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发牢骚

发发牢骚,解解闷,消消愁
个人资料
笨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三桶油”董事长同日换帅

(2015-05-04 16:47:06) 下一个

“三桶油”声誉不佳,更嫌有周的瓜葛,见到前段时间反腐,反倒它们头上了。

报道

“三桶油”净利润合计为2148亿元,平均日赚5.88亿元,与2013年日赚6.94亿元相比大幅下滑了15.3%
中海油2014年全年收入2746.34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2858.57亿元下降了3.9%;净利润为601.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6%,成为“三桶油”中2014年唯一获得净利润增长的油企,连续三年坐稳了中国第二赚钱油企的位置
中石油、中石化净利润则分别同比增长4%和6.8%。中石化以净利降幅近三成的成绩垫底
“三桶油”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仍在5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石油企业20%至30%的平均资产负债率
2015年的开局比预想还要糟糕,在低油价、高负债双重夹击下,昔日财大气粗的“三桶油”今年不得不勒紧裤带过冬,资本开支不断创新低,2015年预计缩减827亿元
油价大幅下跌而亏钱,估计是因为进口原油价格总是高于当原油提炼成成品油(汽油、柴油、航空油等)的相对价格,而且差值在增大,如果在预测上不做相应的准备(如对冲),亏是难免的。企业在此得多投入,或者适当地支付有能耐的咨询,从容应对。

“三桶油”交接换帅,算是有个交代。

财新周刊揭了不少内幕。

中石油:
中海油总公司原董事长王宜林接任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退休
中石化:
从大庆油田走出来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正部长级)王玉普接任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退休
中海油:
中海油集团总经理杨华则接替王宜林任中海油董事


从上面报道来看,
中海油业绩不错,班子得以保留。不简单。




【附录】
央企密集换帅 涉石化、矿业、汽车等多个领域


2015.05.04
“三桶油”董事长同日换帅 王宜林、王玉普、杨华接掌

新一轮省部级领导干部调整迎来一个小高潮。今天,随着现年63岁的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和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退休,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和中海油集团的一把手同时完成了新老更替。

新老大:


其中,中海油总公司原董事长王宜林接任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退休;从大庆油田走出来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正部长级)王玉普接任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退休;原中海油集团总经理杨华则接替王宜林任中海油董事长。

按惯例大型央企一把手的服务上限一般为63岁。在据财新网今早报道,五一节前的最后两天,经组织谈话,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已与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同时到站退休。这引发了“三桶油”的一轮人事调整。

今天,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分别在官网公布了主要领导调整的信息。

2015年5月4日下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王宜林同志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周吉平同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到龄退出领导班子。董事长职务的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程序办理。

2015年5月4日下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王玉普同志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傅成玉同志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到龄退出领导班子。董事长职务的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程序办理。

据2015年5月4日下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杨华同志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职务;免去王宜林同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任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的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程序办理。

在财新网记者黄凯茜的文章中,这次三家公司的董事长大换班的背景,发生在中石油集团原总经理廖永远、中石化集团原总经理王天普在近两个月内相继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之时,因此格外引人关注。今年被称为“国企反腐年”,巡视组在对包括“三桶油”在内的多家央企的巡视工作进行过程中,已有多名央企高管被调查或遭受处分,而中石油更是反腐重灾区。财新网引述一位石油行业资深人士的话说,对于傅成玉和周吉平来说,此时到站退休或许不无解脱,继任者则面临艰巨挑战,不仅要承受反腐重压,还要在低油价和经济发展放缓的长期预期下承担拯救业绩的重担。

业绩的下滑已经开始。在上月公布的2014年业绩中,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业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中石化的净利润结束了五年的增长,同比下滑29.4%。中石油的净利润也同比下降17.3%。以海外业务为主的中海油情况稍好,但2014年实现营收2746.34亿元,也同比下降3.9%。“三桶油”均宣布将缩减资本开支。

中国上一次的三大石油公司董事长调整是在2011年。2011年4月,在原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调任福建省委党组副书记之后不久,时任中海油总公司党组书记和董事长傅成玉转任中石化集团党组书记和董事长,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王宜林升任中海油总公司党组书记和董事长。

周吉平多次提交辞职报告

1952年出生的周吉平,今年将满63岁,虽然还未到达央企董事长的年龄大限,但他在去年就去意已决。财新记者从多个消息源获知,在中石油高层反腐成高压态势的2014年,周吉平曾多次提交辞职报告。自2013年8月末开始,多位中石油高管因为涉嫌严重违纪被带走调查,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状况受到影响,可以想象周吉平作为危难之中的舵手,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周吉平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物探专业,从中石油海外板块发迹,是中石油进军海外业务的实际操盘手之一。

中石油“走出去”战略的肇始,可以追溯到第一任中石油总公司总经理王涛时期。在开展国际化战略初期,中石油曾于1991年派出100多人赴海外培养,周吉平是当时的骨干之一。随后周吉平在中石油集团负责海外项目的子公司一路升迁,1996年担任中石油总公司国际勘探开发合作局副局长,兼任中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大尼罗国际作业公司(苏丹)总裁,参加了中石油在苏丹和非洲项目的规划实施。1997年12月任中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2001年8月进入中石油集团总部任总经理助理,是当时主掌中石油海外业务的集团副总经理吴耀文的得力干将,两年后(2003年)升任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

