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方法从它的宗教历史是一个好的途陉。以下是从网络中看到的基督教的历史简介。
1. 基督教的词源分析
基督教的英语单词为Christianity,即基督徒(Christian)的宗教。而基督徒指的是信仰基督(Christ)的人。基督这个词,是希腊语单词,意为"救世主",与希伯来语中的"弥赛亚"(Messiah)同义(后文会详谈)。
基督指的是一个人,也就是传说中的耶稣(Jesus),全称为"耶稣基督"(Jesus Christ),其中Jesus是名字,Christ是对他的称呼。
2. 基督教的派别
目前,基督教有三个主要的派别。
a) 天主教(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b) 东正教(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
c) 新教(Protestant Churches)
注意,第一个church是单数,后两个church都是复数。
3. 《旧约》和《新约》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分为《旧约》(Old Testament)和《新约》(New Testament)两大部分。前者记载犹太人的历史,后者记载耶稣的事迹。《旧约》在耶稣诞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新约》是耶稣死后,他的信徒编撰的。
4. 耶稣的生平
根据《新约》记载,耶稣是一个犹太人,公元1世纪时生活在巴勒斯坦。他大约在30岁时开始传教,后被门徒犹大出卖。罗马帝国派驻巴勒斯坦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历史上,这种说法--耶稣被犹太人出卖--常常作为迫害犹太人的借口。
事实是,在耶稣传教之前,犹太人中盛行的是犹太教。基督教的流行威胁到了犹太教,所以,在犹太人祭祀的强烈要求下,罗马人处死了耶稣。
5. 基督教的基本信念
基督教的派别虽多,但是有些信念是共同的。
* 上帝是宇宙间惟一的神。(因此,基督教是"一神论"宗教)
* 上帝是万能的。
*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
* 上帝派耶稣到人世拯救人类。
6. 三位一体
基督教教义的基础是"三位一体"论(Trinity)。所谓"三位",指的是三个人,第一个人是"上帝",也就是"圣父"(the Father),第二个人指的是耶稣,也就是"圣子"(the Son),第三个人指的是"圣灵"(the Holy Spirit),也就是无形的人。
上帝将他的儿子耶稣派到人间,耶稣死后,上帝改为"圣灵"的形式与人类同在。这三者是同一的,因此上帝与人类同在,见到圣灵就等于见到了上帝。(圣灵常常以显灵和奇迹的形式表现出来。)
7. 教会和教堂
基督教要求信徒在一起进行宗教活动,因此信徒就有结成教会、建设教堂的必要。反过来,教会也要求信徒必须加入、必须去教堂。
8. 洗礼
基督教认为人类都是有罪的,但是耶稣以自己的死为人类赎去了罪孽。无论是何等的最大罪大恶极,一旦加入教会,就会立刻变为清白之身。所以,加入教会时有一个"洗礼"(baptism)仪式。在基督教家庭,新生儿一出生就要被洗礼。
9. 圣餐
在教堂的正式祈祷结束以后,会有圣餐(Eucharist)。信徒分享面包和酒,面包代表耶稣的肉,红葡萄酒代表耶稣的血。吃下圣餐,就表示与神同在。
10. 耶稣复活
《新约》中记载,耶稣被罗马人处死以后,又复活了(Resurrection),告诉犹太人,神的国度就要来临,然后升入天堂。
《旧约》中曾经记载,终有一天,犹太人的救世主"弥赛亚"(Messiah)将为了拯救犹太人而诞生在这个世界上。
信徒们相信,耶稣的复活说明他就是传说中的弥赛亚(救世主),耶稣是为了拯救人类而生。信徒们还相信,耶稣终有一天还会降临人世,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11. 耶稣的门徒
耶稣挑选了12个门徒(Apostles),在他死后继续宣讲天国临近的福音。因此,向异教徒传教也是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
后来,门徒中的彼得成了耶路撒冷的基督教领袖,保罗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基督教传教士和神学家。
12. 基督教的确立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在诞生后200年中,一直遭到罗马帝国的镇压。但是,这种宗教顽强地在帝国中蔓延,在中下层人民中越来越流行。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
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
