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301总医院 三名不同凡响的女英雄 ★ 再谈 解放军总医院】

(2017-06-15 12:53:44) 下一个

 

中国成立前,1948年,她代表解放区参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妇女代表大会;

她出席了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时,她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她出席了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她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

电影《白衣战士》就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

她就是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中国的南丁格尔”——李蓝丁。


李兰丁(1923—2007),又名李蓝丁,原名:李一冰,女。浙江海宁人。

1923年10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郭店镇。从小随父母生活在上海,就读于上海私立同德高级助产学校,1941年12月毕业后参加了新四军,194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新四军第6师卫生训练队一班副班长兼教员,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看护班长、军医、营卫生所所长,新四军一师十八旅兼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卫生部医务所所长、流动医院长兼急救所所长;团休养所医务员室长、淮北军区兼华中第九纵队卫生部休养所所长华东第二纵队团卫生队队长。

苏中军区后方医院医疗队队长、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医院医疗队队长、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参加了车桥战斗和涟水、莱芜、孟良崮等战役。

1944年在淮北汪洋湖转移伤员,船漏下沉,带头跳入水中推船救出伤员。

1945年高邮战斗后,率领百余名伤病员在绿荡湖一带被日军包围。

她把伤病员和医务人员分散隐蔽在芦苇丛中,每天摇着小船去联系治疗。

1945年初,新四军第十八旅在三垛公路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一举歼灭了二个伪军团和一部分日军。旅医疗所一百多名伤员突围没有成功,被迫撤退到绿荡湖上,时任医疗所所长的李兰丁,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英勇的斗争。绿荡湖中,荒凉无际、不见人烟,大家的吃、住都成问题。李兰丁设法把轻伤员和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化装成老百姓,分散到附近农村去,剩下的五、六十个重伤员,都分散在绿荡湖的渔船上,一面治伤,一面在水上与敌斗争。由于敌人的欺骗性宣传,湖上的群众对医疗队不是十分了解,存在疑虑思想。李兰丁见一位老太太咳嗽病重,热心地义务为她治好了病,老太太一家很感激,李兰丁趁机给他们宣传新四军的政策,渐渐地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很快,李兰丁组织把伤员分散安排到渔民的船上,有了广大群众的保护,尽管敌人四处搜查,终是无功而返。每天,李兰丁带着医务人员,划着小船,到各个渔民家去给伤员治疗,同时还给老百姓治病,帮他们修船、捕鱼,老百姓对医疗队也同亲人一般。后来,敌人封锁了湖岸,断绝了与村子的联系,更艰苦的生活开始,没有粮食,他们以鱼虾充饥;没有油盐和烧柴,他们只好生吃。李兰丁每天为大家的吃饭而奔忙,她自己却常常饿得几乎昏了过去。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李兰丁多次化装上岸,寻访部队,后在地方党的帮助下,医疗队终于同部队胜利会合。 

同年出席苏中军区英模代表大会,被评为三等模范医务工作者。

Image result for 李蓝丁

1946年部队撤离淮北解放区时,与其他医务人员一起,把五百余名伤病员安全转移到鲁南地区。

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中,率医疗队四昼夜转移伤病员四千余名。

1948年出席第二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

朝鲜战争 志愿军时的  李兰丁

解放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角又响彻全国。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李蓝丁,开完会回到部队不久,

她毅然决定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11月18日,以李蓝丁为队长的上海军医大学志愿手术队,

紧紧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

李蓝丁,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1941年12月参加新四军,194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华东野战军卫生部第二野战医院医疗队长,总参管理局第三门诊部主任,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二部 (大外科)副主任、医务部顾问,1983年6月离职休养。

 李蓝丁1950年9月荣获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奖章,出席了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在战争时期,先后荣立大功2次、小功3次,6次获嘉奖。

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57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7年12月24日在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3岁。

李蓝丁的丈夫苑化冰是开国大校,曾任总后勤部装备部部长,

1973年7月在北京逝世,享年55岁。

 

