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乡客

方言控、文字控、音乐控、影视控
正文

“恶意做多”

(2015-07-29 20:16:52) 下一个
7 月 24、27、28 三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累计下跌了11.45% ,把“国家队”进场之后,十一个交易日内所营造出来的大好形势几乎“一杆清台”。说“几乎”是因为相较于 7 月 8 日收盘的 3507.19 点比起来还有 155.81 点的溢价。
 
这三天的下跌自然又要引发“股评家”们各抒己见,其中一种说法就是有“大户”顶风作案,大手做空。对于上述说法,小民百姓只有姑妄听之,真相如何恐怕还要等“公安部”有了调查报告才能知道。不过,倘若真相牵涉到“国家机密”,老百姓就未必有机会得闻其详了。“股评家”们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第二次探底”,我很愿意这是真的。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戏台上的一个“探马”匆匆上场,单膝下跪,向主帅禀报军情之后,然后主帅说:“再探!”
 
记得“国家队”进场之后,7 月14、15 两个交易日曾有一次回吐,当时就有“探底”的说法。如果股民有耐心,等那些“探子”把谷底探得个真真切切之后才下场,而这一段时间的买卖都是“国家队”的资金的话,相信这一波“二探”对他们不会有什么影响。也许有人会批评我这样的说法“不爱国”,毕竟“国家队”的资金也是属于“人民”,那么我要说,因为他们交得起“学费”。我记得,流出市面的“救市方略”里就有关于券商的救市资金一段时期内“不算绩效”的内部规定。于是,即便是“交学费”,那也是“奉了旨”的。如果真有一些朋友,为了配合“国家队”抄底,提前进了场,那就应该有必胜的信心,坚持到最后一分钟,不要受市场的起伏而影响了自己的决心。还好 ,“国家队”在 29 日收市前半小时造出了一条上升 126.17 点的“阳线”,大快人心。
 
 
由于世界性的股市波动,关于股市的话题自然就多。有些外国评论者对中国股民冷嘲热讽,并坦言只有经历过深刻教训,中国股民才会逐渐成熟。我对这类言论极其愤慨。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中肯的见解,譬如说通过市场可以增进知识。股市畅旺的时候,我们能够在茶楼饭馆听到各种各样的股市术语和走势分析,朋友圈里除了家长里短也不乏对股市的讨论,算得上是热火朝天。遇到股市下跌,我们又知道了有“恶意做空”这样的坏人,也可说是长了知识。
 
我记得最早接触到“空头”、“多头”这两个交易术语是念中学的时候,在小说“子夜”里读到的。那时年纪小,也没有机会深入了解,所知的也就是一个大约的概念。后来有机会参与到股市买卖、远期外汇交易之中才认真补习了一番。媒体上对于“做空”的目的和意义多有论及,我就不再画蛇添足了,关于“恶意做空”,官家也早有定义,同样没有什么讨论的余地,今天想说一说的是,市场有没有“恶意做多”的行为?
 
我这个问题可能会惹来有识之士的讪笑,因为一般的看法,“做多”就是看好,看好就是大家发财,怎么会存在“恶意”的说法呢。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世界上各国经济危机之后的检讨,必定有这样的一个因素:泡沫。泡沫的形成有一个基本模式,那就是某个市场的资金回报率有吸引力,追逐高回报率的资金纷纷投入这个市场,资金的净流入又进一步推高对那个市场的期望值,由此催生一个大泡泡。这个大泡泡可能一直膨胀,直到爆破为止。
 
有经验的投资者绝对不会放弃每一个可能盈利的机会,所以对于任何“发展中”的市场都保持浓厚兴趣,不过,他们也会为形势一旦逆转预作筹谋,“做空”套戥就是一道保险阀门。那么,买足了保险再投放到“多头”市场上的资金算不算“恶意做多”呢?当然不能算。理论上,凭借“做多”的手段把泡沫尽量吹大,然后再把泡沫戳破,那才是“恶意做多”。有没有人能够察觉“恶意做多”的行为呢?事实上是有的,所以不时有论者提醒投资者注意泡沫。但是,在市场蓬勃的时候,大多数人所关注的往往是产品价格的期望值不断增高,并不太在意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因此这类言论有意无意地就被边缘化了。实际上,“恶意做多”有很多兄弟,譬如“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白手套排队炒楼党”等等。但凡涉及民生的“恶意做多”容易引起公愤,至于金融市场上的“恶意做多”却不容易判断,也没有人愿意轻易下那样的判断,以免自断财路。实际上,金融产品上“恶意做多”的危害性并不比“恶意做空”小,尤其是泡沫的涵盖范围越大,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就更大。不过,由于上述的原因,评论界少有对于“恶意做多”的论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