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金头脑

徐志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笔。天马行空,喜欢写作。阅读历史、地理等知识,追寻探险背后的故事。曾上电视参加益智类竞赛节目-金头脑,并夺得月优胜。这就是我,一个爱好广泛的小伙子。
个人资料
正文

罗马游记(下)近代罗马、吃喝玩乐

(2023-05-05 23:14:30) 下一个

十六世纪初的罗马,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经济上也欣欣向荣。罗马市民没有想到,一场浩劫即将发生。

 

此时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在意大利的土地上争战多年,双方互有胜负。因为天主教教宗偏帮法国,引起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不满。

 

1527年春,两万名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主要是德意志和西班牙雇佣军)因得不到军饷而哗变。乱兵攻下罗马城,洗劫商户、教堂、修道院;教宗被困在天使堡中避难。

 

多日的劫掠导致成千上万的罗马市民死亡,财产损失不可估量,罗马城陷入黑暗之中。教宗被迫向神圣罗马帝国割地赔款,罗马经济陷入多年萧条。

 

雨夜下的罗马

 

 

1527年罗马之劫是罗马城最后一次经历劫掠;以后的罗马城虽几次易手,但大体上还是有序进行的。

 

自十六世纪初宗教改革开始后,欧洲陷入了超过一百年的战乱中(宗教战争、争霸战争、民族战争),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置身事外。直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定,才大体上结束了欧洲的战乱。

 

和平的到来使得教廷终于有资金和人力在罗马进行公共建设。位于波利宫前的特雷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

 

 

特雷维喷泉是罗马最大的巴洛克风格喷泉;它高25.6米,宽19.8米。它从1732年开始动工兴建,至1762年才全部完工。

 

在1953年的好莱坞电影“罗马假日”中,赫本在特雷维喷泉抛出硬币来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自此,该喷泉有了“许愿池”这个名字。去许愿池抛硬币成为了罗马三俗之一。

 

 

我们来到许愿池时,正值它刚结束十几个月的大修,重新对公众开放。即使是晩上十点,这里依然人山人海。我们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背对喷泉,抛下一个硬币许愿,打卡成功。

 

除了许愿池外,西班牙阶梯(Spanish Steps)也是另一个广深欢迎的网红景点。

 

西班牙阶梯共135级,在1723年-1725年间建造完成;它向上连接由法国资助建成的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i), 向下连接山下的西班牙驻教庭大使馆,所以才被称为“西班牙阶梯”。山下的广场被称为西班牙广场(Piazza di Spagna)。

 

在电影“罗马假日”中,赫本饰演的女主角坐在西班牙广场的台阶上吃雪糕,并在此与男主角第二次“偶遇”的经典画面令人难忘,也让西班牙广场成为罗马热门的旅游景点。

 

 

我们早上六点多要从西班牙广场旁的地铁站坐地铁前往罗马火车站。经过西班牙广场时,里面空无一人。

 

 

广场中央是17世纪建成的巴洛克式喷泉,被称为破船喷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原先的喷泉小小的并不起眼,而且因为水压小的缘故,所以就连喷泉的水都是细细小小的。后来设计师在喷泉外围作了一条半淹在水池中的船,喷泉的水于是先流入破船,再从船的四边慢慢溢出,加上整座喷泉几乎只和街面一般高,感觉就真的很像是漏水的船即将沉入地底下。

 

 

前面的圆柱名叫圣母无染原罪柱(La Colonna della Immacolata), 由教廷于十九世纪中期摆放。

 

 

圆柱旁的建筑物即是西班牙驻教廷大使馆,是全球最早的(现今仍在运行)驻教庭大使馆,自1480年就开始运营。

 

由于急着去坐地铁,我们没有走近去看看。

 

除了建筑物外,近代罗马对世界的另一项贡献是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 这也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

 

直到十六世纪,欧洲依然使用源自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历法。该历法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Julius Caesar(明末传教士把他译为儒略.凯撒,现代汉语一般译为尤利乌斯. 凯撒)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公布执行。这个历法以凯撒的名字来命名,称为儒略历(Julian Calendar)

 

儒略历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在二月底加一个月,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因为1月1日是罗马执政官上任的日期,故其被订为一年的开始日。

 

几十年后,罗马皇帝屋大维(奥古斯都)因为八月份是自己生日,所以把二月的一天放到八月,从此二月只有28天(平年),八月则有31天。

 