Image result for 李蓝丁

李先士 (李兰丁之侄)拿着一张有周恩来总理签名的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合影动情地对记者说: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后,姑妈先后带领两批医疗队奔赴前线。第二次出国时,
她在火车上,突然接到中央卫生部的电报,叫她回来汇报情况。
“这年中秋节(1951年9月15日),周总理和邓颖超把姑妈接到他们家里过节。
吃饭的时候,周总理边吃边问姑妈:‘前方的情况怎么样?医疗队有多少人?
位置设在哪里?伤员多不多?’姑妈都一一作了回答。这时,周总理又征求姑妈的意见,
问她医疗队放在哪里最合适?姑妈说:‘一般都放在军里,或者放在炮兵阵地上。’
总理又问:‘有多少老同志呢?’姑妈说:‘百分之三十左右。’
最后,总理又问有什么困难。从问话中,姑妈深感周总理对情况很熟悉,对援朝部队十分关心。

“姑妈临走时,周总理和邓颖超把这张照片送给了她留作纪念。姑妈一直把它珍藏着……”

 

毛主席说:“你是中国的‘南丁格尔’!”

李先士说:“让姑妈最难忘的一件事,

就是她与蔡畅、丁玲等赴匈牙利参加第二届国际妇女代表大会之前,

在西柏坡见到了毛主席。”

那是1948年春天,李蓝丁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让她火速赶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党中央驻地,

在那里会合其他同志赴东欧参加第二届国际妇女代表大会。

李蓝丁于7月14日来到了西柏坡,接待她的人是邓颖超。

邓颖超见李蓝丁一身灰土,就亲切地帮她拍拍土,又抻抻她的衣襟,微笑着说:

“走,我带你去见毛主席!”

李蓝丁又兴奋又紧张,跟着邓颖超来到一个农家小院。一进院子,邓颖超就喊道:

“主席,华东的妇女代表来了。你见见她吧。” “好咧!”毛泽东应声而出,三两步走下台阶,

微笑着向李蓝丁伸出手。李蓝丁一时愣在那里,直到邓颖超推推她说:

“主席在跟你握手呢!”李蓝丁才如梦方醒地伸出了双手。

随后,毛主席与李蓝丁一起走进农舍。房间里还有一位外国人,那是一位苏联客人。

“坐啊!”毛主席微笑着问:“你叫什么名字?干什么工作?”

“她叫李蓝丁,医疗队长,是一位‘白衣天使’。” 邓颖超代为回答。

“噢,那就巧喽。国外有一个 ‘南丁’,你又叫 ‘蓝丁’,你是中国的‘南丁格尔’喽!”毛主席打趣地说。

他的话一下子逗得李蓝丁笑了起来,也赶走了她的紧张心情。随后,毛主席和李蓝丁交谈了起来。

“哪一年参加部队啊?” “1941年。” “怎么参加革命的?” “逃出来的,是从上海逃出来的。” “噢,逃出来的?”

毛主席感兴趣地追问。 “对,1941年底,我从家乡跑到了上海。父亲也追到上海,并且抓住了我。

大街上人多,押着我不好看,于是他雇了两辆黄包车。他在前,我在后,上海的路我比他熟,

于是我很快摆脱了他,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参加了新四军。师长是谭震林。”

“了不起!你是‘谭老板’的代表。看来‘谭老板’还是蛮有眼力的嘛!”

邓颖超怕李蓝丁听不懂,轻轻地解释说:“‘谭老板’就是谭震林。”

后来,毛主席又询问了许多前线伤员的情况。李蓝丁一一作了汇报。

毛主席不时地点头或简短插话,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 谈话时,那位苏联客人也饶有兴趣地听着。

李蓝丁不知他能不能听懂,但在李蓝丁汇报完后他却插话说:“这个姑娘应该得到奖章!”

李蓝丁刚想谦虚地表白,毛主席看着她说:“我知道,你想说的是,有没有奖章,都一样是为人民服务!”

这句话深深地铭刻在李蓝丁的心里!

李先士自豪地说:“1949年10月1日,姑妈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

在1950年国庆节前夕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姑妈再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当毛主席与姑妈握手祝贺的时候,她热泪盈眶。

在姑妈的一生中,她多次受到了毛主席接见。”

李兰丁 (1955少校) 中校
 
老太太 晚年身体仍然很不错, 开朗活泼,
许多新人 都不知道她是谁,是如何曾经的英雄了,
她根本不在乎, 自行自素,旁若无人。
经常看到她 身着65式 老军装 带军帽 在住处门口 散步和说笑
老远就听到了。
 
 

----------------

 

“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是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给护士的题词。