2008年5月,周吉平被聘任为中石油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2011年11月4日,在中石油集团党组在北京召开的扩大会议上,上中组部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石油集团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中石油集团设立董事会,并将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时任中石油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蒋洁敏任董事长、党组书记,周吉平任总经理。

2013上3月蒋洁敏升任国资委主任之后,周吉平升任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并兼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2013年7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职务由汪东进接替。

中石油董事长的继任者为中海油总公司董事长王宜林。今年9月将满59岁的王宜林扎根中石油多年,在2011年4月接替傅成玉成为中海油总公司董事长之前,就已担任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一职长达七年之久。王此前曾担任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克拉玛依市市委书记。

王宜林于1982年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从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院的基层技术员干起,经历了19年的时间,坐到了新疆油田一把手的位置。曾历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市)副局长兼勘探总地质师、党委副书记(1996年),中石油股份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1999年)。2001年6月开始,王宜林身兼数个要职于一身,同时担任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市)党委书记兼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随后,王宜林于2003年7月被提拔到集团总部任职,任中石油集团总经理助理,五个月后迅速被提拔为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到2004年之前还兼有在新疆的职务。2011年4月,王宜林调任中海油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杨华曾日日关注尼克森股票

王宜林调任中石油集团董事长之后,中海油集团总经理杨华接任中海油董事长一职。

1961年5月出生的杨华比王宜林小了将近五岁,但和王宜林为同级校友。杨华在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采油专业后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一干就是 11年,历任研究项目课题组长、研究专案经理、油藏工程室主任和油田开发部经理等职务。

1992年,中海油第二任总经理钟一鸣提出将发展海外作为五大战略方向之一, 1993年2月,中海油成立海外发展部,对数十个海外油气项目开展评价与分析,杨华被抽调到海外发展部担任副总地质师,后以海外发展部为班底建成了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代表中海油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其在中国境外实施项目投资、资产收购、兼并和转让等业务,杨华出任该公司总经理。

在中海油第四任总经理卫留成在1999年开始推动中海油赴海外上市进程之后,杨华协助主持了中海油于2001年在纽约和香港的上市工作,亦是上市前私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从战略投资者私募了4.6亿美元。在2001-2003年到2004年间,杨华还参与完成了一系列的并购交易。也就是在这一段经历当中,杨华开始积累财务管理经验。杨华还在2004年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

身兼中海油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国际公司总裁的杨华,在2004年12月被公司委任为中海油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

随后杨华在中海油一路升迁。2009年3月被委任为中海油有限公司总裁;2006年11月开始担任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助理;2010年4月,任中海油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2010年9月,任中海油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副董事长。2011年8月,杨华被任命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

杨华是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主持者,这是中国石油公司至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从发出要约到交割经历了七个月的时间。该收购于2013年2月完成,交易总对价约151亿美元,并维持尼克森现有43亿美元债务。中海油每股27.5美元的报价比宣布收购要约时尼克森于2012年7月20日的收盘价溢价61%。

2005年中海油曾发起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收购,最终因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提价、美国国会反对和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反弹而未果。此后,尼克森成为了中海油下一个关注的海外标的。

据新华社报道,杨华表示“早在2005年中海油就开始将尼克森作为主要战略收购对象长期跟踪”。《中国日报》的报道则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华每天早上打开电脑,首先要做的事便是关注在多伦多和纽约两地上市的尼克森的股票,以寻找合适的时机。”

(简历省略了,查原文。)


《财新周刊》 2015年第18期 出版日期 2015年05月11日
三桶油换将悬念
混改会否继续推进?下一步是分拆还是合并?民企能不能参与油气投资?

英文报道:New Faces, New Reforms for Big Oil in China
财新记者 黄凯茜 制图|齐林



5月4日这一天,中组部副部长王京清有点忙。他在北京东北二环路走了一圈,先后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栋大厦内宣布了新董事长的任命:王宜林、王玉普和杨华分别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的董事长。63岁的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和64岁的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到龄退休,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一把手”,就此完成新老更替。

几乎同时宣布的央企人事变动,还有一汽出身的吉林省委副书记竺延风接任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紧接着,5月7日,一汽集团再召开大会,宣布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徐平接手徐建一落马后留下的空缺,调任一汽集团董事长。在此前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51岁的公司总经理官庆被任命为董事长。

但是,市场最关心的还是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人事变动。这一系列人事调整,影响的不仅是当事人及相关公司,还有市场各方对于中国能源产业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判断——沙盘必须重新推演。

一位正在为央企做内部重组及改革方案的中介机构人士,获悉此番“三桶油”人事变动后的第一反应是:各种方案恐怕又得从头来过了。

“新人会有新想法。很多正在进行中的重组项目和改革事宜,都要经过新领导班子的重新审阅和评估,项目进度势必会放慢或者调整。原定的时间表没有意义了。”他说。

特别是石油行业,在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向来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中石油有“共和国长子”之称,如今正站在反腐与改革的立交桥上,同时还要面对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和全球经济低迷的艰难时局。

从短期到长期,“三桶油”的新掌门要面对的挑战有三:

一、反腐高压。从2013年8月中石油原副总经理王永春落马开始的石油行业反腐已持续两年多,至今仍在蔓延;伴随着中石化集团总经理王天普2015年4月27日被调查,可能新一轮反腐浪潮又将到来。在反腐高压下正常工作,这不仅是今年“央企反腐年”要面对的局面,还很可能是央企“一把手”未来要习惯的“新常态”。

