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中,按照与塔利班达成的协议,美军从阿富汗撤军,以期结束长达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然而,在美军还未完全撤走时,塔利班即向由美国支持的阿富汗政府军发动全面进攻,政府军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塔利班武装在几乎未遇顽强抵抗下,即于今年八月席卷阿富汗各个省会城市,并于8月15日攻入首都喀布尔;时任阿富汗总统加尼流亡海外,政权易手,民众纷纷涌入机场搭乘飞机逃亡。由美国于2001年起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几乎就以这种虎头蛇尾的方式终结,让美国及西方舆论为之哗然。稍后,喀布尔机场遭遇恐怖袭击,最后一批美军于8月30日撤离阿富汗,正式结束了这场美军在海外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近年来,好莱坞拍摄了几部以阿富汗战争为题材的电影。比如于2018年上映的“12 Strong”十二猛汉,描述了美军特种兵在九一一事件后前往阿富汗,与北方联盟合作对抗塔利班的故事。片中的北方联盟将军,是牛皮哄哄、骑马持枪的Abdul Dostum (杜斯塔姆将军)。他后来在2014-2020间曾任阿富汗副总统;今年八月,面对塔利班的攻势,他逃亡国外避难。
在这几部电影中,我觉得最能反映美军在阿富汗困境的,是去年上映的电影The Outpost, 中文译作“前哨”。该片主要讲述了美军在2006-2009年间,在阿富汗东北部一个偏远山区前哨基地里,与塔利班武装分子作战的故事。在击败了塔利班在2009年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后,美军最终放弃了该处基地。
这部电影基本上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2006年,为了切断塔利班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的补及线,美军决定在阿富汗北部兴都库什山区中的Kamdesh谷地建立前哨基地。该基地位于山谷底部,三面环山,仅有一条狭窄的道路与外界联系。
该前哨基地内驻扎了一百多名美军及阿富汗政府军。基地内没有重武器,只有步枪、机枪、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等轻武器,另有两台悍马军车。离它最近的火力支援点是半个小时飞行距离外的贾拉拉巴德(Jalalabad), 那里有一队武装直升机可以进行火力支援。
图为Kamdesh 前哨基地附近地图。
美军进驻Kamdesh前哨基地后,由于地形及环境因素,经常遭到塔利班的骚扰攻击,几任基地指挥官也先后阵亡。美军试图安抚(贿赂)附近的部落长老,让他们不要帮助塔利班,但是成效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塔利班几乎切断了基地的陆上补及线,基地内人员及物资运输只能通过直升飞机在无月光的夜间进行,才能免遭塔利班攻击。
2009年八月,美军决定关闭该前哨基地,但因为种种原因,撤退行动一再推迟,基地的防御设施也没得到及时加强。到了当年十月初,基地内仍有79名美军,42名阿富汗政府军,及两名训练阿富汗部队的北约(拉脱维亚)顾问。
10月3日凌晨三点,塔利班疏散了附近村民;早上六点,350名塔利班战士开始围攻美军的前哨基地。在激烈的战斗中,美军迫击炮、悍马军车先后被毁,阿富汗政府军不战而逃;100多名塔利班战士从阿富汗政府军弃守的阵地上攻入前哨基地,并焚烧了大部分营地设施。美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守核心阵地。随后,美军反攻营地,空军及武装直升机也赶来支援,塔利班且战且退,退出了基地。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了十二个小时,直到下午六点才结束。
在整天的战斗中,美军有8人阵亡,27人受伤,伤亡率达到45%;塔利班方面估计有15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阿富汗政府军亦有4死10伤。
以下是我在YouTube 上找到的对这部电影讲解得最为详细的中文视频
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都在描述美军的生活及战斗画面;但我认为美军在阿富汗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对手和环境中,因为美国在阿富汗的失败,不是军事失败,而是政治上的失败,最终导致了从阿富汗的战略撤退;因此,本文主要着眼于电影中对阿富汗人的描述。