他老人家还说,“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这些教导仍然适用于今天。

全社会都要尊重护士爱护护士 (一九八一年五月六日)-- 邓颖超

*  这是在首都护理界座谈会上的讲话。  《邓颖超文集》

 

------------

 

解放军总医院, 亦称 301医院

是老协和医学院和医院 分出来的一部分

时在 1953年8~10月。

章诒和等曰 协和学院医院被军委接管, 与事实根本不符合, 或许她不知而言晓。

下为 当时 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协和医学院和医院的真切背景和过程:

 

留下的协和人开始迎接新时代。协和依然有不问政治的传统氛围,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协和的美国高级职员回国述职。除此之外,协和似乎一切照旧。

曾在协和医学院办公室任职的孙玉珊在《人民政府接管协和医学院的前前后后》一文中记录,

当时学校的最高领导仍然是中华医学基金会,直接掌管协和的经费、财产和人事权力。

1949年至1950年度,该基金会年度拨款为60万美元,

其中协和医院占了12万美元。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协和的命运转折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包括中华医学基金会驻协和代表娄克斯医生在内,在协和的美国人已经全部撤离。

娄克斯写给李宗恩医生的信上说:

“美国人从你们中间销声匿迹,或许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当时由校长李宗恩和该基金会联系,每周仍汇报一次北京的情况。

协和的财政危机接踵而至。

美国财政部正式冻结了所有与中国有关的金融业务以及银行账户,

娄克斯曾试图寻找给协和汇款特别许可的机会,但是一无所获。

 

1951年1月15日,中国教育部召开会议,开始研究各个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院校的处理办法。

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正式决定接管协和医学院,

并由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来协和宣布。

李宗恩给中华医学基金会发去电报:“1月20日本院收归国有。”

这是来自协和与该基金会最后一次直接通话,三十多年的磨合努力就此曲终人散。

 

 

李宗恩仍然留任协和医学院院长,1957年反右时被打成“右派”。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李宗恩先生 在下 有专题专说。

 

------------------------

 

在1955~56年 国家首批教授评定时

解放军总医院共有10位 一级教授:

许殿乙 吴在东 陈景云 黄克纲 黄孝迈 黄克维 蔡醒华 蒋士焘 聂毓禅 张福星

其中 只有一位 女士 她就是  聂毓禅

她是唯一一名以护师身份获得一级教授教称的护士

这不是个凑巧, 而是由于她很特殊和杰出的才干

 

 

聂毓禅 (聶玉蟾,1903~1998),中国现代护理学教育家。

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第一任中国籍校长。

中华护理学会第十五、十六届会长(理事长)

1903年5月11日生于河北省抚宁县,1923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预科,

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校。

1929年先后被送到加拿大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获理科学士学位。

1931年回国任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护理系教师及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共卫生护理主任。1

93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获理科硕士学位。她热爱祖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放弃在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于1938年回国。

被聘为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第一任中国籍校长,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941年日军占领协和,学校被迫迁至成都,坚持办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护校迁回北平,她竭尽全力地恢复护校工作。

1946年被选为中国护士学会理事长,1954年任解放军301医院副院长。

1957年划为右派,下放到安徽省立医院工作,主管院长识才知才,支持和保护她,

她的卓越工作赢得了 安徽省护理界的尊重, 被选为 中华护理学和安徽分会理事长。

“文化大革命”中, 保护她的院领导被打到,她遭到冲击和迫害,

直到1979年,她的“右派”问题才得以彻底纠正,调回北京,

恢复了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职务及一级教授的工资待遇。

1988年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系名誉系主任。

前后在护校任职13年,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

她具有丰富的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的经验、知识,以及极端负责的精神,

她最令人感佩的是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奋斗努力工作。

她不是温室里的玻璃翠, 而是顶风傲雪的劲松!

