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三脚猫,什么都玩

博客说大了,其实就是个杂物箱,把写下的贴出的各种文字保存起来,今后自己慢慢回味。。。
正文

那些年,我们玩过的屌丝器材

(2014-08-12 22:05:21) 下一个

 

这个帖子,有点不入门类不附潮流。纠结了很久,想来想去还是贴到摄影沙龙。本坛高手如云啊,靓片大片层出不穷,我这样的菜鸟就不要在此献丑了。但是有关摄影的一些回忆和经历,也许还能引起一些同龄人和后起之秀的兴趣,也算是个独特题材吧。

算起来喜欢摄影已经有40年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摄影器材是应有尽有日新月异。很多当年的产品与情景正在被渐渐淡忘,也许有一天它们将永远消失。但是在匮乏的年代,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执着地追求哪些卑微的喜好,从中得到的快乐却也是难以忘怀的。这里要回忆的是我自己的一些经历, 因为年代久远,没有留下实物和照片,只好用示意图来说明,有高手路过赏光,拍砖之余请不吝指教。

70年代后期,大家都没银子,而且有银子也什么都买不到。时势造英雄,于是出现了一批DIY的达人。半导体收音机那是小意思了,我周围的牛人有自己装电视机,音响系统的。照相器材里,做个印相灯箱是最简单的。牛人可以做扩印机,闪光灯,三脚架,相机和镜头倒还没有听说有人做过。不过我还是尝试过针孔相机- 真正的针孔而非微型镜头。听我慢慢道来。

DIY胶卷


我自己的摄影DIY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当时比较牛的是,我自己做胶卷。我高中下乡招工后,进入一家从事航天光学仪器的三线研究所工作。我做的工作涉及感 光膜的局部曝光,需要使用不透明但穿孔加工性能好的塑料卷材。当时使用的卷材就是过期的保定胶片厂航空摄影胶片。这种产品感光度很高,即使过期了也有相当 好的性能。当时的主流相机使用120纸背胶卷或135盒装胶卷,我于是就动起了将这种10英寸宽的航空胶卷改制为120胶卷的念头。我在暗房里先从直径约 半尺的大卷卷成一寸直径的实心小卷,然后用钢锯锯去两端的孔边,留下宽卷锯为三段,正好是120胶卷的宽度。暗房里摸黑锯啊,锯出的产品边缘如狗啃那是一定的。但只要最宽处能被纸背盖住就没关系啦





那时候我到处找纸背,同学们也知道我的需要,都帮助寻摸。好在那时120胶卷的背纸和轴都属于废物,厚着脸皮还是可以从照相冲洗店要到。经常是拿着几十个纸背在被窝里装配。每次放假回家回校时就会带回几十上百个胶卷,多奢侈啊,那感觉就像富起来的暴发户啊。那时有照相机的同学不多,也金贵得紧。禁不住我用胶卷强力诱惑啊,所以我用相机还是方便的,咱不白用啊。用一天给两个胶卷,也是挺高的价钱了。就这么着大学四年也拍了两三百个胶卷吧。当然那时拍的都是 合影啊到此一游什么的,再说120胶卷一卷最多也就是16张。所以技术上也没有太大的长进,只是达到曝光基本准确,构图略有讲究的程度,惭愧啊。到了后来 因为有了135相机,对120的热情就降低了,大四基本就玩135了,虽然需要买片子,毕竟拍三十几张还是比较爽。

DIY冲洗


哪年头用的是黑白胶卷,冲洗相对简单。但送到照相馆毕竟不方便,特别是拍完照像看结果的感觉是迫不及待啊。于是我们开始了DIY冲洗印相的尝试。经典的设 备是把宿舍的方凳倒过来四脚朝天,显影液,水,定影液的三个碗放在方凳底面。用胶皮雨衣罩在由四只脚支起来的框架上包裹严实,然后两手从雨衣的袖子伸进去 操作,以保证不漏光。在这个小暗室里凭手的感觉把纸背与胶片分离,双手依次按规定时间在三样液体里卷动,定影过水后就可以拿出来欣赏结果了。经常是背后围 了一堆人,操作者汗流浃背,围观者翘首以待。


胶卷冲洗出来,只是负片。那时放大照片是很奢侈的事情,所以画幅较大的120格式很受欢迎,照片都是直接印相得到的。印相箱比较好做,就是用木板做个小型 木箱,里面装一个灯泡再加一个开关。上面板讲究点的用一片毛玻璃,我们比较简陋的就用白玻璃加白纸做散光板了。相纸到照相器材商店买来,还要尽量买人家的边角料以降低成本。因为相纸的感光度没有那么高,到了晚上,把宿舍的灯用红布包起就可以印相了。将底片放在印相箱玻璃面板上,相纸药膜面正对底片,压紧后 定时曝光,然后再经显影,定影得到照片。