13. 教会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
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人的大王查理曼加冕,使之成为罗马人的皇帝。
查理曼笃信基督教,将基督教传播到西欧大部分地区。查理曼死后帝国衰落,但利奥三世已为教皇建立了权威,只有得到他们首肯后,皇帝的权利才是合法的。
教会与世俗权力为了控制对方,展开了长达数世纪的争吵。
14. 教会的分裂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基督教会也一分为二。
公元1054年,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正式分裂。东方教会以"正宗"(Orthodox)自居,称自己为正教;西方教会以"普世性"自居,称公教(Catholic)。
15. 修会的建立
由于教会享有特权,皈依基督教比留在教外的日子更好过些,所以三教九流都纷纷加入教会。结果,基督徒们开始感到他们行为标准逐渐降低了。
为抵制这种趋势,部分基督徒开始过修行生活。这些人被称为修士和修女,他们/她们自愿脱离常规的生活方式,以尽可能完全彻底地履行耶稣的教诲。
修士和修女居住在各自的社团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修道院。
到了13世纪,新兴的修会成员不再居住在修道院中,而是在普通老百姓中开展工作。
新兴修会有两个,一个是多明我会,成员多是中上层市民;另一个是方济各会,成员多为贫民。
16. 经院哲学
11世纪到15世纪之间,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兴起。一批知识分子企图用理性和逻辑证明上帝的存在。阿奎那(Thomas Aquinas)就企图将基督教的宗教智慧与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和自然智慧协调起来。
但是,这样的工作实质上是促进了理性的发展,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最终,17世纪帕斯卡认识到,上帝存在于理性之外,上帝的存在有赖人类的悲悯与恐惧。
17. 十字军东征
11世纪到13世纪之间,基督徒发动了若干次十字军东征,多次尝试从穆斯林手中夺取巴勒斯坦。
十字军一度夺取了耶路撒冷,但是没能保住,最终被穆斯林打败。
十字军东征的一个益处是,欧洲人对世界和东方的科学有了较多的了解。
18. 宗教改革运动
从14世纪开始,教皇的势力逐渐衰落。教会内部越来越腐败,越来越混乱。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必须进行宗教改革。当时的客观条件也很有利,西欧的王侯已经强大到可以对抗教会的地步。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引发了宗教改革,从此诞生了新教。
一些国家宣布禁止天主教,以新教为国教。比如英国的国教为新教,爱尔兰的国教是天主教,两者的冲突导致直到今天都没有解决。
19. 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影响深远。西欧在宗教上不再统一,分裂成南方的天主教国家与北方的新教国家。新教国家中国教的确立,培育了一种国家感,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打消了西方人同宗共祖的一体感。众多教派的纷争导致残酷的宗教迫害,促使受压制的教派鼓吹民主,反对暴政,也促使约翰·洛克这样的开明知识分子首倡宗教宽容。
宗教改革刺激天主教发起反宗教改革运动,整顿了内部,革除了弊端,使危机四伏的天主教获得活力。
此外,新教伦理强调自制、诚信、责任、艰苦劳作、勤俭持家,反对铺张浪费、不良享乐、所有这些,如马克思·韦伯所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于路德和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反对偶像崇拜和华丽装饰,新教雕刻艺术几乎毫无建树,绘画是否应继续存在也成了问题。
20. 天主教革新运动
紧随新教改革运动之后,16世纪和17世纪,天主教内部发生了一次革新运动。
这次革新运动的主力是1534年成立的耶稣会。耶稣会的学校培训出很多出身于欧洲上流社会天主教家庭的青年人。耶稣会遏制了新教改革的势头,在新教国家收复了一部分失地。
耶稣会的传教士将天主教传入了世界上很多地区。明末将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利马窦和汤若望都是耶稣会士。
21. 天主教的七大圣事
圣事(sacrament)是耶稣在世上时所开创的宗教仪式,其目的在于向领受者施恩。天主教将圣事定为七桩,即洗礼、坚振、圣餐、告解、神品、婚配和终傅。