 

-----------------------------

 

 

1903年5月11日 出生于河北省 (秦皇岛市) 抚宁县都塞镇。
1923年 毕业于天津中西女子中学
1927年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
1927—1928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副护士长。
1928—1929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区北平第一卫所公共卫生护士
1929—1930年 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进修,卫生护理证书。
1930—1931年 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进修,获理学士
1931—1935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区第一卫生事共卫生护理主任。
1935—1936年 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的护委员会秘书。
1936—1938年 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进修,获士学位。
1937年 任国际护士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中国代表。
1938—1940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校长助理。
1940—1953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校长。
1946—1948年 任中国护士学会理事长。
1950—1959年 任中华护士学会常务理事。
1954—1957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
反右时 被打成右派, 下放dao 安徽合肥
1959—1966年 任安徽省立医院护理部主任。
1962—1966年 任中华护理学会安徽分会理事长。
1966年 退休。
1983年 被中华护理学会推选为荣誉会员。
1988年 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聘为护理系名誉系主任。
1998年8月22日 因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于北京病逝。享年95岁。
 
============
 

1961年反“右傾”中,支持聶毓禪工作的安徽省医院院長受到批判,聶毓禪的工作又不順手。

1966年初,聶毓禪因健康情況不佳,且已超過退休年齡,乃向院領導提出退休申請。

當年3月申請獲得批准。當退休手續尚未辦完,聶毓禪在京休養之際,“文化大革命”開始。

她被揪回合肥,住進醫院的“牛棚”。到1972年才被放出,1973年獲準返京。

這時她的住房早被他人占用,只能在親戚家寄宿,兩年後才分到一間平房。

她的眼睛也因白內障的發展而到了對面認不出人的地步,過馬路要請行人帶著才能過去。

1979年,她的“右派”問題獲得徹底平反,解放军总医院的直属解放军总后勤部管理。

總後勤部衛生部為她解決了住房問題,恢复了总医院副院长的职务和一级教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她眼睛的白内障,能動手術的一隻眼睛也做了手术,重新獲得了光明,能看东西了。

 

聶毓禪在坎坷的歷程中,從不為她個人的得失苦惱,但只要提到護理事業,她仍心潮澎湃,

她立志將畢生精力獻給護理事業,但她總覺得為人民做的太少。

聶毓禪在護理界有著崇高的聲譽。

在她80歲時,在京的、外地的和從國外回來的有百餘校友、護士和專家們歡聚一堂為她祝壽。

在她89歲時,按照中國慶九的習俗,中華護理學會、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護理系和協和醫院護理部也為她举行了隆重的九十岁生日慶典。

她从未婚嫁, 单身始终, 将自己的毕生献给了中国的医学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1998年 她病逝于北京的 解放军总医院, 享年95岁。

 

 

 

-----------

 

 

 

丁志辉  

 

繪畫:倉小寶

丁志辉 (1955中校) 上校

丁志辉(1918年-1978年),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39年,其参加新四军,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新四军第一师旅卫生部休养所、

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医务主任兼后方医院院长、第四野战军野战医院院长等职位,

参加黄桥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51年,参加朝鲜战争

战后任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位。

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同时也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医疗救护战线女模范 丁志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务工作模范。

女,生于民国7年(1918年)6月,无锡城郊河埒口大丁村人。早年在上海一家织布厂当童工。

民国28年(1939年)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在军医处卫训班学习。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担负战地救治工作,

在黄桥、辽沈、平津等战役中救治了大批伤病员,
被评为“模范党员”、“模范医务工作者”、“模范女干部”。

1941年,侵华日本军队对苏北地区实行残酷“扫荡”,时任新四军第2旅休养所所长的丁志辉,

负责掩护30余名伤员,在沿海一带与日军周旋,机智地躲过日军巡逻艇的追捕。

由于她在医疗救护战线的卓著贡献,

1950年先后出席了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1949年10月1 日,她作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建国后,丁志辉任第4野战军兼中南军区第2陆军医院医务处主任。

1950年9 月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同年冬,她积极要求去抗美援朝。随后担任中南军区赴朝医疗手术大队大队长。

回国后历任中南军区广州陆军医院医务主任、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

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

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她长期患肝硬化和血吸虫病,但仍坚持带病工作、抢救危重病人。

她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1956年曾将自己多年积蓄的1万元人民币上缴作党费;

1966年邢台地震,她捐献人民币1200元;

1975年又捐款 1万元支援河南灾区人民。

“文化大革命”期间,丁志辉受到残酷迫害。

1973年,林彪反党集团被粉碎后,在周恩来、叶剑英的关怀下,

她的冤案得到平反,又回到领导岗位上。

丁志輝和丈夫曾在“文革”中被無辜審查、下放,天各一方。

3年后,他倆重聚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組織補發的工資繳了黨費。

經過一場空前的浩劫,黨性之碑仍然牢固地聳立在他倆心頭。

1978年秋,她的血吸虫病和肝硬化日趋严重。

住院期间,仍坚持撰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救工作体会》。

书稿终于在去世前完成。1980年5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

 

以上三位前辈 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她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是时代浪花的乐章

她们的坎坷经历 也与 当年当时

她们的领导和同事的

文化, 政治, 政策 水平, 为人, 涵养等因素有关

其实  哪一个人 不是这样或被这样的呢?