又过了五百年,基督教成为了罗马的国教。基督教以耶稣诞生的年份作为公元元年纪年,以此类推下去。从此公元某年某月某日的记法就一直流传下来。

 

儒略历使用了上千年后,人们发现春分(即白天与黑夜时长一样的日期)从3月21日一路推前到3月11日,终于意识到该日历可能有问题。经过观测计算,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比儒略历的一年少了0.0078天。这个微小的差别,导致儒略历每四百年就比实际的多三天。

 

1582年10月,教宗格里哥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听从天文学家Christopher Clavius等人的建议,对儒略历进行改革。

 

首先是每四百年减少三个闰年。被减少的闰年位于每个世纪的第一年。规则是“每一个可以被4整除的年份都是闰年,但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份,必须也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因此,1700年、1800年和1900年都不是闰年,而2000年是闰年”。

 

其次,为了恢复日期的准确性(如春分、秋分、圣诞节等),改革将日期提前了10天: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之后即为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

 

(打开手机上的日历Calendar, 翻到1582年十月,你会发现“消失的十天”。)

 

 

这个新历法以时任教宗的称号来命名,称为“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

 

新历法在罗马颁布后,意大利、西班牙、波兰、法国等天主教国家在当年就开始实施;新教徒居多的英国、英属北美、瑞典则迟至十八世纪才正式使用格里历;东正教的俄国和希腊,则要到1918年、及1922年,才正式转用格里历。(这也是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实际上是在格里历11月发生的)

 

但在民间,有很多人依然在使用旧历法。东正教教徒依然使用儒略历的日期来过宗教节日。现在东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要比天主教的晚十三天。

 

虽然教廷在艺术、建筑、宗教上对意大利多有建树,但它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大部分意大利人的利益。

 

受法国大革命和1848年欧洲革命影响,意大利民族主义高涨,人民渴望统一。在埃马努埃莱二世(撒丁王国国王,统一后成为意大利国王)、加富尔(撒丁王国首相)、加里波第(意大利军事家)等人的努力下,以及外部力量(拿破仑三世、俾斯麦)的帮助下,阻碍意大利统一的势力被一一击败。

 

1870年,意大利军进入罗马;在分裂了上千年后,意大利终于获得了统一。随后,意大利王国迁都罗马。

 

 

当我们从竞技场和古罗马广场向西走时,在广场上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大理石雕像。这座被意大利人称为Altare della Patria(祖国圣坛)的纪念堂,是向带领意大利走向统一的国王“维托里奥. 埃马努埃莱二世”致敬。

 

纪念堂用布雷西亚的纯白大理石建造,设有宏伟的阶梯,高大的科林斯圆柱、喷泉,巨大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骑马雕像,和两尊双轮战车上的女神维多利亚雕像。这座建筑宽135米,高70米。如果包括双轮战车和维多利亚,高度达到81米。建筑的底层设有意大利统一博物馆,和纪念一战阵亡将士的“无名士兵墓”。

 

 

我们去的时候,该纪念堂没有对公众开放。

 

 

这座纪念堂背靠卡比托利欧山。由萨科尼设计于1895年;雕塑由全意大利的雕塑家雕刻。工程1911年开工,完成于墨索里尼执政时期的1935年。

 

墨索里尼执政前期,在罗马进行了很多公共建设项目。我们参观古罗马广场时经过的Via dei Fori Imperiali(帝国广场大道)就是在那一时期兴建的。

 

 

墨索里尼的另一项“成就”,是解决教廷与意大利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1870年,当意大利军进入罗马后,天主教教廷龟缩在梵蒂冈城墙内;此后的五十多年,几任教宗都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梵蒂冈城墙以内,以示对意大利政府的抗议。史称“梵蒂冈之囚”。

 

同时,教廷对意大利国王作出绝罚(撤消教籍)、禁止天主教徒在意大利政府中任职等手段作为报复。教廷和意大利政府的关系非常紧张。

 

墨索里尼担任首相后,即代表意大利政府与教廷,以解决这个问题。1929年,双方签订《拉特朗条件约》。

 

条约规定,意大利????认教廷对梵蒂冈44公顷范围内的主权;教廷在意大利国内拥有的地产(主要为教堂)具有治外法权和豁免权。

梵蒂冈承认罗马为意大利首都。

 

条约亦对意大利归还教廷财产、意大利的天主教主教任命、梵蒂冈公民权、意大利公立学校中的宗教课、意大利法律与梵蒂冈法律等作出了规定。

 

条约从法理上确立了梵蒂冈的主权地位;梵蒂冈与意大利的关系和解。

 

(二战期间,丘吉尔向斯大林表达了对教宗过于偏袒墨索里尼的担忧;无神论的斯大林则回复道:教宗能有几个师?)

