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有 “人之患” 。
却不知是何时和怎样染上的?细想一下,很可能是在中文夜校做义工时,不知不觉地得了这种 “职业病” 的。因为当时校方给我其中的一项工作是每周把小学生们的简体字作文转换成繁体字,顺便也要修改他们的字句,使之流畅成文。然后由他们送到这里的《星岛日报》社,在逢星期三出版的《中文园地》栏目内登出。多年以来,校方反应良好,家长也表满意。到我辞工时,校方还再三挽留,只是我女儿已长大,要向大学冲刺,她退学,我才离开的。或因此得 “病” 而不自知。每当我看到那些病句错字时,很自然地就有了要指出和纠正它的冲动。同时也会考量一下作者的身份和背景,越是 “高知” 的身份和重要场合就越觉不可原谅。例如N年前,曾在成都的武侯祠见过的一副对联,是唐诗人杜甫的两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其中的 “烦” 字就明显是错了的,应该是 “繁” ,读过这首诗的人都知道。并且 “烦” 与 “繁” 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用了 “烦” 字,整句的意思就颠倒,贻笑方家了。
另外又说过的电视剧《老酒馆》门前的对联:
满怀生意春风福,
一点诚心秋月明。
上联的 “福” 字就是一大败笔,纯属低级错误,应该用 “暖” 字的。
还有电视剧《茶馆》门前的对联:
金雞未唱水先沸;
旭日東升茶溢香。
下联的 “東” 和 “溢” 都对得不工,词性不对,应该用 “初” 和 “正” ,整副对联就工整醒目了。“升” 是应该用繁体字 “昇” 的。
以上这些事例,势将误导后人。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会有很多的,也许是急就章,没时间推敲;或者是学识不够,水平不足等等。但在下并没有耻笑他人的意思,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作品就无懈可击。只是遵照毛伟人的教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为正确和规范地使用汉字,传承中华文化出一点微力而已。
但也有另类的病句,似是而非,隐藏得较深,不易察觉的 “漏网之鱼” 。例如之前曾指出的:“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海航行明明是要靠船长的,又怎会靠 “舵手” 的呢?再伟大的 “舵手”,在船长面前都是渺小的。所以毛伟人当年就否决了他人给他戴上 “伟大舵手” 的桂冠。
还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纯粹是信口开河,未经大脑的。不管穷富,孩子就是孩子,能 “帮” 家,不添乱就很不错了,还指望他 “当家” ?真是逻辑混乱了。
今天要说的,是隐藏得更深的病句。是不久前才想起的,唐人王之涣留下的名篇《登鹳雀楼》。童年时就被灌输,一直都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其实这首诗,我一直都不觉得它好,每次听到它,读到它,心里都是不以为然的,但又说不出它哪里不好了。只觉得它德不配位,世人给他的评价太高,是名过其实了。据说是王之涣 (传世的诗篇六首) 一生的顶峰之作,写出以后,当地的县太爷马上把女儿嫁给他,真是糊涂透顶了!经过细思,今天我大概能说出这首诗的不好了,充其量也只能拿七十五分:
首句,白日依山尽,日和山都是眼看得到的事实。很精炼,得五分满分。
次句,黄河入海流。这句就失分了。表面上看对偶句很工整,但却经不起推敲,因为在鹳雀楼上看到的黄河是看不到海的,离题万丈。别说这鹳雀楼是在山西内陆,就是在山东,也不是处处能看到海的。纯粹是推想,臆造,就像说 “大米化粪流” 一样,华而不实。况且这黄河是日夜流的,太阳下山不下山,与它无关。于是乎,这句就该改为 “金光随水流” 。金光与白日相关,日出而照,日落而息。既忠于原意,又不失工整。能指出它的弊病,又能改善它,才见得老师的真功夫啊!所以这句只剩一分。
三句,欲穷千里目,很精炼,满分。
末句,更上一层楼。能拿四分,因为 “更” 字不能与 “尽” 字相呼应。如果改用 “最” 字,整首诗就完美了!试读一下:
白日依山尽,
金光随水流。
欲穷千里目,
最上一层楼。
如何?二十个字,有五个要替换的,于是就只有七十五分了。
白日依山尽,日和山都是眼看得到的事实。很精炼,得五分满分。
黄河入海流。 是 意 景。和 上句。
欲穷千里目,很精炼,满分。
更上一层楼。 更 比 最 妙。因为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个人意见而已。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