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乡客

方言控、文字控、音乐控、影视控
正文

“侨领”浅谈

(2014-12-23 15:42:23) 下一个
前几天,俄罗斯首富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响应普京“俄罗斯商人应该把海外资产带回俄罗斯。”的号召,将所持产业股份从境外转回俄罗斯公司。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文章谈到这件事:原标题:响应普京号召 俄首富“送金回巢”
......
是爱国英雄,还是自保?在复杂的俄罗斯“纸牌屋”中,乌斯马诺夫的“送金回巢”引出多种解读。
华东师大政治系教授马奥尼的解读更为现实。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乌斯马诺夫一直被称为爱国商人,但此次把股份转回国内可能是早有打算,并非真的响应普京号召。毕竟第一个回国的人可以享受先发优势,比跟风者获取更多的金融和政治利益。而那些不响应号召的人也会被‘描黑’。”
......
对于上面那一段引文的论点,明显有不同意见,因为网上也有人把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的举动视之为“爱国行为”。我个人对这件事没有什么高见,只是想借此谈谈我对“侨领”这一个特殊群体的一些感想。因为,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并没有放弃他的外国户籍,对俄罗斯来说,应该算是一位“侨领”。

我对“侨领”的认知很简单,侨居于异国而不忘故国,肯为乡梓担责任,做实事的领袖人物,就是侨领,我从小就认识两位这样的前辈。第一位是东南亚某国的富豪,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起,数十年在侨居地资助兴办华文学校、资助中文报纸、为回国参观、学习或者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提供路费......另一位是我中学同学的父亲,原来居住在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日本军队占领印尼期间,组织华侨和当地人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五十年代初,变卖所有资产,举家迁居回国参加建设,就任省侨联副主席。在任上勇于任事,为侨务工作做出不小的贡献,却因为不能迎合“潮流”而遭冷落,成了徐四民所说的“死侨”,再也不能发挥他在侨居地的作用。

在侨居地守望相助是华侨的优良传统,由此产生出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譬如“为了让同胞落叶归根,1883年,新西兰知名华商徐肇开出资运送230名矿工遗骨回国安葬。1901年,徐肇开本人不幸去世。次年10月,他的儿子租用英国蒸汽货轮“文特诺”号,打算运送包括先父在内的499名华人遗骨回家。”(新华网:新西兰华人:从淘金到安家)

譬如:从1867年到1920年,陈达枝为华人商业及园艺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是第一批旅居新西兰的中国商业园艺市场的先锋。至今,陈达枝家族在新西兰有后人近300人,其家族创办了新西兰第一家超市,为当地最大、最早创办的大型超市。(中国侨网:新西兰知名侨胞后人回广东东莞寻根问祖)
譬如:(王玲娟女士)1994年与丈夫移民新西兰,打过工,经营过饭馆,吃过不少苦。后来重新上大学,学习社工专业,毕业后投身于社工事业,经过苦心经营,打造出了新西兰最大的华人社区服务中心,为华人以至其他亚洲国家的移民提供移民咨询、就业指导、道路安全培训、社区教育、会计和税务咨询等社工服务,荣获QSM女王服务勋章。她的成功表明华人新移民已经进入新西兰的主流社会领域。(奥克兰:华人社区服务中心 网页)

上述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其它有华侨聚居的地方,这些人物自然而然地就是侨界中的领袖人物。至于那些热衷于交接官员,迎来送往,甚至为在任官员疏散资财到外国,又或者为他们安排妻子儿女到国外生活,创造了“裸官”现象的人士,所营者不过是私利,若把他们称之为“侨领”,无疑大大降低了“侨领”的含金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云乡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岸边瞭望' 的评论 : 我相信,这位侨领如果真是侨胞们选出来的,他一定有过人之处。至于是否被“使领馆”认同就是另一回事了。
岸边瞭望 回复 悄悄话 听一个朋友讲福建某侨团选出的侨领居然是没有身份的黑户。
云乡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周老虎' 的评论 : 百姓心中有杆秤。
周老虎 回复 悄悄话 最后一段描述的人无以名之, 姑且称侨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