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扩张的首要目标,指向了一海之隔的朝鲜王朝。
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清政府有保护朝鲜的义务。因此,日本把清政府作为假想敌,竭力扩军备战。
1882年的中法战争期间,日本想趁中国不备,在朝鲜发动政变,扶植亲日派上台。幸而,这一阴谋被精明的袁世凯,(时任驻朝清军将领)所击败。
经此一役后,中日双方认为,在朝在朝鲜事务上将有一战。清朝自外国进口先进军舰,编成北洋舰队,拱卫黄海。日本也买了外国军舰,编成联合舰队。
1894年甲午年,朝鲜爆发内乱。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战争一触即发。
日本袭击清军,不宣而战。九月,清军陆战失利,撤出朝鲜;北洋水师在海战中亦不敌日本舰队,丧失黄海制海权。
此后,日军为所欲为,清军屡战屡败。日军攻占辽东,登陆山东半岛,围攻北洋水师的海军要在基地-威海卫。
1895年2月,威海卫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时,日军逼近京师门户-山海关和天津。清政府被迫派李鸿章去求和。
四月,李鸿章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了日本二亿两白银。台湾也被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来举国哗然。
以前大清败给西方列强,还可以双方属于不同的文明,以及人种差异等论调作为自我安慰。现在居然输给了同文同种的小日本,这条遮羞布就没了,大伙们激动了,齐声声讨。
在这种情况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李鸿章,成了千夫所指的卖国贼。朝庭也借此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李鸿章,免去他的一切重要职务,仅保留一些闲职。李鸿章成了战争失败的替罪羊。
另一方面,大家也在思考朝廷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中日两国都是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购买西方的机器,但战争一打起来差距却这么大呢?
有人总结认为,中国只是学习了西方文明的皮毛,引进了一些器物;而日本学习了西方文明的精髓,不仅仅引进西方科技,而且参考了西方的政治,改良了自己的制度。因此,中国要富国强兵,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真正改革。
在这种大环境下,维新变法的思潮在全国兴起。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康有为和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