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禪的開展
作者:澄海(台湾)
禪就是我們的生命,能夠讓生命的本來面目發光發熱,自作心國的主宰的就是開悟,並不是什麼神奇的大事,也不是深山古剎的老和尚才能開悟,平常老百姓依法而行也可以開悟。開悟是每個人的本分事,不是要別人讓我們開悟,那是不可能,別人吃飯別人飽,頂多把經驗說出來共享而已。
如何讓我們這般老百姓開悟,運用傳統的參禪或看話頭也許有用,但費時費事,也不能保證行得通。像參話頭,是一件非常猛利的參禪方式,陷落在獨頭意識的人,身心煎熬,食不知食,眠不知眠,整個人被一個念頭綑綁似的,那種苦況,現代人無法承擔,況且現代人生活緊張,職場競爭激烈,那有時間花在參話頭上。
參訪善知識說來容易,現代真懂得禪,掌握了本來面目的明師難見一位、二位。他肯開禪,我們的資質庸劣,不要說上堂臨機不瞬師的氣魄不多,看見師父在上,敢頂上一兩句的勇氣都沒了,如何機鋒往來?如何在瞬間出現電光火石?縱然電光火石出現了,真龍出現了,反而怕得疑神疑鬼!
說得保守點,當前雖有禪但沒有禪師。那些只會解公案、談公案的都不懂禪,沒有禪的覺醒的人才會解談公案。公案是用來參的,像大慧宗杲求法於圓悟克勤,圓悟把一句「東山水上行」丟給宗杲參。宗杲總共解答了四十九次。注意哦!要把一則公案解了四十九個答案,多難啊!可見宗杲機敏啊!圓悟老師只說:不對!不對!不是這樣,不是這樣。要是現在堂上師父,一定把宗杲讚不絕口了,甚至把一個冬瓜印印上了,還會向外宣稱他開弟子天人眼目了,讚弟子開悟等於隱喻他是善知識。坦白說,沒有見性的人才敢講公案,解公案,因為開悟必須在逗機中出現,碎啄同時,稍縱即逝,因人而異,因機而異。
宗杲被圓悟這樣否定,又沒有給答案,心中悶啊!悶得心痛,整個人恍恍惚惚的。有一天,大家都在討論這個公案,沒有結論。快下堂了,圓悟老師卻說了一句非常平常的話:「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宗杲心中一緊一放,開悟了。
五月的薰風是南風,緩緩的吹過殿閣,殿閣到處升起涼意,多舒服啊!這句話和「東山水上行」,有什麼關係?東山怎麼行船?為什麼問這句不可能的話?這兩個加起來,宗杲卻開悟了。
開悟不是獲得答案,開悟是要把那股悶悶的心打開,打散、打消,這瞬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樣參禪苦不苦?當然苦,現代人肯這麼參嗎?有那麼學養深厚的禪師伺候你嗎?尋師難,覓弟子亦難。
什麼方法最簡便?最直接?安祥禪。為什麼?
禪是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即《金剛經》講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時間、空間的隔閡,沒有你我他的區別。一位禪者大開大悟之後,他的心就是宇宙心,他的愛就是宇宙愛。宇宙心是宇宙唯一真實的心,無限小也無限大,宇宙愛是宇宙生發的力量,萬事萬物都從宇宙心流瀉出來的,無他無自,由愛連串起宇宙的生命之海。六祖大悟之後,連續以五個「何期」,來讚美這顆宇宙唯一真實的心,因為六祖真的走進宇宙心了。
當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碰見了擁有宇宙心的明師,包裹住凡心的雜質心垢,會紛紛走避,因為偽不見真,醜不見美,把內藏的本心呈現出來,這樣真心對真心,心靈充滿了光明正大的狀態,心心相映。這就是「以心傳心」,《壇經》講的:「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的傳心法門。
打開《安祥禪集》,好好的閱讀、研究、抄寫,信受奉行,就會獲得「以心傳心」的效應。歷來傳言,勤懇不輟的抄寫或持誦《金剛經》,可以獲得清淨心,這都是同樣的原理。《安祥禪集》與《金剛經》都是大覺聖者將宇宙心透過文字而留下來的宇宙能量,是真實不欺的文字般若,誠心閱讀、研究、抄寫,可以逐漸的把包裹住真心的障礙消除,讓真心露頭。
真心出現的心靈狀態即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流盪出來的就是充滿喜悅的安祥,安祥愈深,生命的解脫愈輕鬆,故說正等正覺,與諸佛同一心境。
安祥也是五蘊皆空的離執禪定,呈現出來的是一真一切真,沒有相對意識干擾,自然流盪著喜悅的慈悲,就像走入森林,全體呈現,不會計較這棵樹高大,那棵樹細小。
禪宗公案裡很多這種心態的描述。僧人問和尚,什麼是佛法大意?和尚指著面前竹叢說:那枝竹斜斜的,這枝竹子直直的,都展現著各個的風華。有位師父問弟子,你從老遠的地方來,一路辛苦了。弟子說渡水爬山就是為了拜見師父,不覺辛苦。師父卻說:太幸運了,一路上有山有水相伴,勝於老衲在寺裡踱步,天下小了。
龍袖拂開全體現!