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说:"除非经由一些有行的象征和仪式使教徒们联合成某种交往团体,否则没有一种宗教能将其门徒聚集在一起。"
所有基督教派或多或少都举行某种宗教仪式。16世纪,马丁·路德向七大圣事的权威性发起挑战。此后,从罗马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诸派,除了英国圣公会的保守派外,大多只保留了洗礼和圣餐两件圣事。
22. 洗礼(Baptism)
洗礼是为儿童或成人施行的仪式,意义在于涤除罪孽,使领受者开始与上帝在一起的新生活。教士将水洒在受洗者的头上,说道,"我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为你施洗。"
23. 坚振(Confirmation)
坚振是接受经过洗礼的人为教会正式成员的仪式。主教,有时也可以是神甫,将圣油涂在领受者的额头上。圣油表示领受者受到圣灵的鼓舞,将能够始终不渝地实践他们的信仰。从17到20世纪,婴儿时受过洗礼后,坚振在两岁到七岁之间施行。到了20世纪末,坚振通常推迟到十二三岁。
24. 圣餐(Eucharist)
圣餐是庆祝"最后的晚餐"的礼仪。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将面包分给门徒,说道,"这是我的身体。"然后又将酒递给他们,说道,"这是我的血。"天主教徒称这一仪式为"弥撒"(Mass)。弥撒分为两部分。头一部分是礼拜仪式,包括祈祷、唱诗、诵经和讲道。第二部分再现耶稣和他的门徒们的最后的晚餐。根据天主教教义,在这部分仪式力,神甫以耶稣的名义行事,借助圣灵之力,将面包和酒转变成耶稣的真实的肉与血。此时信徒们前去领取圣体(即走向祭坛、下跪,让神甫将一张小薄饼放在舌上)。天主教徒认为在举行弥撒的过程中基督真的在场,原罪得到宽恕,教徒们也更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礼拜六晚或礼拜天,在圣诞节等宗教节日里,天主教徒必须去望弥撒。他们必须每年至少在复活节领一次圣体。
25. 告解(Penance)
告解,又称为忏悔,是天主教徒向神甫告明他们所犯罪过的圣事,以此表明他们真诚的悔意和痛改前非的决心,然后神甫以上帝的名义宽恕他们。若罪行严重,天主教须每年至少忏悔一次。告解通常在告解室里进行。每个天主教堂里都有告解室。告解室是个光线暗淡的小室,里面有格栅将神甫与忏悔者分开。进入告解室前,人们要检视自己的良心,为告解做好准备。在告解室里,告解人要下跪,向格栅另一侧的神甫低声详细诉说自己犯下的罪过。神甫一般要向他们提出几句忠告,鼓励他们弃恶从善。然后,神甫给他们布置"补赎"。所谓补赎是指在告罪人表达他们真诚的悔意和痛改前非的决心后,神甫给他们规定的应念的祷词或须做的善功。告罪人念过某些祷词后,神甫便向他们宣读赦罪的经文,这意味着正式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26. 神品(Holy orders or ordination)
神品即神职授任的圣事。通过这一仪式得到授权而成为助祭、司铎(神甫)或主教,充当教会的精神领袖。
27.婚配(Marriage or matrimony)
婚配是男女起誓永远生活在一起、永远相爱的圣事。教会通常不承认正当结婚的夫妻为再娶或再嫁而履行的离婚。但准许理由正当的分居(如丈夫或妻子不忠或有虐待行为)。
28. 终傅(Anointing of the sick)
终傅是为临终老人、重病人或因其他原因濒于死亡的人举行的圣事。仪式包括诵经、祈祷、在领受人的五官(眼、耳、鼻、唇、手)涂圣油。在紧急情况下,只涂额头。据信这一仪式有助于病人蒙受圣灵的恩佑,使罪过得到赦免,灵魂与肉体得到抚慰和强化,从而恢复健康。
29. 天主教的组织机构
天主教的组织形式为等级体制。
各级教士之首是教皇(pope)。教皇府邸在梵蒂冈(Vatican)。
枢机主教(红衣主教,cardials)是天主教最高级、最重要成员,地位仅次于教皇。枢机主教组成枢机团,是教皇的高级咨询机构。教皇去世时,由枢机主教选举新教皇。而枢机主教本身由教皇任命。
教皇任命主教(bishops),主教对教皇负责。主教与他们的首脑教皇一起构成主教团,分担管理教会的职责。他们负责训导整个教会。所有的枢机主教也都是主教。主教们被认为是基督门徒的后继者。每个主教管理一个主教区(diocese),包括该地区的所有教会。较大或较重要的主教区称为大主教区(archdiocese),由一位大主教统辖。主教区的总部多设设在教区内最大的城市。主教所在的教堂称为座堂或大教堂(cathedral),一般是主教区内最大的教堂。
主教任命各教区(parish)的司铎(pastor),而司铎对主教负责。主教也负责监督主教内教会主持的许多满足当地需求的服务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和报社等。
教区包括特定区域内的所有天主教居民。教区的司铎(神甫)是教区的精神领袖。大教区的司铎由其他教士(priest)、助祭(deacon)辅助履行职责。