 

 

China Emblem PLA.svg

 

1970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由正师级升格为正军级

 

历任院长

  1. 靳来川 开国大校(1970年8月-1971年10月)少将 1963
  2. 刘轩亭 开国上校(1971年12月-1978年5月)大校 1963
  3. 李其华 开国大校(1978年5月-1984年4月)
  4. 刘轩亭 开国上校(1984年4月-1986年10月)大校 1963
  5. 梁国章 少将(1986年10月-1989年12月)
  6. 廖文海 少将(1989年12月-1995年8月)
  7. 朱士俊 少将(1995年8月-2004年7月)

 

历任政委

  1. 蒋汉卿 开国大校(1970年8月-1975年7月)
  2. 白崇友 开国大校(1975年8月-1980年11月)少将 1964
  3. 李尚武 开国大校(1978年5月-1983年12月,第二政治委员)
  4. 郝德章(1981年12月-1984年12月)正军职退休
  5. 刘轩亭 开国上校(1986年10月-1988年8月)大校 1963
  6. 梁国章 少将(1989年12月-1996年12月)
  7. 范银瑞 少将(1996年12月-2002年12月)

以上资料 均截止到 2002 或2004年, 后来都是新人新手, 略去。

 

开国 指 1955年9月授衔

 

-----------------

 

301医院 刘轩亭院长

 

他特殊在: 十五年里 他先后两次担任 301医院院长 (其中也有原因,略去)

还有, 他是我同学的父亲.

 

他 1920年12月生,山东省莱芜县人。有些资料也作刘轩庭。

1938年4月入伍,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4支队卫生员,

1939年2月任山东纵队医疗保健科科员兼保卫干事。

1939年11月参加护送山东纵队和山东局代表固赴延安参加学习。

1940年10月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44年12月毕业,任八路军豫西军分区卫生队队长。

1945年2月随卫生队编为八路军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第2医疗所任所长。

1945年12月任八路军太岳军区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兼卫生部直属医疗所所长,

参加了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60军卫生部医政科长、医疗队长。

参加了音南、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扶肩、秦岭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60军卫生部医务主任。1950年1月任川西军区卫生部医务主任。

参加了西南战役和川西剿匪建政。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卫生处长,

60军后勤部副部长,参加了第四、五次战役、东线防御和夏季战役。

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兵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3年10月回国,任华东军区卫生部训练处处长,卫生部副部长,南京军区总医院院长,

南京军区卫生部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街,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3年晋升为大校。

1972年任解放军总医院院长、党委书记。1978年任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

1984年4月任解放军总医院院长、政委、党委书记。

1988年8月离休。

 

------------------

 

解放军总医院 是个技术精湛的好医院

地理位置, 特殊背景, 使得她比老协和更甚

特别是 某些高新尖设备, 自上世纪80年代起 即是更胜一筹

她的军事化管理和运作特殊长处 使其效应更为非凡

即是在文革动乱年代, 她相对稳定有章 (老协和就迥然了)

301医院 是现下中国 最大最高最好的医疗集团

无可匹敌, 没有之一.

 

中国有三家医院 是中央直属医院 (非指行政管辖)

 

北京医院

北京医院的前身是始建1905年的德国医院,

1945年北平市卫生局接管了前德国医院并更名为“市立北平医院”。

1949年,中央军委卫生部带领延安中央医院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医务人员

接管了市立北平医院,并随着北京地名的变更改名为“北京医院”。

北京医院不属于协和学院医院

 

解放军301总医院

 

Image result for 上海华东医院

上海华东医院 (现依属复旦大学) --- 中央

虽偏隅东南, 实非等闲!

 

-----------------------

 

解放军总医院 非常棒

但 并非一无不是

问题不少,  是非之地, 院长难当:

贺龙病死这里

陈毅阑尾切除术中才发现真实病因是结肠癌转移

才首次知道是癌症, 被耽误和误诊了81天

总理诧异, 连问: 怎么搞的!