要用心,用真誠的心去體會,去實踐,天下愈走愈開闊。
得到了心傳,回復了本心,就要好好保任,像養個孩子一樣,讓他逐漸壯大。南泉普願老師講得幽默:「我王老師從小養就了一條水牯牛,想到河東放牧,怕侵犯了國王種的水草,拉往西邊放牧吧!也怕踐踏了國王的水草。所以,還不如隨分放一放,就不會造成損害!」
保任就是承當,承當自己的本心;見不到本心,如何保任。德山帶了《青龍疏鈔》去龍潭寺與崇善說一番道理,途中買餅,賣餅的婆子是禪家,問德山:「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上座要買那種點心?」德山語塞,為什麼?因為他根本不懂得本心是什麼,被婆子一問,訝口無言。常人也說「十字街頭好修行」,不會保任,還能修行嗎?
保任的過程嚴密,可以從心身兩方面向上發展檢測出來,如果心身沒有往好的方面發展,證明生命沒有般若的發酵,以前所得的心傳,就是「從門入者,並非家珍」了。
保任除了內心的淨化外,還要向外延伸尊重。尊重每一個人的真心,都是未來佛。在事功上是回饋,我們的生存仰賴的都來自於眾生,回饋的第一層次是「但盡責任義務,不求功利回報」,安分守己。第二層次是隨宜說法,說法不是要說道理,而是「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不說而說,正如六祖所說的「來時無口」。
第三個層次是無眾生可度。在隨緣生活中,善巧方便,不突出,不張揚,卻是到處都是道場。既要保任,離群索居,水邊林下長養聖胎最好,可是現代人沒有這份清閒的福報,要工作,要進修,如何隨宜說法呢?這就很簡單了,般若穩固以後,碰到有緣人自然會相應,誠信敬行俱足,結為同見同行的道侶。沒有緣,不會相應,合什送離,萍水緣份而已。千萬不要存有我在傳法,我可以傳法,我得高僧大德的護持等等。大千世界,法界一漚發,眾生者非眾生是名眾生,無渡的人,亦無被渡的人。
竹密不妨水流過,低頭還見水中天!
這樣就是佛法不離世間法,不必摒除眾緣,絕塵打坐,也不必上山繞佛,借宿寺院,正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是普世價值,存於內心,只要發現了把它發揚光大而已,「修行不由在寺,在家亦得」,今日知識開放了,理性化了,沒有神秘色彩,當然不必具備什麼形式,不必燒香拜佛。既然是普世價值,亦宗教亦超宗教,亦人生亦超人生,人人都可學可行,無宗教樊籬,無宗教禁制,打開我們的心,一切ok!
安祥禪入世出世皆圓滿,而傳統的禪是出世禪。例如龐蘊先生一家人都證道了,把家財沉於江底,避免財貨的誘惑,生活簡單化,耕田度日,賣布鞋為生,相安無事。有一天老龐想坐脫,女兒靈照騙他時辰未到,自己立亡,老龐隨後坐脫,兒子耕田時聽到消息,扶著鋤頭離開了,留龐婦處理後事,嘴裡啐啐唸:「一家大小不幹正經事」,一點也不悲傷。
這就是出世禪的好例子。
龐老如果習得安祥禪,一家人一樣如常生活,安祥永在,更不必關心坐脫立亡那些神通,因為「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安分守己中隨緣渡眾,無得無失,無罣無礙,一種平懷,泯然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