30.天主教修会(orders)
修会是天主教男女信徒的团体,他们遵照教规过圣洁的生活。修会的成员要发神贫(绝财,poverty),贞洁(绝色,chastity)和听命(绝意,obedience)三愿。
著名的天主教修会包括耶稣会(Jesuits)、方济各会(Franciscans)和多明我会(Dominicans)。妇女修会有仁爱姊妹会、乌尔苏拉会和本笃会。
31. 圣母(Mary)
天主教徒崇拜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与其他各派基督教一样,天主教徒认为玛利亚终生保持童贞。由于玛利亚的纯洁人生和作为圣母的至尊地位,天主教徒将她视为众圣徒中的最伟大者。他们常通过玛利亚向上帝祈祷。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说,对圣母的崇拜"使天主教由一种恐怖的宗教--可能是黑暗时代所需要的--转变成一种慈爱怜悯的宗教。半数天主教礼拜之美质以及大部分天主教艺术与诗歌之华丽,均产生于这种对女人的挚爱与温柔,甚或其身体的动人与优雅之庄严信念。"
32. 天主教的性观念
天主教会反对任何方式的人工节育,但接受自然的计划生育。性生活的正当目的是生育。性生活中的快感也是正当的,但应将它视为达到生育目的的手段。
33.东正教概况
东正教是希腊、俄国、东欧、西亚的主要基督教会。东正教是由自主教会组成的联合体,联合的基础是共同的信仰和传统。作为自主教会,它们通常冠以国家的名称,如希腊正教会、俄国正教会等。东正教大约有教徒1亿7000万。
34.东正教的历史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将首都从罗马迁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都君士坦丁堡。于是,这座新城市成为东部教会的中心。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君士坦丁堡是基督教的最重要的中心。
1054年,统一的教会最终一分为二。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因素促成了最终的分裂。在政治上,东部帝国的皇帝在几个世纪里扶持牧首(patriarch);而罗马的皇帝则支持教皇。导致分裂的主要宗教原因是两个宗教问题。一个问题涉及教义,称为"和子"(filioque)问题。西部教会认为圣灵来自圣父和圣子;东部教会则坚持说圣灵仅来自圣父。另一问题是罗马教皇宣称拥有普世教会的最高领导权。在这两个问题上的争执持续多年,直至1054年教皇利奥九世和君士坦丁堡牧首先后宣布革除对方的教籍。
1453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占领者是穆斯林,他们统治正教基督徒直至19世纪。只有俄国,在沙皇的统治下,正教一直未受穆斯林的控制。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君士坦丁牧首被视为所有正教徒的最高主教。到了19世纪,穆斯林的势力衰落,信奉正教的诸国人民赢得独立,各国正教会也获得了自治。
35. 东正教的教会组织
东正教由各个自主教会组成。各教会由各自的首位主教主持。
这些教会的首位主教可以称为牧守(patriarch)、都主教(metropolitan)或大主教(archbishop)。
东正教的教士有三大品(order):主教(bishops)、司祭(priests)和辅祭(deacons)。此外还有两小品:副助祭(subdeacons)和诵经士(readers)。
36.东正教的信仰
东正教认为教会作为一个整体才是永无谬误的。
东正教认为圣灵仅来自圣父。
37. 东正教的历法
东正教仍沿用儒略历,儒略历上的所有节日都要比格列高利历上的晚13天。所以,圣诞节在1月7日,元旦在1月14日。
38. 新教概况
新教是数百个基督教派的总称。新教各派人口总共约有3.8亿。
新教(Protestant)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抗议者"。1529年,某些德国宗教改革者首先使用此词自称。不久,这个词用来指所有脱离天主教的基督徒。
大多数新教徒居住在北欧和北美。新教在丹麦、挪威、瑞典和英国等国是国教。
39. 新教的信仰
新教徒肯定《圣经》的权威,认为《圣经》是他们教义的惟一来源和标准。他们抛弃了天主教观点,即认为教皇在信仰和道德问题上是世上基督徒的最高权威。
天主教的神甫被视为上帝传达恩惠的中介,但新教牧师则被视为信徒中平等的一员,他只是受过训练承担某些教会的工作,如布道和主持圣事。由于主张所有教会成员一律平等,新教教会的治理更为民主。
40.信义宗(Lutheran Churches)
信义宗(路德宗)是世界上最大的新教教派,有信徒约6300万。信义宗是当今德国大多数人所信奉的宗教,也是丹麦、瑞典、芬兰、冰岛的国教。信义宗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思想。
