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1965年的美国电影。该片讲述了在二战前夕,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上校特拉普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逐渐在玛丽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丽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
电影海报(网络图片)
电影预览(YouTube 视频)
该片在80年代初传入中国,对那一代的中国观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妈妈就一直对该片念念不忘;“音乐之声”的主题曲《Do-Re-Mi》也火遍了大江南北。
大部分“音乐之声”故事的发生地和电影拍摄地都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几年前,我们曾跟随旅行团来到萨尔茨堡,在导游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很多电影的拍摄地,并了解到不少电影背后的故事。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从萨尔茨堡旧城开始。电影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玛丽亚与孩子们前往萨尔茨堡旧城游玩的场景,当中涉及很多萨尔茨堡的地标。
下图中,山上的城堡是萨尔茨堡的地标 - 萨尔茨堡要塞(Hohensalzburg Fortresses), 在电影中曾多次出现。
我们来到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另一个地标 - 米拉贝尔宫(Schloss Mirabell)。我们旅游团成员(主要是美国白人)还集体在那里的台阶上高唱一曲电影中的歌曲。
图为从米拉贝尔宫的花园望向萨尔茨堡要塞
图为米拉贝尔宫花园上的台阶
下图为当年电影中的萨尔茨堡场景。大家可以与我所拍摄的照片比较一下,看看五十年间当地有什么变化
我们远眺玛丽亚做修女期间曾生活过的依柏格修道院(Nonnberg Abbey),该修道院创建于公元714年,位于萨尔茨堡要塞东侧。据导游介绍,在电影播放时,该修道院很多地方年久失修;后来大批影迷捐赠钱财帮其维修,让修道院建筑重塑光辉。
电影中超过一半的情节发生在“上校的家中”,而这个“上校家”的其中一个拍摄地,是位于萨尔茨堡市郊的海尔布伦宫(Schloss Hellbrunn)。
来到海尔布伦宫后,我们直奔里面最有名的景点 - 玻璃亭,它是电影中拍摄爱情故事的主要场景。
上校16岁的大女儿莉莎与纳粹党的小传令兵劳夫陷入爱河,他们在玻璃亭中合唱著名歌曲《马上17岁》(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玛丽亚与上校的几次亲昵举动也发生在玻璃亭内。
玻璃亭当时好像无法入内。很多游客在外面留影,等着拍照的人大排长龙。
离开玻璃亭后,我们有一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参观海尔布伦宫。
海尔布伦宫建于17世纪,是当时大主教的夏宫,有一个后花园和戏水园,占地面积约二十英亩。
巴洛克式的庭院里有许多喷泉
林荫大道,繁花盛开
找到了电影中曾出现的一堵淡黄色的墙面
据导游介绍,这里除了玻璃亭以外,其他的地方与电影关系不大。“上校家”的主要电影拍摄地点,是在附近的列宫(Schloss Leopoldskron); 也有一些室内情节是在美国的摄影棚内完成。
我们在海尔布伦宫外拍到的山景。云雾缭绕。
旅游大巴载着我们向前行驶。在路上,我们经过了阿尼夫城堡(Schloss Anif)。这是一座修建于19世纪的新哥特式建筑,是当时的巴伐利亚大主教的夏宫。在电影开场的俯瞰全景的镜头中,这座美丽的城堡也出现了。
我们继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经过三十分钟车程,我们来到当地著名的冰川湖泊 - 沃尔夫冈湖(Wolfgangsee)。导游指着附近的山头说,这是电影中玛丽亚唱歌的草地。
