩定做出努力。”
小英沒有想到父親會在門外偷聽,心里雖然有點不高興,但是她回答道:“爸,您別擔心,我們是不會去參加游行的。”
看着父親離開后,小英對小敏說:”我父親的兩個哥哥都是當兵的,他們都戰死在沙場上了。我的父親是一個老黨員,思想覺悟很高。他經常對我說:‘小英啊,中國的今天來之不易,你可要知道愛國呀!’“
歲月悠悠,時間在不知不覺之中成爲了過去。人們的生活就象一簇簇的小浪花起落着,而成爲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生活在繼續,然而曾經的日子也會在人們的心里留下記憶。
願人們的生活更美好,願和平的陽光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