41.长老宗(Presbyterian Churches)和归正宗(Reformed Churches)
长老宗在英语国家中是个大教派。英语国家以外,具有同一传统的教会称为归正宗,如荷兰归正会。大约100个教派属于世界归正宗联盟。
归正宗或长老宗运动开始于两位宗教改革者乌尔利希·茨温利(Huldreich Zwingli)和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学说。16世纪20年代瑞士神甫茨温利鼓吹比路德更为激进的改革。30年代,法国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很大程度上将路德和茨温利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加尔文的学说在英国、法国、荷兰和苏格兰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英格兰,许多加尔文的信徒成为清教徒。在法国,他们称为胡格诺派。
归正宗教会由长老(presbyters)治理,故又称长老宗。牧师和普通信徒都可以是长老。在现金大多数长老宗教会,男女教徒均可成为长老。所有牧师地位一律平等。
42.安立甘宗(Anglican Churches)
安立甘宗(圣公宗)教会指英国国教及其他发源于英国国教的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独立教会。
英国国教是在宗教改革时期从天主教分裂出去的。在美国,弗吉尼亚最早的殖民者中就有安立甘教徒。独立战争后,殖民地的安立甘教徒脱离了英国国教,成立了美国圣公会(Protestant Episcopal Church)。
43.《公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公祷书》是英国国教和其他各国安立甘宗各教会的标准礼仪用书。亨利八世发起宗教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的国教,因而英格兰教会需要一部英文的,而不是拉丁文的礼仪用书。《公祷书》在托马斯·克兰默的主持下编纂,1549年出版,后经数度修订。《公祷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语言既简洁明快又庄严华美,还保留了拉丁文特有的浑厚音响效果。它对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影响仅次于《钦定本圣经》。
44.公理宗(The Congregational Churches)
公理宗是清教徒于17世纪初在英国建立的新教教派。清教徒认为当时的英国国教应当"清除"天主教的信仰与常规礼仪。这些新教徒受到新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的学说的影响。
从17世纪中到19世纪初,清教徒的公理派的教义在大部分新英格兰地区占统治地位。
公理宗教会的自治原则对美国民主政府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公理宗的牧师反对某些宗教界和政界的领导人剥夺人民自治权的企图,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支持美国的独立事业。
公理宗教会重视教育。他们建立了美国几所最古老的大学,其中包括哈佛和耶鲁大学。
清教主义的道德观对美国人影响很大,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美国人民性格。清教徒关于选民与上帝立约的观点奠定了美国人民主观的基础。在公理派的教会里,在公理派教徒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每个教徒都有发言权,决定由大多数人做出。《独立宣言》中也明显表述了人民与政府间的契约关系。
45.浸礼宗(Baptist Churches)
浸礼宗是较大的新教团体,他们坚持只有能够理解耶稣基督教诲的成人方能接受洗礼。美国的浸礼宗信徒有大约260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浸礼宗教会。浸礼宗亿成为美国最大的新教教会。
浸礼宗信徒反对为婴儿施洗。他们坚持洗礼只应施于成熟到能够宣示自己信仰的信徒。浸礼宗教会重视个人自由和信仰自由。它们将《圣经》视为宗教生活的惟一指导,人人都有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和理解圣经的自由。每个浸礼宗教会管理本教会的事务,不受更高权威的控制。
黑人基督徒多属浸礼宗。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就是浸礼宗牧师。
46.循道宗(Methodist Churches)
循道宗(卫斯理宗)是英国国教牧师卫斯理在一场宗教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教教派。
