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简介 中国麻醉医学的几位先驱们】

(2020-05-25 11:04:20) 下一个

(排名不分先后)

 

谭蕙英

教授1919年出生于云南省,194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曾任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她抱着科学救国的美好愿望,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于1945年赴法国留学195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黎医科大学麻醉学院,任巴黎FOCH医院麻醉医师。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国,她以种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迫切愿望和报效祖国之心,和范秉哲教授(她的丈夫,胸外科专家)一起,放弃了在法国的优越条件和财产,在中法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敌对势力百般阻挠、恫赫的形势下,她和家人变卖了所有家产,购买了先进的医疗器械(Drager麻醉机、半身体外循环机、胸外科器械),绕道苏联莫斯科,历经艰险和三个月的时间,在1956年终于回到祖国首都——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彭真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热情欢迎,使谭蕙英教授更加决心为我国的麻醉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6年我国麻醉学刚刚起步,谭教授同当时在北京的尚德延、谢荣、天津的王源昶以及在上海的吴珏、李杏芳等老一辈麻醉学家一起,在这片荒芜的医学领地井始了勤奋的耕耘和播种

 

尚德延,吳珏,謝榮

三位 大夫 都是我国麻醉医学的 开拓者之一。

尚 ,  吴  ,谢 有着大致类同的经历, 三人都曾 留美(1947~49,谢至1950)。

在北京的 尚德延 谢荣 两位大夫都参加了 周总理 毛主席 的保健和治疗工作,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吴珏  

1912年2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 1930-1933年攻读于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医学先修科,1933-1938年就读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医术本科医学士。 1947-1950年国家公费留学考试及格,派赴美国,指定学习临床麻醉。 1947-1949年美威斯康兴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麻醉科住院医师。 1949-1950年美犹德大学医学院附属盐湖城县医院(教学医院)麻醉科负责人,其时该校麻醉科主任Scott M. Smith教授。1950年10月经海道自美返国。 1951-1954年任母校药理学副教授,同时兼管附属中山和华山医院麻醉科主任。 1956年提升为正教授(药理学与麻醉学),为国内第一个麻醉学正教授。

尚德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尚老師全家輾轉到甘肅蘭州,就讀於蘭州大學醫學院。1942年大學畢業,任國軍第68軍上尉軍醫(外科)。1945年在蘭州中央醫院作外科住院醫師及住院總醫師。1947年至1949年初,公派赴美國芝加哥美州醫院醫學中心進修,主修麻醉學,作住院醫師及代理住院總醫師。有一次尚老師講他在美國學習的故事,有位美國麻醉醫生打腰麻打不進去,請他幫忙,事後給他5美元。他覺得很奇怪,幫個忙在國內是很平常的事,可是美國人認為這是你應得的報酬。1949年初尚德延回國後,在蘭州中央醫院創立了國內第一個麻醉科,成為中國第一位麻醉科主任,同時兼大外科副主任。

1949年9月27日蘭州解放,蘭州中央醫院更名為西北軍區第一陸軍醫院,後為解放軍蘭州軍區總醫院,尚老繼續擔任麻醉科主任兼大外科及普外科副主任,兼任蘭州大學醫學院教授。尚老師在蘭州軍區總醫院工作期間,還同時兼任(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外科教研室主任。

1956 年春,軍委衛生部成立解放軍胸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阜外醫院前身),吳英愷任院長兼外科主任。尚德延從蘭州調任麻醉科主任和麻醉研究室主任,少校軍銜,成為我國心血管麻醉的開拓者之一和心血管麻醉專業的學科領軍人,同時兼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麻醉科主任。

1978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麻醉專業組提出了召開全國麻醉學術會議的建議,尚德延制定了具體計劃。經中華醫學會批准後,正式成立了籌備組,由尚德延為組長。1979年8月18日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全國麻醉學術會議在哈爾濱北方飯店開幕,8月22日經過充分醞釀,以不等額不記名投票方式選出中華醫學會全國麻醉學會委員,隨後全體委員舉行會議,以無記名投票選出主任委員尚德延,副主任委員吳珏、謝榮,常務委員 譚蕙英(友谊)、金士翱(同济)、靳冰(301)、趙俊(协和),至此全國麻醉工作者企盼的中華醫學會全國麻醉學會誕生了。

 

