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我孤身来美国求学,身上没几个钱,住的也是一间大房子里的一个房间,跟来自各国的学子分“享”(脏极),全部家当就是一箱衣服,一辆破车,几百块钱,加上书籍、日记笔记和音乐(唱片之类),可以说身上最值钱的,就是那些书籍、日记笔记和音乐。有时得在几个地方之间奔波,无法支付一间空房,东西也不能总是带着,就把不能带的寄托在朋友同学家里,最后有一次不得不把不少书籍和音乐留在一间出租房一个没装修过的阁楼里,几年后能重新找回,算是运气。
这当然不是我一个人独特的经历,相信早期出国的人也好不到哪儿去,银行存的没几个钱,往往用于应急修车。后来我发了个誓,第一是再也不能连个放书籍日记笔记音乐的地方都没有,第二是不开一辆可能死在路上的车,第三病了能看病。大家看来很俗的事儿,不过理想是理想,创业是创业,你要是基本的条件都没有,什么都是假的。《飘》斯嘉丽乱世之后发誓以后自己不再挨饿,虽然后来过分了点,也是本能而已。
现在知道这三样对不少美国人来说都不是有保证的,尽管这个国家如此富庶。我是算熬过来了,很穷(吃社保),看病也不是想看医生就看医生,但至少我的书是不担心没地方放了。
这种根基其实是生活的基础,没有它,人生就缺乏稳定性,神人们不在乎这些条件,我们老百姓在乎,人都是动物,那些靠“毅力”过日子的,钦佩,其实对身心都伤害,活着不是俗,只有活才有生活,有生活才能创造,享受,才能尽人性,有人性的社会,才有幸福可言。
这是为什么房子对那么多人那么重要,在美国拥有一个房子肯定是亏钱的,但把房子当成投资是个错误的看法,房子给人们提供一种稳定性,是其它的基础,是对生活的第一个满足,所以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过一个房子给了安身之地,还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家”,也不是最大的满足,更大的,是生儿育女。
生儿育女是创造出生命,给他们带来机会的满足,当你感觉到有充分信心,有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个长大的机会,让他们面对自己的世界时,这种满足尤其是满足。至于子女是不是“能力过人”,“成才”,都不是关键的,大部分已经超出了你所能控制的范围。
一个脱离家庭的人是很空洞的,很多强人、神人(包括科学家,哲学家之类)能这样,不过我们不是神人,也没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不过我们也不觉得普通生活缺少情操,缺乏理想,没有目标。家庭作为个人的目的,这是世界上所有人都相信的(你要是稍为看看美国电影,就知道没有家庭观念的人在美国是属邪门),但只有中国人把这当成一种信仰【注2】,在中国人看来,文明是这一信念的产物。
经历过的人就会知道“家”给人带来的满足感不仅仅是精神的,而且是本能的,就是一种身体上都能感受到的快感,所以我说我穷而足。
【注】
【1】这并不是说有了家庭生活就“美满”,每天的琐事、劳累能把人整垮,无聊的情况也处处皆是,家庭破裂也是常事,父母子女之间隔阂很难避免,断裂也常见,父母混蛋子女窝囊的情况也多多。
【2】西方有一种双重性,欧洲是世俗化,淡化了宗教,但强调了个人,一个“独立,理性、自由、自私”的个人与家庭是对立的。在美国,宗教观念较为强烈,基督教要求信徒第一信上帝,而不是家人,甚至不是父母子女,这在信念上还是与家庭的观念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