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位于瑞士与法国交界处的日内瓦湖湖畔,是一座拥有多个国际组织总部的瑞士名城。几年前的夏天,我曾经拜访过这座城市。
十六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使日内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以日内瓦为大本营来传播基督教新教。据说因为加尔文的禁戴珠宝的法令,迫使当地的能工巧匠只能从事制表业,日内瓦则因此成为世界钟表之都。法国和其他国家对新教徒的迫害,则迫使大批新教徒来到日内瓦避难,也让当地人才济济。值得一提的是,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在日内瓦诞生。
拿破仑执政时,曾将日内瓦并入法国;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日内瓦重新归属瑞士联邦。艺术家在日内瓦湖边雕刻了一座铜像来纪念此事:两位手持剑与盾的女战士,肩并肩站在一起。一位代表日内瓦(Geneva), 另一位则代表瑞士的其他地方(Helvetia)。
自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以来,瑞士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一百多年来,列强均尊重瑞士的中立地位,瑞士也没有受到战争波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也成为了少有的远离战火的净土。
由于瑞士的中立地位,让它成为了很多国际会议举办地和设立国际组织总部的合适位置。其中最重要的是位于日内瓦万国宫的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总部。
一战结束后,为了维持世界和平,防止新的大战爆发,以英、法为首的几大强国建立了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
1920年后,国际联盟的总部就设在日内瓦,最初在Wilson宫。1938年万国宫(Palace of Nations)建成后,它就成为了国际联盟的总部。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国际联盟曾成功地解决了一些领土冲突;然而在三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大肆扩张时,国际联盟却束手无策。1939年二战爆发后,国际联盟已经名存实亡,终于在1946年被解散;它的职能则被联合国所取代。
从1950年代开始,万国宫成为联合国欧洲总部所在地。
在万国宫对面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断椅”。这座雕塑高12米,象征着对地雷和集束炸弹的反对。
除了联合国欧洲总部外,还有几十个国际组织的总部也设在日内瓦。比较重要的有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等等。
此外,日内瓦还举办了多场重要的国际会议,也由此产生了一些国际公约。如保护平民和战争受害者的“日内瓦公约”,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和英、美、法、苏外长都有参加),以及一些裁军谈判。
日内瓦的另一大特色是日内瓦湖上的大喷泉(Jet d’Eau)。这座大型的人工喷泉使用高压水泵抽取湖水并打上空中,喷出的高度可达约140米。在城内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望见。
中午时分,我们在日内瓦的餐厅吃饭。作为国际化都市,日内瓦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美食,就是价格有点贵。
午饭过后,我们坐火车前往日内瓦湖东岸的蒙特勒(Montreux)小镇。
十九世纪末,跨国旅行开始兴起。瑞士因为风景优美,天气适宜而吸引了很多其他地方的游客、尤其是英国游客的青睐。英国经常是阴雨连绵,而瑞士则有较大机会沐浴在阳光下。位于日内瓦湖东岸的蒙特勒,则因为夏天的湖光山色,和冬天的滑雪运动,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
这里的几座大酒店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1936年,土耳其、苏联和各海军强国在当地的莱蒙特勒宫酒店(Fairmont Le Montreux Palace)开会讨论黑海海峡的军舰通行问题。经过谈判,各方签订了“蒙特勒公约”,规定各国海军在平时和战时进出土耳其海峡的规模、权利、及程序,有利于维持黑海内国家的利益。该条约至今仍然有效。
我们去的时候,当地正好举办年度的爵士音乐节(Montreux Jazz Festival)。该音乐节是全球第二大爵士音乐节。
湖边有一座已故英国著名歌手默丘里(Freddie Mercury)的雕刻。他曾于1978年在蒙特勒爵士音乐节中为“皇后乐队”录制唱片。默丘里很喜欢蒙特勒,在这里曾住了一段时光,并拥有一处音乐工作室。他的最后一张专辑也在此录制。
稍后,为了体验日内瓦湖的风景,我们在蒙特勒环湖的鲜花小径上漫步。往返三个半小时,走走停停,随便照都是风景。
湖中还有小鸭和天鹅在嬉戏玩耍。
在小径的折返点,还远远望到湖畔的水上城堡 - 西庸城堡(Chateau de Chillon)。该城堡有超过八百年的历史,是瑞士境内难得一见的美丽城堡。
这段路程很考验体力,但是路径平坦,风景秀丽,自己也可以控制速度,是一个很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