二、油气改革。财新记者从多个可靠渠道获悉,按照深改小组的安排,今年必须形成石油和天然气改革的整体方案,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的委托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研究室等智库机构已分头研究,形成了对整体改革方案的初步设想。这些设想即将在相关部门上会讨论,并尽快形成方案上报国务院和深改小组。近日业内关于油气体制改革的讨论已经迅速升温。

从形成改革方案到实施改革,将是“三桶油”的新掌门在任期内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无论最终的改革方案如何,在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上,如何削减10倍于国际石油公司的人员,将是垄断油企要破解的最大难题。

三、业绩重压。从2014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三大油企的业绩已开始加速下滑。“海水退潮,才知道谁在裸泳。”随着油价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以及反腐进一步深入,近年来油企在海外大规模投资收购的成败与深浅将会揭开盖子。多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石油央企账面上的海外资产有可能大幅缩水。

好日子过去了,紧日子来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被业内人士普遍视为改革的最好时机。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看来,这一轮石油行业改革之所以出现推动的契机,首先是国际能源格局和国内形势都有了新的变化,企业也面临成本上升、收益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改革诉求前所未有的强烈。

http://img.caixin.com/2015-05-07/1431064110149734.jpg
三桶油

在此之前,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经酝酿并启动一系列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题的开放和重组。特别是中石化,在董事长傅成玉的推动下,完成了引资千亿元的销售公司重组,并实现了油服公司的分拆上市,裁员和减薪也都在推进之中。与此同时,引入互联网公司以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的一系列探索拉开序幕。中石油的油服公司重组亦在酝酿之中,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和踊跃参与。

换人打破了原有的节奏。实际上,投资者在换人之前已进入了观望,一家关注国企改革的咨询机构人士称,从他了解的情况看,“混改似乎已经停滞”。现在,市场的疑问更多了:“混改”还会继续推进吗?未来的方向是分拆重组还是油企合并抱团取暖?对于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油气体制改革带来的机会是参与三大油企的内部重组,还是在油气行业上中下游全面放开后获得独立参与竞争的资格?身处反腐第一战线的央企“一把手”们,是否会争当中央深改小组组长习近平所称的“改革促进派”?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与正在酝酿的油气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息息相关。接近改革方案制定的多位消息人士证实,目前这两个方案的出台进程都在加速,石油和天然气体制改革的方案已经在多家智库机构形成雏形并提交主管部门,而国企改革的整体方案也有望在五六月间出台。

换人之后,改革是停是走,两三个月之内将见分晓。

反腐高压下的“一把手”们

中国上一次三大石油公司董事长同时调整是在2011年。当年4月,在中石化原董事长苏树林调任福建之后不久,时任中海油党组书记和董事长的傅成玉被调至中石化,担任集团党组书记和董事长。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王宜林则改任中海油总公司党组书记和董事长。

四年之后的这次轮换既在情理之中,又来得颇为突然。傅成玉和周吉平分别出生于1951年6月和1952年,按照央企“一把手”63岁退休的惯例,已属超期服役和到龄。2014年8月,已满63岁的傅成玉当时在中石化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28.SH/00386.HK,下称中国石化)年中业绩会上曾表示,中央已决定在其达到退休年龄后再留任一段时间,“但具体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

傅成玉、周吉平将同时退休的说法,此前已在业内流传,而中石化集团总经理王天普于4月23日突然落马,一度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傅成玉继续留任的可能将会加大。但组织部门最终选择了按惯例行事。

据财新记者多方了解,主管部门分别在4月29日和4月30日与周吉平和傅成玉谈话,三天的“五一”假期刚结束,中组部即宣布两人退休的决定。

有接近中石化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就在中组部找傅成玉谈话的前两天,傅成玉还主持了关于业务板块重组相关的工作会议,并部署了近一段时间的工作。

在一位石油行业资深人士看来,此时到站退休,对于傅成玉有壮志未酬的遗憾,对周吉平则或许是一种解脱。

今年被称为“国企反腐年”,巡视组在对包括“三桶油”在内的多家央企的巡视过程中,已有包括中石化集团原总经理王天普和中石油集团原总经理廖永远在内的多名央企高管被调查或遭受处分。中石油更是反腐重灾区,从2013年8月末四名高层落马至今,已有八位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高管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带走调查。因落马高管太多,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状况都受到影响。

在这种反腐高压下当“一把手”,心理压力非同一般。财新记者从多个消息源获知,2014年周吉平多次提交辞职报告。

周吉平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物探专业,是中石油进军海外业务的实际操盘手之一。早在1991年中石油派出100多人赴海外培养时,周吉平就是骨干之一。随后周吉平在中石油集团负责海外项目的子公司一路升迁,2008年5月成为中石油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601857.SH/00857.HK/NY:PTR,下称中国石油)副董事长、总裁,2011年成为集团总经理,2013年3月原董事长蒋洁敏升任国资委主任之后,周吉平升任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在最近的两年间,周吉平亦在重压之下启动了中石油的几项改革,其一是宣布将在上游勘探领域试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资;其二是继续推进石油天然气管网的重组和引资;其三是酝酿油服公司重组分拆。

不过,中石化的声势更为浩大。有接近中石油改革小组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目前改革的总体方案仍在征求意见当中,主要围绕管理体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依法合规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近两年,中石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引资、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油田上推进,油田服务板块的重组也在酝酿,但整体进展没有中石化迅速。

