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乡客

方言控、文字控、音乐控、影视控
正文

乡愁不分黄黑

(2015-01-04 11:54:54) 下一个
“在那非洲森林中,有我无数好兄弟。为了民族自由解放,他们坚决去斗争。永远向前,绝不退后,为了非洲自由解放,坚决斗争......”
这是我们小时候唱的一首革命歌曲。几十年过去了,许多非洲国家独立了,挣脱了帝国主义的魔爪。他们中的某些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工作、生活,个别人还在这里结了婚,生了孩子。他们在这个兄弟的国度是不是如鱼得水,很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呢? “南方都市报”最近对此做了一个调查,在 2014 年将要过尽的 12 月 30 日发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黑色乡愁:非洲人在穗调查报告》。

调查以记者根据英文问卷对受访者提问并记录的方式进行,“80%以上的问卷都以记者一问一答(而非受访者自身填写)方式完成”(摘自“调查报告”)

“问卷设置了33个问题,力求以多维视角勾勒出一幅在穗非洲人的现状轮廓。本次调查,派发问卷对象是非洲国籍的在穗人员,区域定点在非洲人集中居住或工作的小北、三元里以及金沙洲3个片区,涵盖宝汉直街、美博城、广州北站、迦南服装厂等十几个地点。”- (摘自“调查报告”)

如果没有记错,大概在 80 年代起就有非洲商人于春、秋两季到广州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那时,所有境外的商人,都是凭“交易会”发出的邀请函前往广州,并由大会统筹安排住处(费用自付,特邀嘉宾另说),其他时间,难得在街上见得到非洲朋友。后来国门渐开,除了“广交会”之外,各地也不时举办各类“小交会”,加上游客,包括来自非洲的“外宾”就逐渐多了起来。大约是九十年代初,广州市泰康路一带的“小商品市场”就常常出现非洲客商零零星星的身影,他们就像是在春江试水,却还没有形成“团队”。“调查报告”引述广州市公安局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在穗非洲人有1.6万人左右。近5年来在穗非洲人常住与临住人员比例基本保持在1:3。”

虽然从事贸易的非洲商人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但是总体的成交额还是相当可观。从泰康路时代的文具、家用小器皿到海印电器商业区的电子配件和组合电器,以及由始至今都备受欢迎的锅碗瓢盆、衣帽鞋袜、化妆品等等商品,都是非洲商人采购单上的项目。

俗语说“无利不起早”,又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商人长途跋涉,远离家园,忍受孤独,说到底无非也是为了谋生,那么他们的盈利状况怎么样呢?据“调查报告”给出的数据是:近两成受访者月入超3万元。如果换算成他们自己国家的货币,相信会是相当大的数字,与家乡的同龄人所赚取的酬劳相比,更是有云泥之别。可以这么说,这百分之二十“高收入”的受访人士,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即使未必每个商人都有那么高的收益,总的来说,估计还是比在各自的家乡辛苦劳作所得要多。

这次调查“最终收回的有效问卷是204份,男女比例与预设的2:1的性别比例一致,年龄跨度从19岁至52岁之间,40岁以下的中年受访者占七成。除抽样外,还定点发放了31份问卷给两个高校的留学生群体,男女比例为2:1。”-(摘自“调查报告”)

“国籍方面,有165份问卷填写了具体国家,一共涵盖32个非洲国家,排前三位的是: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按区域来分的话,来自西非国家的受访者占大头,达40%,南非和北非只占10%和1%。” -(摘自“调查报告”)

在我的印象中,尼日利亚商人是非洲国家中最进取的群体。当年我在贸易圈里讨生活,曾经想要把商业活动扩展到非洲大陆,通过香港“中华总商会”的客商名录联系过一些非洲商行。最积极回应的就是尼日利亚的商人,小到日杂百货,大到汽车他们都有兴趣,而且都要求发运“样品”。我按照自己所能经营的范围,把他们索要的商品分门别类做成“样品清单”并报了价,却是百分之百的没有了下文。我向行内的前辈请教,他们叫我以后少做这种傻事,说是行内曾经有人免费发运一些小商品作为“样品”,结果照样是泥牛入海,估计这是他们的一种手法,未必真有交易的诚意。如今的非洲商人在广州采办货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然不会再发生上述叫人啼笑皆非的事。

“调查报告”有这样的段落: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一个外地人第一次来广州,当他从火车站出来以后,你蒙上他的双眼直接将他带到小北附近,当他睁开眼睛后看到的景象,可能会以为自己到了非洲。”

