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日常的日常(七十六)新年忆旧

(2019-01-01 16:55:04) 下一个

早上起来捡了件T恤穿在身上。镜子里一看是张伯伯程阿姨送我的那件。灰白底色上面有金门大桥的图案上头金红两色印着San Francisco 。已记不得那是哪一年的事了。二零零一?他们全家祖孙三代自驾旅游来看我们。当时大家还都是奋斗状态。我困在奶吧刚生了第二个孩子,老公在GE工作。难得有远客到访其间细节记得非常清楚。张伯伯白白胖胖,高声阔语边进门边握着老爸的手“汤大夫,你过年好呀。”万里他乡遇故知,老爸也高兴得连连应着过年好,过年好。赶紧下厨炒菜。半个小时后一大桌的冷盘热炒摆好。一张黑木桌子正好坐了满八个大人两个小孩。我父母,我们两口子,张伯伯程阿姨,张实姐姐夫妻,他们的大儿子康康还有两岁多的小女儿。我家孩子刚出满月躺在摇篮床里。记得我坐在最外面的一角。一听见门铃就往外跑,奶吧生意不好,来了个客人就隆重接待,根本不敢怠慢。相比之下招待张伯伯一家倒未尽心尽力。反正是有老爸招呼,毕竟他们在国内几十年的交情。平时经常往来的,张伯伯每次从美国回天津都给我爸妈带些稀罕的小玩意,我爸则在家给他们听肝听肺的,到了又开处方帮他去医院拿药。文革期间换房落空,我妈妈还在他家住过三个月。我和妹妹有几年春节在张伯伯家过年,由张实姐姐带着楼下放炮。他家条件好出手阔气一买就是几挂鞭,根本不屑像我们似地在楼道里拆了小鞭炮一个一个往下扔。而是在院子挑着竹竿噼里啪啦一通地放,可痛快了。

且说吃过饭程阿姨挨着妈妈在沙发坐下。细细索索地讲长讲短。从她的嘴里我们得知张伯伯他们出国后在旧金山安顿了下来。张伯伯在一家敬老院给人当经理。程阿姨不用做事,在上老年大学。他们生活还过得去。后来女婿,女儿辗转也到了美国,住在同一个洲。他们女婿小平我们原也认得的。小平哥哥曾在墨尔本大学读硕士还是博士的。这次租了个中巴去了大洋路,企鹅岛,金矿等也算是故地重游了。大家都是出国不久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十分新奇,拿美国澳洲风土人情比对国内,兴奋地交流着各种信息。张伯伯是三十年代的老留学生,解放后响应周总理的号召从美国回去的。为国效力的他们经济上得到不少照顾,工资高房子大,但一直没有政治地位,靠边站。张伯伯一直只是天津河北工学院(现在的北洋大学)的一个普通老师。他退休退得早居然连个教授也没评上,更不要说担任过任何职务了。张伯伯的才干只能在九三学会施展。他是天津市九三学会的一个什么官,后来经他介绍我父亲也加入了九三学会。移民美国时张伯伯和程阿姨都已年近七旬,凭着一点点当年留学生的英语楞是扎下根来,并把张实姐姐从新加坡移民过来。不得不说他们还是很有本事的不是。从另一方面看美国确实是个好国家。政治制度,社会福利,文化生活对移民都不错。人只要真心努力就会存活下来,而且会越过越好。张伯伯他们没什么存款,一时买不了房。就住在养老院。工作和住宿一体,省钱啊。看看我们不也是吗?开奶吧同时带孩子解决吃喝也解决了住房。当然这种一举两得的事现在的投资移民是看不起的。中国出来的人都是现金买房,然后女人孩子留下男的再转身回去挣钱。说到这,你也许会说这只是非常少少的一小部分。可就是这一小撮给大家一个普遍印象说中国人都土豪。你,愿不愿意被归类到土豪一层呢?好像不错,有钱好。又好像不愿意,土豪土豪,土字在前,代表没文化,没品位,人达到衣食温饱后就没了下文了。我们闺蜜间“土豪”“土豪”地往往是说某人跳出自己的常规额外挥霍买了什么,拿“土豪”相互戏虐的正是那些读了书的工薪族。我估计连土豪本人都不愿被称为“土豪”,他们说自己是163或者188(移民类别)。

且说张伯伯今年五月去世,享年九十四,高寿。他出身山西大地主,早年留洋。取的程阿姨也是大家闺秀,原籍宁海,富商家庭。她姐仨嫁的都是留过洋的。大姐夫留德,二姐夫留苏,三姐夫张胜霞留美。印象中张伯伯和程阿姨一外向一内敛,一高大一瘦弱,一个爱说笑极具幽默一个细腻总是担心抱怨。当时在国内他们算是有钱人,工资高住房条件好且有保姆服侍。为什么还要出国呢?这个问题只有本人能回答。就和我们自己一样,出国的原因各不相同。这一选择的对错之有自己才能判定。还是那句话,不多想埋头走路便是因为方向正确。

2015年一月我们全家去美国时拜访张实姐姐,张伯伯和程阿姨被接来相聚了两个小时。张伯伯俩一如老年人只是话多行动不便,并未呈更多老态。不想那次竟是最后一面。回顾我所知的他们的一生,不禁感伤又欣慰。时值新年写下本文以怀念张伯伯和程阿姨。也记录当初奶吧奋斗的两年。愿所有的真诚善良和勤劳被生活善待,愿张伯伯程阿姨地下有灵,祝张实姐姐一家幸福如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