傅成玉在中石化任期的尾声,颇为高调地做了两件事:一是中石化销售公司的重组,即拿出30%的销售公司股权引入外部投资者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尝试,最终引资千亿元;二是涪陵焦石坝页岩气“大会战”取得阶段性成绩,率先进入页岩气商业化生产。

与周吉平一样,傅成玉也是从国际业务起步,被普遍认为是一位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改革魄力的国企经理人。

自从1982年加入中海油以来,傅成玉先后在中海油总公司与阿莫科、雪佛龙、德士古、菲利普斯、壳牌和阿吉普等外国大石油公司的合资项目中任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之后在中海油一路被擢升,2000年12月成为上市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0883.HK/NY:CEO,下称中国海洋石油)总裁,并从2003年10月开始担任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兼中国海洋石油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2005年,在傅成玉主导下,中海油曾以150亿美元向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发出收购要约,虽然收购未能完成,但中国公司就此在国际石油市场崭露头角。

2011年4月,傅成玉从位于北京朝阳门西北角的中海油办公室,搬到马路东边的中石化大楼后,就开始对这家超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造。他提出市场化运营、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一体化管理、集团化管控、规范化治理等“六大战略”,在操作层面主推专业化发展——对集团存续资产和业务以及上市公司的资产按业务板块进行专业化重组,推进内部市场化运营。

2012年至2014年间,傅成玉在中石化相继主导了数个专业化子公司重组的事宜,包括炼油销售公司和长城润滑油销售公司的重组、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销售公司、管道储运公司等。他曾向财新记者表示,在中石化集团之下进行重组甚至上市的公司,可能达到十家以上。在一系列改革和重组后,中石化集团的人员从106万人减少到92万人。

多位业内人士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认为,傅成玉仅用八个月时间就完成中石化销售公司的重组和引资,堪称实干;任内所推进的专业化重组及裁员等,亦符合未来油气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中石化销售公司原本计划三年内上市,在傅成玉退休之后,中石化集团未来的改革将如何推进,中石化销售公司是否还将继续混改试验并推进上市,成了市场最大的疑问。

一位接近中石化的消息人士指出,傅成玉对于专业化重组极有热情。中石化销售公司重组之所以迅速,一方面得益于傅成玉从中海油到中石化对专业化重组一以贯之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因为该重组项目是“钦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其实践亦超过后来国资委推出的国企改革试点边界。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傅成玉的重组思路恰好借中央精神推进。这也被销售公司的投资者之一、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评价为“顺势而为”。

继任者王宜林和王玉普,与傅成玉和周吉平二人气质有别。今年58岁的王玉普是大庆出来的石油干部,1982年从大庆石油学院矿机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大庆油田任职,从技术员一直做到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2003年接替苏树林担任大庆油田董事长、总经理。

2009年到2010年间短暂担任黑龙江省副省长后,王玉普于2010年7月升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及书记处第一书记。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上,王玉普当选中央委员,.2013年3月,王玉普转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直至今年5月重回石油一线,坐在了高光聚焦的中石化“一把手”的交椅上。

与他同龄、同姓的王宜林则为新疆油田出身的中石油“老人”,在2011年4月接替傅成玉成为中海油总公司董事长之前,就已担任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一职长达七年多。

王宜林1982年自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大学毕业,他从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院的基层技术员干起,经历了19年的时间,坐到了新疆油田“一把手”的位置。2003年7月,他升任中石油集团总经理助理,当年底再升任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同时继续兼任新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和王宜林是同级校友但比王宜林小了将近五岁的杨华,在业内广受称道,被认为是既懂业务和管理、又具国际视野的国企经理人。杨华在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工作了11年。1993年2月,中海油成立海外发展部,对数十个海外油气项目开展评价与分析,杨华被抽调到海外发展部担任副总地质师。后中海油以此为班底,成立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代表中海油全面负责其在中国境外实施项目的投资、资产收购、兼并和转让等业务,杨华就任该公司总经理。

中海油第四任总经理卫留成1999年开始推动中海油海外上市,杨华协助主持了中海油于2001年在纽约和香港的上市工作,亦是上市前私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从战略投资者私募了4.6亿美元。2001年-2003年间,杨华还参与完成了一系列的并购交易。杨华还在2004年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并升任中国海洋石油首席财务官。

随后,杨华在中海油内一路升迁。从中国海洋石油总裁到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副董事长,直至2011年8月被任命为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

作为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主持者——这是中国石油公司至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交易总对价约151亿美元。新华社和《中国日报》曾报道,杨华当时日日跟踪尼克森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早上打开电脑,首先要做的事便是关注在多伦多和纽约两地上市的尼克森的股票,以寻找合适的时机”。

今年以来,中石化和中海油也已有多名集团副总以上的高管落马,反腐的压力已从中石油渐次传导到中石化和中海油。前述石油业内资深人士认为,不同经历可能会带来具体做法和方式的差异,但无论背景如何,三位继任者都面临相似的艰巨挑战:不仅要承受反腐重压,还要在低油价和经济发展放缓的长期预期下承担拯救业绩的重担。对他们而言,改革既是考验,也是机会。