 

如果不是墨索里尼犯傻加入二战,历史对他的评价不会低于西班牙的佛朗哥。可是他硬要为了“恢复古罗马的荣光”,把意大利拖入战争泥潭;最重要的是,与一战不同,意大利在二战中还站错队了。(1943年意大利国王逮捕墨索里尼、重新站队;代价是罗马和意大利北部被德军占领,但好歹让意大利逃脱了“战败国”的命运)

 

加入二战不仅使墨索里尼身败名裂,很多意大利文物古迹也差点毁于一旦,仅仅由于盟军或者德军的一念之差才得以保留。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宣布成立共和国,国王退位;罗马的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成功举办了1960年夏季奥运会。

 

 

图为从梵蒂冈上眺望罗马的第二十二区Prati (普拉蒂区)

 

最后,说说我们在罗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杂事。

 

我们从罗马国际机场(Aeroporto internazionale Leonardo da Vinci)下机后,本来想用Uber去酒店,被不通英语的司机退单, 因为他怎么都找不到我们, 结果只能排队坐的士。

 

我们住的地方是位于罗马旧城区Via degi Spagnoli 小巷旁的Air B&B公寓。两天花了$225。现在这幢Air B&B可能不再营业了。

 

我们住的地方走路五分钟可到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这里房子的样式和我们住的公寓差不多。

 

 

我们在罗马就坐了一次地铁(去火车站),主要是坐轻轨和公交车。走路也很多,几乎等于走了半个马拉松;虽然吃了很多,最好还是瘦了回来。

 

图为在罗马面包店吃的面包

 

 

我们在去罗马前很担心这里的扒手。但在罗马却没有遇上什么状况,可能是因为街上有很多军警,加上天冷,小偷都回家呆着吧。(我们在南法真的被小偷“光顾”过)

 

 

十一月底罗马的天气又湿又冷。我们靠逛街立刻买的衣服续命,我还感冒了。

 

图为灯光明灭的雨中罗马

 

 

图为雨停后的罗马夜景

 

 

 

我们在罗马的第一顿晚餐在Osteria Da Mario。该餐厅离万神殿不远。

 

 

来罗马之前,我向组里的意大利裔同事请教旅游攻略;他向我推荐了这间餐馆。他说这里口味地道、价钱平民,他的意大利亲友每次去罗马,都一定会去那里吃一顿。

 

 

我们在那里吃了松露巧克力、培根蛋酱意大利面、番茄烟肉面等食物;果然名不虚传,大赞。

 

 

 

我们在罗马的第二顿晚餐在Osteria Barberini 吃。

 

我们点了白松露意面、黑松露牛排、缎带面等。味道不错,价格也不贵。

 

 

 

 

第二天早上,有时差的我们起了一个大早准备一天的罗马暴走之旅。 当天又冷又湿,急需一些咖啡因来开启一天。 我们上网看推荐,就在楼下进了一家咖啡馆,看起来像一个酒吧。 

 

我们有点左顾右盼,迟疑是不是走错了。 结果一个大叔在柜台朝我们招手。我们试探着说了“咖啡” , 大叔笑容灿烂,拿出一个长长的单子—— 都是什么no 什么no 结尾的看不懂,也没图。

 

我们就比划着说要最多人点的。 大叔“啊” 表示懂了,转身捣弄了一阵,拿出一个小托盘,一个expression shot 杯,一个纸巾,一块巧克力。 

 

这个时候一个本地大叔风风火火走进来,点了这么一个shot(小杯) 一口闷后又脚步如飞走了。

 

我们几个又商量了一下,发现柜台还有雪糕甜品餐单(menu),于是又在大冷天试了甜品。 掌柜大叔很开心和我们滔滔不绝,还主动要求合照。 

 

 

回来后,我上网看到,“在意大利能够点到跟美国咖啡店最相近的饮品就是caffè americano. 基本上就是浓缩咖啡兑热水。如果你想在意大利找到美国那种大杯咖啡,你会失望的。 ”这段话很精准。

 

就这么一次在罗马喝咖啡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美国与意大利咖啡文化的差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