我们这一段电影“音乐之声”拍摄地探索之旅的终点,是位于离萨尔茨堡45分钟车程的蒙德塞(Mondsee)镇上的蒙德塞修道院(Mondsee Abbey), 也是电影中玛丽亚与上校举行婚礼的场所。
按照小镇的规定,我们的旅游大巴只能停在镇外,游客们下车、步行入镇。
蒙德塞修道院始建于公元八世纪。到了十八世纪,为庆祝建院一千周年,对教堂和修道院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于是就出现了现在这座小巧的洛可可式教堂。
该教堂的正式名称为Basilika St. Michael (圣马可教堂)。
教堂内部
下图中“Gotteslob”是赞美主的意思,里面是敬拜时唱的歌曲。
下面为玛丽亚与上校在电影中的婚礼片段。
(YouTube 视频)
教堂外还有介绍玛丽亚生平事迹的书籍和资料。
玛丽亚,生于1905年,两岁丧母,九岁丧父,18岁从师范学校毕业,19岁进入此前提过的侬柏格修道院做修女。
21岁时,玛丽亚来到了特拉普上校家中,被聘为家庭教师,帮助教育上校的其中一名孩子,后来逐渐照顾上校的所有七名孩子。(上校的首任妻子于四年前去世)
此后,上校向玛丽亚求婚,几经波折后,玛丽亚同意结婚。两人的婚礼在1927年举行,玛丽亚时年22岁。与电影中所描述的不同,婚礼地点是在侬柏格修道院,而不是我们正处的蒙德塞修道院。
电影中只描述了玛丽亚与上校的七个孩子(均为上校与前妻所生)一起表演唱歌的情节,而在现实中,玛丽亚与特拉普上校共有三名亲生孩子,其中两人现仍在世。
1938年德奥合并后,因对纳粹德国的政策不满,玛丽亚与上校一家决定离开奥地利。与电影中被德军追捕的情节不同,现实中上校一家大小是坐火车离开奥地利前往意大利,辗转多国后,最后来到美国定居。
1940年代,玛丽亚与上校一家组成家庭乐队,继续在美国和加拿大巡回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1947年,特拉普上校(Georg von Trapp)在美国去世,享年67岁。
1949年,玛丽亚写出了自己的回忆录“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特拉普家庭演唱团),此书大受好评。
稍后,这本回忆录被编剧先后改编为音乐剧“音乐之声”和电影“音乐之声”;玛丽亚也因此获得了50万美元(约现在的450万美元)的筹劳。
据上校的大女儿表示,导演在音乐剧和电影中抬高玛丽亚的形象,而把上校的形象刻板化(如以军事化方式教育孩子)。
1957年至1965年期间,玛丽亚和她的三个亲生孩子曾多次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传教。此后,她与儿子主要经营特拉普家族在美国的旅馆Trapp Family Lodge
1987年,玛丽亚(Maria von Trapp)在美国去世,享年82岁。
半个小时后,我们离开蒙德塞修道院,返回旅游大巴。这是途中经过的房子、道路。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本次活动的导游。即下图中央一手举牌,穿白色衣服的妇女。
她是萨尔茨堡本地人,当时已经六十多岁,比玛丽亚小四十多岁。据导游说,她年轻时就从长辈口中听到关于玛丽亚的故事;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萨尔茨堡取景拍摄时,她也曾去现场观看,因此对电影和玛丽亚的事迹都比较熟悉。她也说出了一些趣闻轶事。
*1965年电影在萨尔茨堡取景拍摄时,离二战结束还不到二十年。当时有几个镜头拍摄“纳粹德军”在萨尔茨堡的场景,当地年长的村民看到后,以为“德军”又回来了,议论纷纷。
*现实中的玛丽亚和几个孩子在电影中客串了几个路人的角色,有一些镜头对他们一闪而过。
*该片片尾一家人徒步走在阿尔卑斯山来到瑞士。但按照他们走的方向和地理位置,他们其实是走向德国。现实中,他们全家是坐火车离开萨尔茨堡来到意大利,二战前夕他们还回去过萨尔茨堡一趟。
*二战结束后,奥地利陷入贫困中,玛丽亚和上校成立特拉普家族奥地利救援会以救济奥地利人。
后记:我们回到镇外的旅游大巴,大家都上车了,就导游没有上来。有团友表示疑惑。旅游团的领队解释道,按照行程安排,我们接下来要去北边的德国帕绍市上船,进行多瑙河游轮之旅;导游则会由她丈夫开车接回南边的萨尔茨堡家中。
我们也就此结束了这次电影“音乐之声”拍摄地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