郭焦锋对此轮由最高层推动的中国油气领域改革表示乐观。在他看来,国际油价处于相对低位,给包括中国石油公司在内的全球石油行业形成了新的考验;另外,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推动形成了消费中心东移、生产中心西移,加之全球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都是很大的挑战。在国内外新的形势下,石油公司的理念也发生了转变。在压力中寻求改革,才能解决现在面临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人员压力较大的问题,企业也有了更迫切的改革诉求,希望从内部改变管理的方法和制度、组织模式、商业模式,争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http://img.caixin.com/2015-05-07/1431065359159830.jpg
贪官录

开始勒紧腰带

从今年一季度开始,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每一个员工都切实感受到了“紧日子”的来临,两家公司开始全员降薪及提高业绩考核要求。

以中石化为例,从3月开始实施的工资考核方案中称,集团公司利润达到年度目标时间进度时,领导人员月预支奖100%发放,未达到年度目标时间进度时,领导人员月预支奖按50%发放;部门整体若未达到目标,月预支奖减发,在盈利时减15%-30%,亏损时再减。工资方面,盈利部门的员工若完成年度分解利润目标,年度工资额增加2%,未达到目标则不变;亏损部门达到和未达到利润目标的,年度工资总额将分别降低1%和3%。据财新记者了解,因经营形势不佳,大多数业务部门都难以完成分月的利润指标,过去两个月里,工资条缩水已成事实。

据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中石油、中石化两家股份公司2014年的净利润分别出现17%、29%的大幅下滑,今年一季度的开局更为惨淡:两家净利润下跌均超过80%。中海油稍好,2014年的收入开始下滑,降3.9%,2015年一季度的收入大幅下滑40%。

基于国际石油供需层面的分析普遍认为,低油价的局面将长期持续,这也意味着三大油企未来将面临更困难的局面。

目前的“三桶油”格局,是中国石油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和重组中形成的。经过上一轮改革,石油行业完成了政企分开,并在下游部分引入了竞争,同时通过将三大油公司的优质资产上市,完成了基本的股份制和公司化改造。一位曾参与上轮重组的投行人士曾表示,上市最大的变化就是让原来只关心生产了多少桶油的石油企业,也开始有了收入和利润的概念。

但“三桶油”在随后几年迅速固化了其寡头垄断的地位,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政策壁垒在上中下游形成了对既有资源的绝对控制,不仅“三大油”之间竞争有限,民营资本和外资均难以进入。“三桶油”则在海内外迅速扩张,成为正在崛起的国家石油公司中的一支力量。特别是2008年之后,“三大油”在海外收购金额屡创新高,成为世界大买家。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收入总额均超过了BP和壳牌,在世界500强中名列前茅。

大并不意味着强。在新一轮的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中,多位参与者都提及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提升国有石油公司的效率,并培育中国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国际石油公司。如果仔细对比中国油企与壳牌等老牌跨国公司的经营数据,就会发现从企业竞争力角度来看,双方差距仍然很明显。

艾克森美孚和壳牌在2014年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币分别是25608亿元和26178亿元,虽然在低油价环境下同样蒙受了利润大幅下滑的压力,但艾克森美孚在2014年赚了2021.74亿元,这差不多是中石油上市公司的2倍,中石化上市公司的4倍多,中海油上市公司的3倍多。壳牌的净利润比中石油略少,但是中石化的2倍。BP则因至今仍未脱离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阴影,其收入利润波动巨大,对标价值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与上述跨国油企不同的是,中国三家国有石油公司均以优质资产上市,如果以集团公司的财务数据类比,差距会更大。如果再计算人均的劳动生产率,数字就更难看了。上述三家跨国公司的员工总人数都不超过10万人,近五年来基本保持在这样的人员规模。

反观中石油和中石化,上市公司员工分别都有数十万人,集团公司员工则达到百万左右的规模。中石化近年通过重组,集团存续企业人数有所减少,从106万人减到了92万人;中石油上市前原本进行了一轮减员增效的改革,买断了一部分员工的工龄,结果又因社会稳定因素陆续回流,且不断膨胀,在2010年员工数已经达到167万人,近年还有增加。中海油是目前惟一可与跨国油企对比的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目前大约有10万人。

此外,衡量投资回报水平的重要指标——资本回报率水平,“三大油”近年来处于逐年下降趋势。以中石化上市公司为例,资本回报率近五年每年都在下降,从2010年的13%下降到2014的6%,净资产收益率也从2010年的17.1%降到2014年的7.1%。

更有甚者,财新记者从接近三大油企的业内人士处获悉,由于油价骤降及收购时对未来估计过于乐观出价太高,三大油企近年来在海外并购的资产估值都出现了大幅度缩水。有业内人士预计,“三桶油”中,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海外资产可能减值一半以上。

而这些海外并购,很大部分没有计入三大石油上市公司的报表,或者资产虽在里面,目前也未做减值准备。壳牌在2014年就做了大约几十亿美元的资产重估,导致净利润锐减。可以想见,一旦这部分包袱显现,三大油企的业绩压力有多大。

业内观察家认为,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日渐扩大的人员包袱,显示了这些企业近年来安享垄断,并没有在管理上进行足够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面对严冬,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已开始勒紧腰带。从上市公司年报看,中石油2014年资本开支下滑了7.2%,2015年计划继续缩减10%,每年缩减规模超过200亿元;中石化2014年资本开支下滑了8.4%,2015年计划继续缩减12%,每年缩减规模约为150亿元;以上游业务为主的中海油,在今年油价的严峻形势下,也罕见地缩减了2015年的资本开支计划,比2014年下降近三成。