卫斯理宗重视传教,美国卫理公会一度在华影响颇大。
47.门诺派(Mennonites)
门诺派是新教的----个派别,信奉16世纪荷兰宗教改革家门诺·西蒙斯的教义。
门诺派反对建立国教,拒绝参军作战,因而他们不断受到骚扰和迫害。他们不得不远离家乡,迁到北美的宾夕法尼亚州和世界其他地方。
门诺派最早主张政教分离,并谴责奴隶制。他们的信仰以《圣经》,特别是《新约》为本,尽力依照耶稣的山上宝训生活。他们认为《圣经》禁止他们使用武器或任何暴力,禁止他们在法庭上起誓,禁止他们担任任何需要施用强制手段的公职,虽然他们一贯守法。较保守门诺派教会穿戴十分朴素,生活方式简朴而传统。
北美的最大门诺派团体是发源于殖民时期宾夕法尼亚的门诺会和1860年成立于艾奥瓦的门诺总会。20世纪90年代末,在世界大约60个国家里有一百多万门诺派教徒。美国和加拿大的门诺会有大约10万信徒;美国的门诺总会有37000信徒。
在历史上,门诺派长期居住农村,从事传统农业。20世纪,美国最大的门诺派团体开始在社会里发挥重要作用。在礼拜仪式中,他们不再使用德语。他们重视现代教育,致力于促进和平,使世界上受苦的人们摆脱苦难。
48.公谊会(The society of Friends)
公谊会(教友会)是17世纪中期乔治·福克斯在英格兰创立的新教教派。此派常被称为"贵格会"(Quakers),因为他们宗教感情强烈,耳闻上帝之言会激动得颤抖(quake)。起初人们称他们为"贵格"是取消他们,但现在他们也以此自称。
公谊会认为上帝给每个人以"内心灵光",依靠思索、过纯洁的生活及祈祷,人人都可获救。
公谊会以其人道主义活动著称。在18世纪,美国的公谊会是社会改革的先驱。他们对印第安人友好,而且早在1688年就正式提出抗议,反对殖民地的奴隶制。
1681年,公谊会教徒威廉·佩恩建立宾夕法尼亚殖民地,希望它能成为移居新大陆的公谊会信徒的安身之所。这个殖民地,后来成为宾夕法尼亚州。
公谊会一直是个较小的教派。20世纪90年代末,总共有教徒30万,分散在30多个国家里。大多数教徒在美国。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说,中国人不易变成真正的基督徒,即使他们皈依基督教,也会变成公谊会的成员,因为他们的信仰和习俗最易为中国人所接受。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及州内最大城市费城(Philadelphia)的命名均与公谊会有关。"宾夕法尼亚"即"佩恩(Penn)"的"林地(sylvania)";"费城"即"兄弟之城",表示公谊会理想的人际关系。
49. 救世军(The Salvation Army)
救世军是一个国际基督教教派和慈善组织,致力于帮助穷苦人并向不属于任何基督教会的人传教。
救世军是由循道宗牧师威廉·布斯(William Booth)于1865年在伦敦创立的。
今天,有救世军服务的国家超过94个。这个组织在全世界的成员大约有200万。
50. 阿弥士人
在门诺派团体中,最有名的要算是阿弥士人或阿曼门诺派教徒。
为躲避迫害,阿弥士人于18世纪迁入宾夕法尼亚州,后来他们在那里的子孙被称为宾夕法尼亚的荷兰人(德文中的"德国人"发音与英文的"荷兰人"近似,故被误解)。他们后来散布到俄亥俄州和其他中西部各州,以及加拿大。他们现在主要居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开斯特县。
阿弥士人是出色的农夫,尽管受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影响,仍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他们在宾夕法尼亚兰开斯特县用传统农业技术经营的家庭小农庄,是全美单位出产最高的农庄之一,而且没有化学污染、土壤退化等现代农业的通病。
最保守的阿弥士人仍乘坐马车,而不坐汽车;用马匹耕作而不用拖拉机;拒绝使用收音机、电视和电话。他们衣着异常朴素,衣服不用纽扣而用钩子。男人蓄须,戴阔边黑帽,妇女穿朴素长裙,头戴无边有带软帽。他们每两周在教徒家中聚会礼拜一次。他们禁止与教外人通婚。
美国电影《目击者》部分展示了门诺派阿弥士人的生活方式。当剧中的约翰·布克(哈里森·福特饰)问阿弥士人为何他们的上衣不用扣子而用钩子,他们答道,扣子更多是为了招摇,不如钩子朴素。
阿弥士人的宗教信仰有时会与主流社会发生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叫做鲁迪的阿弥士入被征入伍。他被逼迫穿上军装,列队操练。但不久,良心的谴责使他脱下军装,要求退伍。军官威胁说,如果次日早晨他不穿上军装报到,将按临阵逃脱罪被判处死刑。次日,鲁迪来了,穿着黑色阿弥工传统服装,头戴黑色帽子。面对这个为了信仰而不要命的人,军官只好让他退伍。
很多阿弥士的祖先来自德国,他们的日常语言常是高地日耳曼语。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反战主义再次引起猜疑。美国国会为此举行了听证会,最后确认他们是为了宗教信仰而反战。
