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138)
2022 (46)
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化政策导致民怨沸腾,不满情绪遍布社会各个阶层。随着清朝统治者举措失当,全国各地干柴遍地,唯一的问题是革命烈火什么时候烧起来。
这时,我们看看主角-革命派,有什么动静。
革命派发动多次武装暴动,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们知道要想革命成功,三个因素不可少。
其一是前锋。又称炮灰,需要战士去冲锋陷阵,攻城掠地。
其二是中场。又称发动机。有组织、调度的能力,有大将之风,能组织、协调各路战士参加暴动。
其三是后场。能提供后勤、资金方面的支持,有号召力,在遇到挫折时能维系整个团体的运作。必须在政治、或经济上有影响力。
革命派的"中场发动机"人才辈出,如黄兴,陈炯明等,组织多次起义,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可谓经验丰富。
后场由孙中山、宋教仁等同盟会大佬来领衔。靠着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资金的支持,同盟会购买了武器弹药等等。同时,大造舆论、宣传工作,阐述革命的必要性,鼓舞人心,使革命的事业前赴后继。
前锋是短板。一开始的前锋人选是会党、华侨、学生等。这批人斗志高昂,可惜不是合格的战士。看着前锋们满场飞奔,就是无法破门得分,指挥的"中场核心"黄兴们心急如焚,只好赤膊上阵(参加广州起义),结果是大败亏输。
后来革命党们改变策略,直接从清朝新军中挖角。在他们的宣传鼓动下,很多年轻的士兵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在北方,由于北洋六镇深受袁世凯控制,革命党的渗透碰钉;而在南方新军中,革命党的策略大获成功。潜伏的革命党在新军中宣传满汉矛盾、自由民权等革命思想,很受欢迎。在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中,发展了大量革命党的会员。革命党秘密约定,只要在一地爆发起义,其他各地就会纷纷响应。
在1911年的初秋,全国各地都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全国各大城市的大街上,很多人剪掉了作为清朝顺民的象征-辫子,而朝庭对此听之任之。可见清朝的统治已达到何等虚弱的境地。
1911年初秋,四川的保路运动逐渐演变成钉子户抗拒拆迁的故事。几十万的钉子户包围成都衙门,示威请愿。官府镇压,民众从和平请愿激化为武力对抗。
9月,民变爆发,四川首府成都被叛军包围。朝庭急忙命令湖北新军进入四川解围,导致武昌防务空虚。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革命党人当然不会错过。
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的爆发,极具戏剧化。革命党人早就准备在武昌发动起义,为此,他们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在湖北新军中发展会员。
但在起义前夕,起义秘密指挥部被清军破获,起义领导人或死或逃,大量机密文件落入湖广总督瑞澄手中。瑞澄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导致城中人心惶惶。
此时城中谣言四起,说清军搜到了新军中秘密加入革命党人的名单,准备按名单抓人。
很多加入革命党的新军士兵,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决定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自行起义,死中求生。
10月10日晚上,起义爆发。起义的新军士兵知道,造反是一锤子买卖。?则荣华富贵,输则身败名列,没有退路可言。面对革命军奋不顾身的进攻,清军怂了。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髄,湖广总督瑞澄跑了。革命军成功占领了武昌。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立宪派从观望转为支持革命。没有任何革命派背景的黎元洪(时任新军统领,即旅长),被革命军推举为都督,立宪派的汤化龙为民政总长。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