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
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就在沔阳形成了风俗。以后逐渐传开,在江汉平原一带也盛行起来了。
地米菜,洗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配上桂皮、八角茴、五香粉、酱油等佐料,同鸡蛋一起煎煮,将鸡蛋煮熟后捞起食之,这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
在湖南,农历三月三这天吃地菜煮鸡蛋更是讲究新鲜和配料,地菜一定要是三月三当天采来的,再配上姜片、枫球、红枣、路边荆等中草药与鸡蛋同煮,这样煮出来的汤汁和鸡蛋才更具有药用价值和意义。据老一辈说,如果想要真正达到祛风败毒的食疗效果,用新鲜地菜煮青壳鸭蛋,其实才是最好的。
三月三(据说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上巳(三月三日)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植根于千年的农耕文明,亦符合专家们慷慨陈辞的三大特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中国农历历法为其刻画出具体的时令节点;中国人至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并赋予它们更多形而上意义;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利用的儒家伦理学说丰富了节日的社会基础和实用意义以及实施形式。而随着这些具有特定历史内容因素的过时,传统节日所内涵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
民间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三月三吃鸡蛋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
地菜即荠菜,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
民间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三月三吃鸡蛋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
地菜即荠菜,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
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农村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春秋时,郑国于三月上旬的巳日,男女老少穿上新装,或到水边洗浴,或到郊外游乐,认为这样可以祛邪消灾,平安祈福。《诗经·郑风·溱洧》有生动的描绘:“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在三下江南时,每每命御厨以野菜为主料做成“百岁羹”让万岁节一饱口福。我国营养学专家在对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98种野菜进行营养检测中发现,每千克荠菜中,含蛋白质和氨基酸高达41克,所含的胡萝卜素与胡萝卜相当,维生素c的含量仅次子辣椒、钙、磷、钾、铁、胆碱、香叶木甙及无机盐等含量都比一般菜蔬高。
据《本草纲目》记载:“荠菜味甘性平,人心肺肝经,具利尿、明目、和肝、强筋健骨、降压、消炎之功。”荠菜具有明日益胃、利肝和中之功效。南京人相传三月三为荠菜花生日,民谣说:“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现在,人们在三月三还用荠菜花煮鸡蛋,据说可治头痛。我国城乡素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之说。它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药用价值很高,被誉为“药食兼优的佳蔬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