1976年1月8日早会后,张佐良大夫走进病室在心电示波仪旁看了一会儿,没有发现异常变化,再到病床边,见周恩来仍安静地仰卧在床上,眼睛闭着,脸色灰暗,口唇有点青紫,呼吸轻而快,每分钟有30多次,脉搏虽然有90多次,但细弱无力。

张佐良觉得情况不太好,当即将情况报告了心脏病专家与麻醉科专家。他们决定通知所有专家到场,于是按下事先准备好用于应对突发情况的电铃。

铃声就是命令!主治医生吴阶平等所有医护人员迅速赶往周恩来的身边。谢荣教授来到后,立刻提出要给周恩来作气管内插管,并要张佐良向周恩来报告,征得他的同意。

张佐良弯下身子,将嘴贴近周恩来右侧耳朵,提高嗓音说:“总理,您的气管被黏稠的痰堵住了。阻碍呼吸,氧气进不去,很危险。谢主任要求马上给您从鼻孔插一根橡皮管进去,把黏痰吸出来,再大量输入氧气,就好了,您同意吗?您如果同意,请您点点头,或者睁一下眼睛。”

张佐良说着话时,满屋子的人都屏息静气,凝神注视着周恩来的反应。

谁也没有想到,周恩来真的被张佐良叫醒了,他不但睁开了眼睛,还微微地点了一下头,表示同意。

谢荣立即将早就拿在手里的橡皮管迅速准确地插进了周恩来的右鼻孔,开动吸引器马达吸痰,只听得橡皮管里的咝咝声,未见到吸出多少痰液。谢荣果断地改用稍粗一点的管子插入气管,又吸了些痰出来后就用手不停地、使劲地捏一个大黑皮球,进行加压输氧,并进行体外心脏按摩,希望用这样的方法挽救周恩来的生命。

抢救在继续,但是奇迹却没有出现。经过加压输氧、体外心脏按摩后,仍看不到病情有所好转。

专家们一个个双眉紧锁、神情紧张。张佐良一直握住周恩来的右手,感觉到脉搏愈来愈细弱,只见心电示波仪上的曲线波发生了明显变化,从60一下子到了40,没有几秒,掉到20,最后心跳曲线拉成一根直线,一下也不跳动了,脉搏也停止了。

心电图呈现直线后抢救工作又进行了10多分钟。至此,吴阶平看了下手表,同几位专家交换了一下意见后宣布:抢救工作可以停止了,把那些东西都撤掉。这包括了周恩来身上的输液管、各种引流管与排泄管、心电图电极板等设备,并嘱咐护士将周恩来脸上擦干净,整理好床铺,用新床单将周恩来全身覆盖起来……。

 

接着中午11时多,按照事先商定的方案,周恩来的遗体被抬到救护车上,由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医疗组长吴阶平虞颂庭、熊汝成、于惠元、吴德成,心脏内科专家陶寿琪、黄宛、方圻、跟随周恩来多年的警卫、保健医生、护士等坐在车上护送,老杨师傅驾车,警卫车辆、行车路线、沿途军人和警察的部署,都按照周恩来生前的规格进行,遗体存放在北京医院太平间。

 

金士翱

生于1923年10月,1949年,金士翱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南京中央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上海解放后,同济大学急需人才,金士翱于1950年8月回母校(武汉)同济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1984年,金士翱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当时全国仅有的3位麻醉学博士生导师之一
 

趙俊

建国之初,协和医院没有专门的麻醉医生,手术麻醉由外科医生兼做。1951年赵教授正式成为协和医院首位麻醉专职医生,并在北医谢荣教授的指导下开展麻醉医教研工作。1953年12月,外科成立了麻醉组,赵教授担任了麻醉组组长,随后成立了麻醉科,由赵教授担任科主任。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组合影(1964,北京),前排左起:

赵俊、谢荣、吴克承、罗来葵,

中排左起:王吉鲜、董英奇、柴纲明,

后排左起:顾振华、张林培

 

李杏芳

教授,女,湖南长沙人.生于1916年,1942年毕业于上海女子医学院.1944年赴美国学习,1947年回国,就任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 1947年李杏芳教授留美回国,并带来了Ohio麻醉机及全身麻醉药如环丙烷等,成立了仁济医院麻醉科。1957年全国教育改革,上海第二医学院院系调整,她接任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等职.1954年2月首例二尖瓣闭合分离术获得成功,李教授开创了我国心脏麻醉的先河.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