阿弥士人的教育方式也与美国的法律发生冲突。宾夕法尼亚州法律规定强制教育至16岁,但阿弥士家长只同意让子女受教育到14岁,认为更多的教育将不利于维护传授他们的传统价值观。1955年,州政府做出妥协:阿弥士人儿童可以在自己的学校里读到14岁,然后进入一种专门设立的职业学校,由阿弥士教师向他们讲授农业知识,直至法定的16岁。
有关教育冲突的最著名官司是一个"威斯康星诉约德尔"(Wisconsin V.Yoder)的案子。威斯康星州格林县的两家阿弥士人由于没有送孩子上高中而面临拘捕。一个叫鲍尔的律师到县法院控告州政府侵犯阿弥士人的宗教自由。地方法庭认为,虽然州政府侵犯了阿弥土人的宗教自由,但普及教育涉及全体公民的长远利益。这一利益大于少数人的宗教权利。鲍尔没有罢休,上诉到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州最高法院推翻了地方法院的裁决,理由是能够压倒少数人宗教自由权利的所谓"全体人民的利益"是不存在的,阿弥士人有选择8年教育的自由。
威斯康星州政府不服,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1972年,联邦最高法院做出有利于阿弥士人的判决,指出,现代中等教育所教授的内容和价值同阿弥士人的宗教生活方式有尖锐冲突,强制实行的教育法规侵犯了阿弥士人的宗教自由权利。
最高法院的判词说:
"我们不可忘记,在中世纪。西方世界文明的很多重要价值是由那些在巨大困苦下远离世俗影响的宗教团体保存下来的。没有任何理由假设今天的多数就是'正确的',而阿弥士和类似他们的人就是'错误的'。一种与众不同甚至于异僻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干涉别人的权利或利益,就不能仅仅因为它不同于他人就遭受谴责。"
51.摩门教
摩门教是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1830年在纽约州创立的教会。该教的正式名称是后期圣徒教(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 day Saints)。《摩门经》(Book of Mormon)是该教的经书,所以该教又被称为"摩门教"。
据约瑟夫·史密斯自称,大约在1820年,当他14岁时,看到了天父和耶稣基督的幻象。他们告诉他,世上尚无真正的教会、1827年,他宣称一位叫做摩罗尼的天使向他显灵,责令他建立教会,并指引他去到纽约州他家附近的一座山里,找到埋藏了千年之久的金页。金页上镌刻着一种古代的语言,记录了北美古代居民的宗教生活。他靠着"上帝赋予的异能"翻译了金页,并在1830年将译文发表,称之为《摩门经》。史密斯和他的同伴于1830年4月6日创立摩门教。教会很快扩大,到当年年底就发展教徒一千人。
19世纪30年代初,摩门教徒在俄亥俄州的克特兰和密苏里州的独立城建立了自己的居民点。1831年史密斯将教会总部迁往克特兰,8年后再迁往密苏里,与其他摩门教徒会合。1838年秋,暴民攻击了摩门教徒的几个居民点。约瑟夫·史密斯和另外几个教会领袖被捕,据摩门教徒说,他们被捕是因为受人诬陷。摩门教徒被勒令离开密苏里,5000余人在]838年末和1839年初逃往伊利诺伊州。史密斯于1839年春越狱到伊利诺伊与教徒会合。他们在密西西比河岸建立瑙武市,该市成为州内最大城市之一。随着摩门教徒人口的增长,他们实行的多妻制以及他们经济和政治势力引起当地人的猜忌。1844年,约瑟夫·史密斯和他的弟弟受到阴谋叛乱的指控,被捕入狱。不久----群暴民攻击了监狱,枪杀了兄弟二人。
约瑟夫·史密斯死后,布里格姆·扬(杨百翰,Brigham Young)被推选为新的教会首领。1847年,扬开始率领教徒迁往落基山的大盆地。在其后的20年里,8万摩门教徒长途跋涉从密苏里河前往大盆地,6000余人死于途中。他们在盐湖城所在的地方定居下来。这一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到了1849年,摩门教徒成立了市政府。在扬的指导下,摩门教徒制定了在新家乡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和教育的庞大计划,并加以实施。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共有后期圣徒教教徒500万人。他们大多数住在西部。世界大多数国家也建立了后期圣徒教会,成员共有500余万。另有几个教会也接受《摩门经》,但与总部设在盐湖城的教会没有联系。其中最大的是总部没在密苏里州独立城的重组后期圣徒教。
摩门教的信仰基于他们的几部圣书,包括《圣经》、《摩门经》、《教义与契约》和《重价珍珠》。摩门教徒视《圣经》为上帝之言,但并非上帝之言行的完整记录。《摩门经》是它的补充。 《摩门经》书名来自一个叫摩门的人。据摩门教徒的信仰,摩门是《旧约》和《新约》时代的一个先知,生活在西半球。《教义与契约》的内容是上帝对史密斯的启示录。《重价珍珠》是史密斯本人的作品和他翻译的一些古代圣录。