电影中出现了四类不同的阿富汗人:塔利班、部落长老、阿富汗政府军、和美军中的阿富汗翻译(合作者)。
第一类,塔利班。
在电影中,塔利班战士手持AK47, RPG, 狙击步枪等轻武器,在战斗中也颇有策略:先是通过不停地攻击骚扰前哨基地来侦测美军的火力部署;继而在10月3日的总攻中,一开始就击毁了美军的迫击炮和悍马军车;然后全力冲击前哨基地中的薄弱环节 - 由阿富汗政府军把守的正门;趁着阿富汗政府军溃败逃散,塔利班战士得以冲入前哨基地内大肆破坏。在基地内美军的英勇还击以及空中打击下,塔利班才最终退却。
稍为遗憾的是,电影中仅展现了塔利班战士在战斗中的场景,而没有展示他们在平时是如何动员、训练、及生活的(好莱坞的越战电影中有展现北越士兵的相关场景),也许是因为编剧也没有相关资料的缘故。
第二类,部落长老
电影里以前哨基地内美军士兵听到附近村庄里清真寺的大喇叭声为开头,来展示附近阿富汗村庄的存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生活在兴都库什山脉中的四个部落,分别是Kom (科姆族),Kata(卡塔族),Kushtoz(库什图兹族),Kalasha(卡拉沙族)。这些大部落下面又分成很多小分支,他们使用五种语言和方言,几百年来一直不服王化,对外人尤为敌视。美军的前哨基地就处在这些不友好环境的包围之中。
事实上,阿富汗就是一个城乡严重对立的二元化社会。全国3800万人中,25%生活在城市,他们多是社会精英,受教育程度高,亲近西方,但是人数较少,没什么战斗力;剩下的75%生活在农村,他们多是平民,属于文盲或半文盲,敌视外来者,盲从于部落长老和教义,勇猛顽强,人数也较多。作为一个语言、宗教、文化、文明程度与多数阿富汗人格格不入的外来者,美军很难赢得对方的认可。所以也有人认为,美军在阿富汗的作战,像是在打一场部落战争。
以下视频中,基地指挥官Keating 与外面的部落长老进行对话交流(Shura), 试图以金钱和利益来换取对方放下武器,不要与美军为敌。这次对话取得了初步成效,可惜好景不长,后面部落村民依然敌视美军,并给塔利班作探子来打探美军的虚实。
其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在上面的美军与部落长老的对话交流(Shura)中,美军以技术手段发现前来开会的部落村民中,有人曾参与攻击美军的行动。在对方交出武器后,美军选择了不与追究。这让我想起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分钟人”(Minutemen)。
分钟人是独立派的民兵组织。他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行动迅速,擅长运用游击战术来打击英军。
这种游击战术让北美英军疲于应付,再加上华盛顿的大陆军屡败屡战,美国独立战争逐渐形成僵局。此时,曾经被英国打败的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看准时机,在北美、加勒比海、欧洲同时向英国发难,打得英国左支右绌,财政困难;此时的英国尽管仍占据着纽约、萨凡纳等北美大城市,但已经不愿再陷入美国独立战争的泥潭中,于是在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英军和亲英派保皇党撤离美国。
塔利班也是类似于“分钟人”一样的民兵组织,他们的战术让美军和阿富汗政府军疲于应付。美军一度把塔利班逼入偏远的山区,但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注意力从阿富汗转到伊拉克,塔利班在阿富汗死灰复燃。随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国力下降;伊斯兰国恐怖分子肆虐中东;再加上中国、俄罗斯、伊朗不断地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也是左支右绌。而美国在2011年击杀了本.拉登后,不愿再与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山沟里摸爬滚打,这才有了去年的美国与塔利班的和谈,以及今年的全面撤出阿富汗。美国这次的战略退却与当年大英帝国承认美国独立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类,阿富汗政府军
在电影中,阿富汗政府军简直就是扶不起来的烂泥。面对塔利班的进攻,尽管有美军的掩护和北约顾问的督导,阿富汗政府军依然很快就丢掉武器、逃离阵地;导致前哨基地正门失守。不仅如此,他们还顺手牵羊拿走了很多美军的私人物品(如相机、电脑等)。
那么,现实中的阿富汗政府军究其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2010年,美军增兵阿富汗,驻阿美军数量达到创纪录的十万人。
