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 是当地最大的嘉年华活动。它在每年九月底到十月初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举行,为期两周。最近几年,慕尼黑啤酒节吸引了六百多万游客前来参加。
啤酒节最初起源于1810年。当时,巴伐利亚国王的儿子 - 路德维希王子与邻国萨克森的公主结婚,婚礼定于当年10月12日举行。为庆祝这场王室婚礼,慕尼黑的市民被邀请到城郊参加庆典。人们载歌载舞,一边观看表演,一边喝酒吃肉,大快朵颐一番。此后,这个活动逐渐演化成每年十月固定举办的慕尼黑啤酒节。
巴伐利亚人的狂欢或许还包含了一些历史因素。几年前,在法国皇帝拿破仑的撑腰下,巴伐利亚从一个德意志小诸侯升级而成为一个王国,并从邻近邦国中割走大片领地。民众很可能是以啤酒节狂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和自豪感。
这段时间,巴伐利亚一直是法皇拿破仑的坚定盟友,但也因此付出代价。1812年拿破仑率军六十万征俄,巴伐利亚派兵三万支援。在寒冷和俄国的人民战争下,拿破仑军队遭遇惨败。巴伐利亚军团几乎全军覆没,仅有数千人逃回家乡。后来,为纪念这些阵亡将士,巴伐利亚王国在慕尼黑建起了一座高29米的黑色方针碑(Obelisk)。
1813年,俄、普、奥、英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联军节节败退。为了自保,巴伐利亚王国于当年十月脱离拿破仑阵营,转投反法同盟。当年的啤酒节也因为战争而首次被取消。
一年多后,拿破仑彻底失败。在1815年举行的确立欧洲战后秩序的维也纳会议上,巴伐利亚王国游走于各势力之间,避免了被反法同盟凊算,保住了大部分的地盘,也奠定了今日巴伐利亚的边界。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进入了一段为期三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慕尼黑啤酒节也照常在每年的秋天举办,成为了当地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人们趁此机会载歌载舞,喝酒狂欢。一些人也借机在场外兜售商品。慕尼黑市政府也看到了该活动的重要性。1819年,市政府出资赞助啤酒节,让该活动成为慕尼黑每年的固定文化活动。
1825年,促成啤酒节诞生的路德维希王子登基,被称为“路德维希一世”。登基后,他把慕尼黑建设成一个艺术的城市,修建了路德维希大道、慕尼黑王宫、名人堂等等。现今慕尼黑的许多建筑都是路德维希一世时代的产物。
下图为重建后的慕尼黑王宫
下图为位于慕尼黑国王广场附近的古代雕塑展览馆(Glyptothek),建于路德维希一世时期。路德维希一世想要一个“德国雅典”以留下古希腊文化的记忆,因此修建了这座古希腊文化的纪念建筑,用以收藏古代希腊和罗马雕塑作品。
在对外关系上,路德维希一世支持希腊的独立战争。1832年,他的次子奥托被选为希腊国王。奥托在希腊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62年。
到了执政后期,路德维希一世变得日益保守和专制,引起了越来越多民众的不满。在1848年革命中,慕尼黑爆发起义,路德维希一世被迫下台、流亡海外。巴伐利亚王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政府。
随着路德维希一世下台,慕尼黑的政治气氛变得宽松,人们在慕尼黑啤酒节中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欢庆游行。他们穿着巴伐利亚传统服饰,在慕尼黑的大道上游行狂欢,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参与和观看。
与此同时,巴伐利亚正面临着千年未遇的变局,德意志的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德意志各邦国开始站队,选择奥地利或者普鲁士来作为盟主,来争夺统一的主导权。
1866年,巴伐利亚参加奥地利的联军,共同对抗普鲁士。战争也导致当年的慕尼黑啤酒节被迫取消。
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共有25年的慕尼黑啤酒节因为战争或者瘟疫等原因被迫取消。(包括2020年)
1866年的战争被称为普奥战争。战争仅仅打了七个星期就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告终。奥地利战败,丧失了在德意志邦国内的影响力;巴伐利亚王国则被迫向普鲁士割地,并逐渐成为了后者的势力范围。普鲁士的德意志统一之路已成定局。
1870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算计下,法国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击败法军,巴伐利亚王国亦加入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联盟。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告德意志帝国成立(被后人称为第二帝国),巴伐利亚在保留内政、经济等自主权的前提下加入德意志帝国(类似于苏格兰在英国的地位),其独立国家的资格被取消。
后记:为庆祝普法战争胜利25年,慕尼黑当局于1896年在伊萨河东岸的一个公园里建造了一座名为“和平天使”的雕像(Angel of Peace)。这是一座六米高的铜像,显示了一位展开双翼的女天使,右手持橄榄枝,左手捧着一尊雅典娜的小铜人。它站在高达38米的石柱上,俯瞰着西边的慕尼黑城区。
然而,在慕尼黑“和平天使”雕像落成后不到二十年,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下图为我们跟随旅游大巴在雕像下方经过时所拍的照片。
下图为雕像的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