叶帅震怒

罗瑞卿 等等高级将领也在这里疗伤治病

结果皆不顺利, 至少可谓医疗事故

医院院长政委都有职责, 特别专管首长保健的副院长, 难辞其咎

被抓受审查, 理所当然.

 

---------------

 

陈毅治疗被耽误?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临近结束时,陈毅、徐向前等几位老干部都曾向总长黄永胜提出:

能否让他们回北京检查一下身体。黄永胜电话中一口回绝:“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张茜见丈夫身体日渐消瘦,腹痛加剧,心中着急,催陈毅连夜给周恩来写信,

请求批准返京治疗. 周恩来接信立即复函同意。   

1970年10月21日,陈毅和夫人张茜回到北京。此时,陈毅只有军委副主席的职务,

当天便与解放军301总院联系。医院回电话:6病室没有床位,等准备好床位,再通知。

直到26日才来了住院通知。其实,南楼6病室有5组空病房,只因黄永胜正在住院,

听说陈毅要来住院,气哼哼地说了句:他来吧,我走!

医院负责人便不敢收治陈毅,直拖到黄永胜出院。

而且, 急病 重病 也并非只有一个南楼才可以给病人-陈毅诊治啊!

 

  住院难,诊治更难!   

陈毅在6病室没住几天,又被搬到5病室。陈毅后来曾多次对妻子张茜说:

“我对301医院没有意见。”

因为他凭直觉也判断出谁是制造冷遇的幕后总指挥。

陈毅住院的第二天,李作鹏也住进了6病室。当晚,陈毅在走廊里散步,

迎面遇上来看李作鹏的邱会作、吴法宪。第二天就被搬离6病室。   

下面抄录的是陈毅入院的首页病历:   

“陈毅,男,70岁,70—10—26入院。   主诉:头痛、头昏、高血压10余年,

近两月加重。近两年多来体重下降20多公斤。要求住院治疗期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年逾古稀,体重骤降,这本是患有肿瘤等严重疾病的重要体症,理应及时组织会诊,

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然而,陈毅住院后,医院某负责人专门对医生交代:

陈毅主要是治疗高血压和一般查体。此外,又反复向医护人员“敲警钟”,

他是“二月逆流”黑干将,你们思想上要划清界限,这是阶级立场问题!   

56天过去了,陈毅病历上除了经治医生的病程记录和科、部主任的一般性查房记录外,

没有一次各科会诊的记录。   

相反,黄永胜因胃痛住院18夭,医院某负责人亲自出面为他组织大小会诊16次,

其中请著名专家会诊次数达7次之多。   

这恐怕就是邱会作“医疗为政治服务”的最好注释。   

医生奉命对张茜说:陈毅身体检查不出什么,可以出院。

1970年12月22日,陈毅出院了。当然,留在医院病历上的白纸黑字注明:病人自己要求出院。   

1971年1月16日下午5时许,周恩来接到301医院报告:陈毅阑尾炎亚急性发作

需要立即做切除阑尾的手术。

周恩来批准了,并派自己的保健医生卞志强陪张茜一起前往医院。   

晚,6时15分,手术开始了。  

普外主任 卢惟善主任主刀 (可以说当时最好的一把刀) 

刚过几分钟,手术室里突然慌乱起来。原来,腹腔打开后,医生们才发现:

陈毅的阑尾是好的,真正的病因,是靠近肝曲外的结肠癌,并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侵及附近肝脏。由于病发部位较高,只得将开阑尾的切口,向上延长为丁字形,

尽目力所及,把已经转移的部分尽力切除干净。因为手术室根本没有做大手术的准备,

手术只能做做停停,原先预定半小时的手术,整整做了5个多小时。

  卞志强 在术中 电话报告总理 手术种的问题

卞志强拨通了周恩来办公室电话。话筒里传出了总理惊异、严厉的问话:

“怎么回事?会诊确诊是盲肠炎嘛,怎么变成了癌?!你立即去告诉医院领导,

组织全部力量进行全力抢救,需要哪个医院的医生, 立即去请,就说是我的意见!” 