这话恐怕有点夸张,虽然说小北一带比较多非洲朋友,毕竟他们都是“客”,只不过是因为那附近有各类批发市场和物流公司,又有早期来华的亲友在这里勾留,同胞尾随而来,所以渐渐地成为当地一景。据“调查报告”的资料显示,“越秀和白云是非洲人在穗集散地,这次的调查结果证实了人们的这个印象。有74%的受访者居住在这两个区域,其中60%的人居住在白云区三元里和越秀区小北两个核心区。”

“为什么选择来广州,而非其它城市?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广州商品齐全物美价廉。据南都记者了解,在非洲人密度最高的登峰宾馆一带,“越洋商贸城”犹如他们心目中的北京路、上下九,在这里,就可以买到他们国家所需的锅碗瓢盆、衣帽鞋袜、化妆品等物品。有意思的是,在204名受访者中,有71人表示在广州并非他工作过的第一个异国城市。迪拜、巴黎和东南亚部分国家是他们去得最多的地方。”-(摘自“调查报告”)

货品齐全、物美价廉当然是吸引非洲客商的最主要原因,据说他们从广州采买的商品,运回非洲主要卖给他们国家中的中上层阶级消费者,基本上能够赚取一倍甚至更高的利润。这些非洲商人认为广州的经商环境“越来越好”,所以他们这支队伍在不断的扩充中。那么,他们喜欢广州吗?“调查报告”有这样的表述:

·六成受访者因商贸环境而喜欢广州
你是否喜欢广州?每当问到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受访者总会迟疑一下。皱着眉头思考着是否真的喜欢。喜欢的人如同他们来广州的目的一样,都因为广州有着适合做贸易的空间。有意思的是,有6.86%的人喜欢广州的气候。

我觉得最能反映非洲商人对广州的直观感觉是这一段:

你最喜欢广州哪个地方?很多人似乎都答不上来。有个受访者甚至坦诚地问:“除了市场,我哪里都没去过。可以写市场吗?”

令人欣慰的是,广州的名胜景点还是有人知晓的,有56.37%的受访者有效答案将最喜欢的广州地方投给了它们。不过,绝大多数淘金者还是把票投给了他们最钟爱的白云区三元里及越秀区小北附近的众多商贸场所。

“独在异乡为异客”必然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这些非洲客商也一样。“调查报告”这样写道:
此前,曾有一位在广州经商的非洲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描述,“有一些本地人看到非洲人就联想到贫穷、罪恶、欺诈和无家可归。”南都记者问卷调查发现接受访问的204人中,有109人表示自己接受过大学教育,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只占7.35%。

在调查中,南都记者听到一些非洲人抱怨警察查证,抱怨把他当成小偷和强盗。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广州经商环境越来越好”的受访者居首位,占33%,比悲观心态的“越来越差”多了11%。

除了上述的误解,非洲朋友在广州也会碰到一些不礼貌的对待,譬如被的士司机拒载,据说受访人士中就有大约七成有过那样的遭遇。“有受访者说,如果有一大群人在等的士,的士肯定停在中国人前面,不会先载他们。有时候去稍微近一点的地方,根本不会载他们去。更不要说不打表、抬高价、绕远路这些恶劣的情况。”-(摘自“调查报告”)

之所以会发生那样的情形,可说有两方面的原因。“调查报告”这样解释:据说,非洲乘客不受出租车司机欢迎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很多出租车司机认为“非洲人身上的体味和香水味让人不习惯,此外喜欢斤斤计较,要讲价不愿意打表计费。”

由于别人的“体味”和“香水味”的憎恶而拒载恐怕不能构成“歧视”,但是部分中国人把不同种族的人称为“黑鬼”、“嚤囖差”、“阿三”则是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试问华人在海外被称之为“支那”或者“清那”自己会舒服吗?

在广州生活了6年的马里人CDB表示:“在广州,我常常感到孤独,因为想念我在非洲的家人。”这种孤独感,对于204名受访者来说,几乎是普遍的一种心态。那些感到孤独却又希望留下的人群中,有写明原因的那5名受访者,都声称那不过是“为了方便做生意”-(摘自“调查报告”)

这样的孤独感,相信独自漂在海外打拼的华人也都不陌生。因此说:乡愁不分黄、黑。

“调查报告”原文链接:http://help.3g.163.com/14/1229/11/AEKKSB5L00963VRO.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