摩门教没有专职教士。教会官员在业余时间无偿为教会尽职。大多数教徒都有机会从事教学、布道、慈善工作,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摩门教的礼拜仪式很简朴,包括唱诗、祈祷、圣餐和平信徒们的布道。摩门教非常注重对外传教,并以从事慈善事业,禁用茶、咖啡、酒精饮料、烟草著称。
普遍认为摩门教是个保守的基督教派。他们对堕胎、节育措施、离婚和妇女担任圣职持反对态度。
19世纪中期曾一度有少数摩门教徒实行多妻制.将其视为一项宗教原则。但自从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多妻制违法后,摩门教于1890年废弃了这一习俗。
摩门教自认为是基督教派,但不承认属于基督教新教范畴。由于其经典、神学、礼仪在教外人看来颇荒诞,故被基督教界视为"边缘派别"。摩门教徒由于他们的古怪的信仰和习俗到处受迫害、排挤,历尽磨难,但他们的苦难反而成为一种励精图治的动力。犹他州的自然条件恶劣,但摩门教徒却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美国西部中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最大城市盐湖城。2002年的冬奥会曾在这里举行。摩门教徒在犹他州的创业证明了孟子所谓"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犹他州摩门教殖民地的创立者布里格姆·扬(扬伯翰)以务实著名,执法严苛、重视教育、鼓励开展音乐和艺术活动。
52. 基督教科学派(Christian Science)
基督教科学派是美国新英格兰的一位妇女玛丽·艾迪(Mary Baker Eddy,1821--1910)于19世纪创立的教派。
建立教派前,艾迪体弱多病,研究过许多种治疗方法。她也研究过《圣经》里有关医治疾病的章节。她被《新约》里所描述的耶稣施行的神奇治疗所吸引。《新约》里讲到耶稣慈爱地对盲人讲话,他们的眼睛便张开了;对腿瘸的人讲话,他们的腿便恢复了正常。他成就这一切靠的是精神的力量,既不用药,也不用手术。他的使徒们也用同样的方式医治各种疾病。人们将耶稣及其使徒们所施行的神奇治疗称为"神迹",这意味着上帝的神力和恩惠只显示在少数人身--上。耶稣曾许诺说凡信仰他的人都能成就这些事情,但大多数人认为只在基督教创立之初才是如此。
1866年,艾迪在冰上滑倒,摔成重伤,似乎将不久于人世。她求助于《圣经》,全心全意向上帝祷告。据她说,她突然感到了上帝的恩眷和神力,这种感觉十分强烈,以至于能下床走路了。她相信自己的快速复原和健康的全面改善是由于搞懂了一些精神法则,正是这些法则使《新约》里的奇迹得以发生。
艾迪称自己的发现为"基督教科学",并开始传教。1875年,她发表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科学与健康及理解<圣经>的关键》。在这部书里,她宣称上帝之法可使人摆脱种种形式的恶,包括罪孽、疾病、无知和恐惧。几年后,她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建立了科学家基督教会。1892年她重组教会,结果形成目前的波士顿母教会及分教会。分教会现有72个,大多在新教国家。
按照艾迪的说法,疾病和其他人生之恶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不了解自己与上帝之间关系。通过祈祷和进一步了解卜帝,人们可以在生活中体验到精神力量。按照艾迪的教义,基督教科学派的成员们依靠祈祷而不是传统的医学来医治疾病。当他们在祈祷中需要帮助时,常去看教会医师。医师是全职的,运用基督教科学疗法为人治病,
基督教科学派教会没有神职人员。教会的礼拜仪式包括读《圣经》和《科学与健康及理解<圣经>的关键》。教会在许多城市设阅读室,并在许多公共场所提供介绍教会的书面材料。
基督教科学派由于其神秘主义倾向和独特的信仰,曾一直被基督教界视为边缘派别。20世纪60年代后,该派加强了与主流基督教的对话,逐渐被后者承认属于基督教传统的一部分。
信仰治疗是否真正有效,一直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对世界保持乐观、开朗、积极的态度无疑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不容否认,基督教科学派的大部分成员是社会中上层的中老年妇女,集中在城市、疗养胜地和有钱人的住宅区。这表明,信仰治疗不但需要有钱,还需要有闲。艾迪夫人也因创办《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而著名。创办这家报纸的初衷是抵制当时流行报刊报道耸人听闻消息的办报方针。这家报纸以精心处理新闻报道和对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高瞻远瞩和深入分析的能力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