一个刚刚形成的油气行业整体改革设想

高度垄断形成的“玻璃门”效应,不仅阻挡了外来资本的进入,也使得三大油企因为缺少压力,竞争力提高有限,近年来的规模扩张更是埋下了腐败和坏账的种子。

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改革的一个大背景。2014年6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又进一步提出了“抓紧制定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今年2月初举行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要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

从目前来看,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改革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中央层面出台行业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二是企业层面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拟定自家的改革方案。

据财新记者了解,从2014年底开始,国家有关部委已陆续委托国研中心和国务院研究室等智库机构研究方案框架,并组建了课题小组,针对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到2030年的石油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战略进行研究,梳理改革方向和路径,现已形成基本设想。

从财新记者从多位参与课题研究的业内人士处了解的内容看,新一轮油气总体改革的研究涉及石油天然气上中下游各领域的市场准入和价格放开,包括拆除各种隐性的政策准入壁垒和管制壁垒,允许各种不同性质的资本和企业进入,同时伴随以主要油企在不同领域里的分拆和重组,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等改革,以为在整个能源行业充分引入竞争创造条件。

参与课题研究的郭焦锋表示,从这段时间的研究看,在上游勘探开发方面,首先要改革的是当前的油气区块登记制度,以及建立勘探资料共享机制,以将石油天然气勘探市场能向多元投资主体开放。

矿业权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据郭焦锋介绍,“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勘探登记管理条例和开采管理条例,勘探开发常规石油天然气的企业要有国务院批准的文件,其对企业的注册资本、专业人员配备等资质有要求,但总体规定很粗,也不完善,导致实际上具有探矿权和采矿权资质的企业只有四家,即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油田。”

完成登记的企业若能获得油气发现,就有优先获得采矿权的资格。由此,中国目前400多万平方公里有探矿权的区块基本就掌握在上述四家公司手中。这其中只有大约二十分之一的区块已有企业进行了开采,还有大量的区块虚置。正在研究方案的课题组认为,未来上游改革的一个路径就是要向其他资本释放这些区块的探矿权。这需要建立探矿权的退出机制和交易市场。比如对于在约定时间内勘探投入不足的探矿权面积,国土部有权收回,重新挂牌向全社会的企业和投资主体进行招标,同时建立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交易市场,允许在不同企业主体之间转让。“但是要设定条件,不能刚拿了一个区块,没有投入就转手。必须规定有多少投入,获得怎样的发现、交出怎样的地质资料,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允许探矿权在二级市场进行转让。”郭焦锋表示。

与放开上游勘探开发投资相配套的一项关键措施,还包括对几家石油公司的油田服务板块剥离重组,以减少油田服务公司和关联公司生产板块的关联交易,建立一个竞争性的油田服务市场。郭焦锋表示,“原来油田服务队伍都在‘三桶油’手里,外来资本即使想进入,也很难找到专业队伍和力量来做。剥离出来之后,上游勘探开发板块才能有多元的竞争基础,为资本进入提供可能。”

在课题组看来,傅成玉所推进的专业化重组符合这一改革的大方向。现在,中石化的油田工程和服务板块已经完成重组并借壳仪征化纤上市。重组是把分散在中石化集团下属八家油田企业的石油工程业务、资产及人员剥离出来,并整合了中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工程管理部、国际石油工程公司等公司和研究机构。

接近中石油的业内人士透露,中石油也正在考虑参照中石化的模式,重组油服工程、油建和设备板块。中石油集团2008年在廖永远的主导下,实施了石油工程服务的专业化重组,将各油田的存续资产进行整合,组建长城、渤海、川庆、西部、大庆等五大钻探公司。但多位行业内和中石油内部人士对此次重组持负面评价。“廖永远一个人拍板就重组了。五大钻探公司在国内油田和海外项目上存在无序的内部竞争。很多下岗后回流的员工,都收归到五大钻探公司里,所以人员规模大、效率不高。”一位中石油集团人士指出。

廖永远于2013年升任中石油集团总经理,但于今年3月间落马被查。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石油现阶段还很难推动改革,一方面是新董事长上任后还需要一段调整期,并等待整体部署;另一方面船大难掉头,加之现在油价下行,全行业不景气,也并非剥离重组的好时机,中石油自己在上游勘探开发的投资也已缩减,“去年的工作量都没完成”。此外,人员包袱是最大的问题,中石油五大钻探公司有22万人的队伍,加上油建和装备板块大概40万人。

上游的配套改革还包括财税政策如资源税改革。资源税现在归省政府所有,而油气勘探开发是在县级以下的地方,权益和义务不匹配。资源税上收到省政府后,没有给县级以下政府足够的转移支付,导致一些县级以下政府和居民对勘探开发企业意见很大。在郭焦锋看来,“资源税应该下放到资源所在地征收,让当地得到开采资源的好处,才有动力和积极性去负责。”