手术后,陈毅经过了几个波折。

一是发烧。刀口局部感染,医生只好在刀口插入两个管子,向外引流;

二是并发心脏病。医生诊断是心肌梗塞。 可此时,70岁的陈毅却毫不在意。

他在医务人员面前从未表现过有何不适,也不使用任何的镇静、止痛药物。

自己强打着精神,尽量地早一天下地活动。 过了一段时间,为了使病人能配合治疗,

医生向陈毅讲明了病情。陈毅说:“你们不告诉我,我也能猜到几分。

不要紧,是癌症就把它切除,再长出来再切除,没有什么了不起!”对于下一步的治疗,

陈毅充分信任医生。他对医生们说:“癌病变部分已经切除,还要怎么治,

你们治吧!可拿我作个实验,找出经验来。” 

 

医院个别负责人担心周恩来查问,写了一份不足百字的“检查”,承认重视不够,

发生差错,以此搪塞周恩来。“检查”送请邱会作过目。邱会作冷冷一笑,说:

“陈老总手术发现癌是好事,你们有什么错误?!陈老总要长瘤子,你能让他不长吗?!”

说完在“检查”上批示:“暂不要写报告,以后需要写时,再研究。”   

事后,邱会作不放心,又派老婆专门去找那个医院负责人谈话,不要上报检查,自找麻烦。

直到陈毅逝世,医院负责人没有向中央、向周恩来交出一个字的检查。

 

《陈毅的病被耽误81天》

 

陈毅自1970年7月就感到身体不适,他要求回京治疗,被黄永胜一口拒绝。

直到10月26日,经周总理批准,陈毅才住进北京301医院。

1971年1月16日上午,经外科医生检查,摸到他腹部右侧有一个很大的硬块,

按上去痛区很明显,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立即开刀。 是日下午,陈毅被送进手术室,

原以为割阑尾,只是个小手术,但打开腹部才发现,那个硬块原来是一个胀得鼓鼓的“大便包”。

这是因为得了结肠癌,它像一个箍,紧紧地卡住了那截肠子,

排泄物到了这地方过不去,形成了一个大包。这是出人意料的情况,

于是,医生们只好临时改变手术方案,拉大刀口,切除肠子的癌病变部分,手术时间长达5个多小时。

曾有一种传言说,医生在手术时故意留下部分肿瘤不切除干净。这种说法是不公正的。

医生们动手术时发现是结肠癌后,尽最大可能清除了癌变部分。但因临时改变手术方案,

以致未能清除干净,这是可能的。

 

大约在手术后的2个月,周总理亲自给日坛医院院长吴桓兴打电话,

提出可否将陈老总转日坛医院放疗。

日坛医院又称肿瘤医院,当时是北京惟一的治疗肿瘤的专科医院。

吴桓兴当即答应接受这个任务,并向周总理提出:日坛医院治疗肿瘤设备较全,

但住院条件差,可以采取门诊治疗办法,即仍住在301医院,去日坛医院作放射治疗。

吴院长查阅了陈毅在301医院的病历,发现病历首页就记录着 “2年体重下降20多公斤”,

这是患癌症的重要症状,可是从病历中找不到专家会诊的记录。

吴院长感到震惊,愤慨地叹息:陈老总的病被耽误了!他算了算,足足耽误了81天!

耽误这么长时间,意味着丧失了多少治疗机会呀。

 

但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对此做出了否认,

认为确有耽误,但医务人员尽心尽责。 大家觉得陈老总去世非常突然,

加上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有"医疗服从政治"的残害老干部的阴谋诡计,

就对他的去世留下了不少疑问。

甚至为陈毅进行手术的主刀大夫,解放军总医院 (301医院) 外科主任 陆惟善

也对小儿子开玩笑说:"小四,外面都传说我害死了陈老总,要抓我去坐牢。

可我的病员太多,你先去替我蹲两年监狱行不行?" 小儿子陆松不假思索地答道:

"我又没有犯罪,干嘛让我坐牢!"

陆惟善有个哥哥在香港,20多年没有来往,突然来信说:他在香港报刊上得知,

你这个弟弟现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并在"文革"中参加了陈毅元帅的手术。

这次手术,海外报刊有各种说法,

有说医生将缝合针留在伤口中的;有讲不把癌瘤切除干净的;

还有说是把狗肠子接进去的......