一直到了研究生时期,研究室里有一个暗室,有正儿八经的放大机。于是就经常和管暗室的大姐套近乎啊,最终梦寐以求的拿到了钥匙。那时就玩得走火入魔了,周末经常就整天泡在暗室里,买相纸的银子是花了无数。那时就开始玩什么月光效果啊,雕塑效果啊,并且放大整张相纸的照片而不惜血本。

DIY设备近摄附加镜

我大三的时候,老爸买了一个哈尔滨照相机厂生产的天鹅牌135相机,放假回家我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折腾。有了前几年免费胶卷的磨练,基本的拍照技巧也都试过了,但望远和微距却是始终无法企及。该相机焦距40mm, 最近摄影距离近一米,想拍微距是不可能的。

因为曾经在光学研究所工作,有一帮知青时一起滚过的哥们姐们分布在各个岗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有在光学镜头加工车间和机械加工车间的。有时候去玩见人家的有些不用的透镜就讨了几个来,各种焦距各种口径的,也没有想到怎么用得上。军工产品质量高啊,不惜血本的。就是报废了的镜头那光学质量都是不得了的好啊。根据相机镜头的规格找到车工哥们加工成镜头筒,装上附加透镜并与相机的镜头滤镜螺口配装。把被摄物体放在原镜头的最短摄影距离以内移动,打开相机的后盖用一张描图纸贴上作屏幕观察成像,待到最清楚时记下相机镜头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



近摄的原理就是附加镜头与原镜头一起形成了新的镜头组,具有较短的焦距,让原镜头在物距较短的情况下保持同样的像距,得到近摄效果,如下图。



这样每次拍微距就选用不同的附加透镜以及与之配套的物距,试拍了一些居然还不错。最大的局限在于,因为物距固定焦距固定,胶片上成像比例也是固定的。对于拍摄对象的大小及构图没有调整自由。为了拍不同大小的物体需要准备不同焦距的透镜。与今天的专业镜头与接圈当然无法相比,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是满鼓舞人心的成就了。

拍摄实例一,泥塑玩偶水产丰收

两个玩偶的高度约为10厘米高,用原镜头在最短距离(0.9米)拍照只能在画幅中占据全幅高度的1/4 左右。使用附加镜以后充满画幅,成像质量尚可接受



拍摄实例二,昙花一现

邻居家的昙花开了,这是不可多得的机会。邻居来请我给拍照留念。花的直径约6-7厘米.我使用了一个曲率较大的附加镜将整个花收入画幅。花蕊细节都拍出来了,虽然比不得当时奢侈版的海鸥DF之类,对于初学者省钱党的我来说,着实自豪了一下。


DIY设备三脚架万向云台

那时的摄影三脚架也是奢侈品,只在专业摄影师或有钱发烧友的行头里见过。比较便宜的是画画的木头三角架,虽然粗苯,也还可以对付使用。只是怎样把相机固定在架子上是问题。另外,很多时候可以借助一些现场的栏杆,桌面等等来放置相机,但也需要一个固定件。除了固定,相机还需要能够变换角度,这些都涉及复杂的机械构件。

还是利用我的加工资源以及一点小聪明,我设计了两个便携好用的三脚架云台。用一个四方的铝块作为骨架,在两个方向钻上垂直方向的通孔。用两个U型合金铝材以及长的螺杆做成转动件实现水平和俯仰二维转向机构。松开蝴蝶螺母可以调整角度,拧紧蝴蝶螺母可以固定角度。用这个简陋的云台,当时完成了很多自拍照片。图中左下角的是简易型的,就是将U型部件的一边与相机连接,另外一边使用下面的螺钉将云台固定在栏杆桌面等物件上。


结语和分享

多谢大家关注。本系列关于自制器材的记录到此完结。意在抛砖引玉,得到共鸣,激起回忆,在这个器材充裕的时代多留意一些最淳朴原始的乐趣。

作为结束,献上一幅DIY作品。这是85年春在江苏浏河长江口边上的农村拍摄。87年我被派往日本一家研究所工作一年。元旦时为送各位同事什么礼物费了脑筋。灵机一动,将此照片用纹路相纸放大剪裁然后手书题字,再印上自刻的印章,一幅有点中国画味道的贺年卡就完成了。信封也是专门设计,用硬质卡纸制作 可以将照片嵌在什么作为支架。

这张别致的贺卡当时在研究室里大受欢迎,现附上与大家分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