中游的石油天然气管网和基础设施则被研究人员认为属于自然垄断性质,很难打破,未来是要以独立和开放为原则加强和完善政府监管。

中游的现状是,从原油成品油管道、油库、码头,天然气管道、储气库、LNG接收站都主要掌握在三家石油公司手里。“中游要解决的是如何做好服务的问题。现在的管网,运输和销售捆绑在一起。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将销售和运输彻底分离,独立后的管网只能搞运输,不能做销售。分离之后,管网公司除了给自己的母公司提供服务,也要将管网开放,给其他竞争者也提供服务,比如建立第三方无歧视准入以及互联互通的规则。此外,管网需要监管部门在对建设投资、运营成本合理测算及规定合理收益水平的基础上确定收费价格。”郭焦锋称,中游还要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容量市场和容量交易的平台,所有基础设施的容量要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公示和结算,这样管网就可以实现只做输送、存储和加工的服务,不涉及上游的关联交易和销售业务。

综合各国经验,管网独立有三种模式,一是财务独立,即管网还是原来的公司控股,但财务分开,账目能够监管和查验;二是法律独立,即管网剥离出来成为独立运作的法人公司,关联交易要被严格监管;第三种是彻底的产权独立,即将“三桶油”的管网和基础设施卖给第三方或管道与母公司剥离成为公立平台,石油公司不得控股。课题组认为,现阶段比较现实的是先做法律独立。

中石油规划总院的一位专家告诉财新记者,目前中石油的油气销售收入和管输费用已在财务和结算上实现分开,只是在业务上管输和销售还属于同一个板块。他也认为短期内产权独立基本没有可能,因为专业性的要求,建设和运营必须由石油公司主导。另有接近中石油的人士透露,中石油此前已在计划将管道板块整体剥离重组。

中石油在前几年已尝试在管网上引入社保、保险公司等外来资本,不过近来引资进程趋缓,主要原因就是投资者对于改革之后管网的收益率产生疑虑,希望等整体改革框架确定后再做决定。郭焦锋认为,未来针对管网需要建立一整套有关成本、折旧、费用、投资、价格和收益率的监管框架,现在管道基本是按照12%的收益率。

“这个规定太粗,也有部门认为这个收益率太高,曾有段时间想调到8%。”他说,“未来需要有一整套公开透明的完整方案来规定,以便投资者有稳定预期。”

下游最重要的是放开原油进口权和推进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这需要建立原油天然气的现货市场和国际性的期货市场。目前原油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轨,但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仍由国家制定指导价。据悉,上海正在筹备建立原油和天然气的期货交易所。另外,相关研究人员建议在全国形成10个左右的区域性现货市场,第一步是在资源来源比较多元化、消费发达的地方建立,比如上海、广东和油气管网发达自成体系的川渝地区;第二步是在一些油气管网枢纽地区,如宁夏中卫(西气东输的枢纽)建立;第三步是在消费集中的地方比如武汉建立中南地区的现货市场。

据财新记者了解,本轮油气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形成一个贯穿上中下游的总体改革方案。有业内人士还认为,“改革要到位,需要将各方面措施作为一个整体同步实施,各相关部门也要同时推进。”另有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表示在改革的讨论中感受到了来自企业的改革意愿。“我们在方案的研究过程中和各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感到行业对改革方向有基本共识,企业也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过去一说天然气价改,企业就说成本高,要涨价,但是最近有的企业开始预测未来供大于求,考虑怎么降价来刺激消费了。这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除国研中心外,也有其他智库机构接受了发改委等部门的委托对油气改革的整体方案进行研究。据有关人士介绍,大致的改革方向和理念相同,先后顺序和具体做法上则有分歧。

合并还是专业化重组?

从财新记者对相关机构和参与油气改革方案讨论的专家学者的采访来看,现阶段一个主要的争议是:三大油企应该拆还是合?

在关于油气改革整体方案的设想中,除了提高效率改善服务,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石油企业也是改革的目标之一。

一种观点认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有必要对主要的国有石油企业进行新一轮重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今年年初所做的一项研究认为,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以及应对国际石油行业所处的寡头竞争新格局,国内构建2-3家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国际石油公司,是中国石油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客观需要。中石油和中石化也要从国家石油公司转变为国际石油公司,从而在国际上有竞争力。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的角度出发,应当将三大油企继续拆分,一直拆到足够小,能使市场形成充分有效的竞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可能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中国石油企业。

两种观点的出发点不同,实际上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在新一轮油气体制改革中统一协调和布局。

在郭焦锋看来,专业化重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拆,分拆有利于竞争。三大石油公司当中,最早开始进行专业化重组的就是中海油。卫留成担任董事长时,在2001年推动中国海洋石油股份制重组上市不久,时任董事长卫留成又从集团存续资产当中重组并分拆出中海油服(601808.SH/02883.HK)和海油工程(600583.SH)两家专业化公司。傅成玉2003年接任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之后,2004年完成了中海化学(03983.HK)上市。他到中石化后,延续了专业化重组改革的思路。

一位市场人士则评价称,油企的专业化重组是一种既政治正确也符合市场化方向的现实选择。一位观察国企改革多年的资深人士认为,在这一轮国企改革中,走分拆上市、专业化重组的路径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公司董事会讨论决策的时候,主营业务会被更多地顾及、优先发展,有的非主营业务板块的投资或者运营相对弱一些,这些板块分出来,可以跟市场直接挂钩,对效率也是一种激励,这对资本市场也很有吸引力。‘大企业病’可以得到缓解。”