20多年不见,谁知弟弟会变得怎么样啊?哥哥在来信中一再追问: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

请将事情的真相告诉我们! 难为陆惟善大夫了,但你是理解的,

无论国内各个阶层人士,还是国外的华侨、

华裔或有识人士都关心这位战士、诗人、元帅、外交家啊!

 

有一次,45年前一起参加新四军的几个老同志聚会。

有位孟敏中,当年曾经是解放军总医院的副政委,我当然要抓住他问根究底了

...... 孟敏中说:...... 张茜的密友王于阱告诉我:

1972年3月,张茜做了恶性肿瘤切除术,夏天在北戴河疗养,

隔段时间由解放军总医院派人来体检。

陆惟善在陪张茜散步的时候,掏心倾诉说:

"张茜同志,陈老总逝世后,我们都极为痛心。

陈老总的病,确实是被耽误了。陈老总1970年10月住院时,

医生在进行全胃肠造影检查后,

没有再做钡剂灌肠。如果做了,癌症有可能被提早发现两三个月。"

 

他这话,显然是经过充分思考的,"可能"但不是"一定",当时的医疗条件,

早期发现癌症是非常困难的,况且北京放射科的专家对陈毅的X光片进行了事后的会诊,

都看不出癌症的迹象。 (此说存疑! --- 偃月画戟 注)

陆惟善难过得哽咽了,负疚地低着头:

"我......再就是我把陈老总下腹的包块误诊为'亚急性阑尾炎',手术时才发现结肠癌。

张茜同志,我们医生也是普通人,肯定会有出差错的地方。

但请你相信,我们绝不会整陈老总啊。

我们给首长做保健工作,深知责任重大,有时甚至是提心吊胆。

希望首长也能够理解我们的心情......"

(下腹的包块误诊为 '亚急性阑尾炎' -- 此说存疑, 右下腹包块 结合不短的病史, 应是反复发作性阑尾炎, 慢性)

 

张茜侧脸看着双眼泪光晶莹的陆惟善说:陆主任,陈总手术前后的情况我都了解。

今天有人回北京,我给叶帅写封信。 她深知陆惟善等人的心理压力,有责任拨去这块阴影。

她俯视着翻卷白色浪花的大海,感触很深地说:

"你刚才谈到整人,可你们不一定知道谁是整人的人哪。

在延安时,就有人借'抢救运动'整同志、整老干部;到了'文化大革命',

更是变本加厉,非置人死地不可呵!......"

张茜当晚就给当时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写了一封信,

说明医护人员对陈毅的治疗是尽心尽力的。叶剑英把这信批给了总后勤部并转总医院领导。

 

几年以后,当毛泽东、周恩来病重时,陆惟善和周光裕又分别参加了毛、周医疗组的工作。

周恩来逝世后,医疗组的同志再次遇到了麻烦。有些不了解情况的人说他们从精神上、

肉体上残酷迫害周总理,是"四人帮"控制的医疗小组。

这次是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给他们解了围。

批评了有些作者不了解事实真相而讲假话的作法。

为了妥善处理此事,中宣部、卫生部同有关医护人员和作者一起,核对事实,

由作者用适当方式公开加以澄清。 以后,

邓颖超得知陆惟善患胃癌做了手术时,特意派秘书到陆惟善家里去慰问探望。

 

------------------

 

陆惟善,普通外科专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1942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

留院做住院医, 住院总。

曾任国民党政府时重庆中央医院医师。建国后,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副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普通外科主任、教授。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陆主任 为陈毅 和夫人 张茜 做的手术的医生

 

-----------

 

吴桓兴(1912-1986),著名肿瘤放射治疗学家,全国侨联副主席。

是第二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国放射治疗的主要创始人和先驱。

负责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放射生物学研究机构。

1959年在肿瘤医院负责建立我国第一个独立的肿瘤内科化疗科。

研制成功北京型放射源容器,为发展我国肿瘤防治事业作出贡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肿瘤医院 (日坛医院) 院长和名誉院长

 

吴院长 为 陈毅做放疗 加 化疗的医生

 

吴医生 与陈毅 既是医患, 又是挚友 (以后专题谈及)

吴医生 特别感人的一点:

他对每一个病人都全心倍至

爸爸曾经告诉我

吴医生 在给 陈毅 做放疗照射时

有时由于体位要求, 他亲自手扶着陈毅的头部开机照射

他自然也同时吃到镭辐射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