2011年五月,美军击毙本.拉登;随后,美国开始减少在阿富汗的驻军。
2014年后,美军把作战任务转交给阿富汗政府军,自己仅充当教官及顾问的角色。此时的驻阿美军仅剩一万六千人。
2015年后,驻阿美军仅剩几千人;再加上北约部队,驻阿富汗的外国军队只有约一万多人。
而当时的阿富汗政府军,纸面上号称有三十万人,实际上能战之兵只有五万人,其余则是吃空饷、文职人员、及老弱病残。多年来美国共投入几百亿美元来重建阿富汗政府军,天晓得多少钱是投入到实处,有多少钱被人贪污自肥了。
随着美国驻军的减少,这么点阿富汗政府军根本无法控制国土面积和法国差不多的阿富汗全境,只能归缩在省会城市及交通线自保。到了去年美国和塔利班和谈前夕,阿富汗政府军仅控制约50%的国土。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美国情报机构居然还高估了阿富汗政府军的实力。今年年初,美国还估计政府军能在美军全面撤走后再撑一到三年;即使到了八月初塔利班发动全面进攻时,情报部门还估计喀布尔能坚守90天。谁知道阿富汗政府军在几天内就已经土崩瓦解了,如同电影“前哨”中不战而逃的阿富汗政府军士兵一样。
第四类,美军中的阿富汗翻译(合作者)
他们是阿富汗反美势力眼中的“阿奸”,也是喀布尔沦陷后最着急逃离阿富汗的一群人。在电影中,阿富汗翻译在塔利班进攻前哨阵地前曾向美军发出警告,但可能是因为类似“狼来了”的事情发生得太多了,他的警告没有得到美军应有的重视。
电影中的场景是缘于现实。在现实中,阿富汗翻译可能是“用力过猛”,急于表现自己;而美军对这些阿富汗合作者也未必完全信任。
我个人认为,这次美国早早地就宣布接纳这些阿富汗合作者(“阿奸”)来美也许是一个败笔,也导致了此次阿富汗政府的迅速崩溃。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些阿富汗合作者一旦有了退路,肯定不会去拼命抵抗塔利班(尽管这种说法没有人本精神)。与之相比,在1989年苏军撤退后,苏联扶持的阿富汗合作者没有逃往苏联,而是与反苏武装对抗了三年,才最终失败。
这次阿富汗合作者(“阿奸”)虽然逃出生天,来到西方国家,但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孩子)未必会对西方社会感恩,这也会在未来成为一个社会隐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电影中展现了美军的很多优点,如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临危不惧等等,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首先,是军中高层计划不明,草菅人命。比如前哨基地选址在谷底,很容易遭到攻击;比如好不容易开了一辆重型军车来到前哨基地,某天又要人连夜走山路开回师部,导致车毁人亡,还损失了基地指挥官Keating;更重要的是撤退计划一拖再拖,也不加强防御措施,导致前哨基地遭到塔利班攻击而损失惨重,简直是这次美军阿富汗撤军与喀布尔沦陷的小型预演。
其次,虽然大部分基层指挥官尽职尽责,但也有人是在混日子。比如电影中的某个指挥官在知道撤退计划后,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精神,整天躲在指挥所里当宅男。
最后,是部分基层官兵觉得在这个危险的环境里没有盼头,于是以另类方式来麻醉自己。
综上所述,电影中所展现的种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反映了美军在阿富汗的困境,导致最后只能以战略撤退而收场。
Minutemen为什么不翻译成民兵?
还可以在各行各业任职,网上有不少表现阿富汗女性穿短裙的照片就是那个时代的,而不是最近这些年,从式样上就能看出。当时美国嬉皮们喜欢阿富汗,因为可以吸大麻。
但这是所谓的城市力量,相对的是宗教为核心的乡村力量。历来外来势力都是拉拢城市力量,但被乡村力量击败,塔利班的中坚是所谓的哈卡尼网络(以这个家族命名),这是美国在上次阿富汗战争一手培养的,就像当时培养了本拉登。击败了苏联,如今击败美国。
不会说当地话,这是美军一大短板。中国在上次阿富汗战争时就编纂了普什图语词典,共军外语学院有普什图语专业,万一进入阿富汗战争,会有自己的懂语言的军官。
计划性,这个社会效率指标,世界上很少国家能与中国比,这是文化底蕴问题。
挪威表现阿富汗战争与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关系的连续剧“诺贝尔”中,挪威在阿富汗的特种部队是有专门的懂当地语言的女军官作为成员,不知道有多大真实性。因为女性军官作为翻译参与部落长老谈话似乎可能性不高,尽管也临时戴头巾表示尊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