他认为,之所以这轮国企改革当中出现了整合的声音,是在经济环境不好时“抱团取暖”,同时希望减少不同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无序竞争。“这时候就要看哪类企业要分,哪类企业可以合并。比如南北车的合并,可以减少海外市场的混乱竞争,可能是有必要的。反观几大石油公司的合并则不太现实。三大石油公司虽然上市了,但是各家资产规模非常庞大,内部状况已经非常复杂,把各家问题都合并在一起会更麻烦。进行分拆和专业化重组更有利于提高效率。”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彤,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中国没有必要组建统一的国家石油公司。他指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经验表明,降低石油进口安全担忧的最好方式,是通过竞争提高石油勘探、生产、销售、消费和进口各个环节的效率,激励创新,从而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而不是加强控制。因此,新一轮的油气体制改革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应从中国是世界石油天然气进口大国这一基点出发,一方面让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使政府在能源安全等事务上更好发挥作用,实现能源效率目标与能源安全目标各得其所。

瑞信证券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则认为,中石化的销售公司重组引资,和Pre-IPO(上市前私募)没有区别,“从这个角度上看,混合所有制也没有看到新的东西。而在股权激励、管理层激励机制上也没有相应的方案。回过头去看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其实没有太多关于收购合并、把国企做得更大的概念。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很难说改革是往前走的。”

“最终还是人的问题”

在上述研究机构形成的改革思路当中,尽管已在业内有相当大程度的共识,并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自洽的逻辑,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最终被采纳或落实多少仍不容乐观,其整体推进受制于国企改革的进程。

“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已经没有容易的改革了。行业改革要往前走,必须和国企改革同步进行。所有的行业改革最终都会涉及到企业的改革,需要明确对国有资产如何处置,建立领导干部和员工市场化选聘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改制企业分流人员安置问题等。在国企改革整体方案还未出台的情况下,单独推进油气改革不现实。”前述长期观察石油企业改革的资本市场人士直言,“国家给了一个任务,但这个任务到处都走不通。走不通的那些点,需要配套改革来解决。”

比如说,一旦上游开放之后,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在上游的现有资产和人员势必要面临重组,甚至有很多将被淘汰。“谁来承担裁员或重组的成本?是否会带来社会稳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配套改革来妥善解决,会直接影响油气改革的继续推进。”前述参与和观察国企改革多年的相关人士坦言,“最后你会发现,所有改革都是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对石油行业尤其严重。由于要不断地上产量规模、承担企业办社会的责任、安排解决子女的就业等,中国的石油公司在许多岗位上留下了远超过工作量本身的劳动力,其三产部门就吸纳了大量的就业需求。人员问题是中石油和中石化最核心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最大的挑战。

在上一轮石油企业改革中,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在上市重组过程中,装进上市公司的基本上是优质资产,而大部分的低效资产和人员包袱被留在了集团公司。但同时仍然裁减了大批冗员。据参与者介绍,当年中石化裁掉了近30万人。

“我们和上一轮改革不一样,要盘活存量资产,就是要卸掉包袱,最大的包袱就是人员,别人一个人干我们十个人干,人多效率还低。但是不能简单地像上一轮那样减员增效,简单推向社会,需要为他们找到出路。”傅成玉曾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他关于改革过程中人员安置问题的理念和做法,即“关掉亏损企业,养人不养企业”。

他认为,高耗能高污染、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要关停,不能继续扩大规模,这部分人员要转岗。“养一个企业,少的一年亏一两亿元,多的亏30亿元,是个无底洞。”与其让企业继续开工亏损,还不如关停,省下来的钱用来给员工进行培训转岗、用做退休员工的补贴等,让“富余人员显性化”。今年农历春节后,中石化内部下发了《关于离岗人员分流安置工作的指导意见》(85号文件),一度在网络上引起热烈关注。

在傅成玉看来,解决人员安置问题有五种途径:一是分流,通过转岗培训往新发展、增长迅速的业务分流;二是离岗在厂培训,让人员在岗位上轮流竞争;三是自然减员,离退休但不增加人;四是提前退休,企业给补贴;五是停岗留薪,保留人事关系和退休后的社保,鼓励员工创业。

相对中石化而言,中石油内部的重组更为艰难,一方面是人员规模比中石化多一倍以上,光是集团存续的油服板块就有27万人,加上油建、装备两个板块就有将近40万人。在五大钻探集团之后,中石油还曾推动过重组,但未有进展。

朱彤认为,在现行行政垄断未能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推动石油天然气的行业改革存在很大的困难,很难突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无论从企业治理层面还是从分配层面,中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与政府的关系都需要理顺。目前中国的油气体制存在的难点在于,一方面国家法规和政策保护国家石油公司在油气领域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国家石油公司又作为‘市场主体’在国内市场活动。‘市场决定’油气资源配置的体制或许更符合中国实际。”

在前述国企改革观察人士看来,新一轮的油气改革需要国企改革配套出台一系列方案。比如,在国资委成立之前的2002年,国务院联合八部委出台的859号文《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就为上一轮国企改革创造了条件。该办法规定盈利情况不好的辅业,可以搞股份制分拆、盘活,给的优惠条件包括资产处置、经济补偿、减免税费、土地使用等,吸引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接盘。其中包括三年免交所得税;改制企业可以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由此造成的账面国有资产减少,按程序报批后可冲减国有资本;净资产各项支付不足的部分,由原主体企业补足,剩余部分可以向改制企业员工和外部投资者出售,也可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留在改制企业。

据财新记者从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处获悉,国企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年底已经成立,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牵头。近期有望出台国企改革的整体方案,“目前各方都在等国务院的混改方案文件下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