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1)
2018 (58)
2019 (53)
2020 (76)
2021 (93)
2022 (84)
2023 (102)
《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是两部旧苏联的老电影,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拍摄的,年代久远,放映时屏幕上有淅淅沥沥下雨似的感觉,还有嗤嗤拉拉的破音。这两部电影应该是我看过遍数最多的外国电影,其中很多遍是读小学和中学时候看的。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美国电影看,能看到的外国电影大多来自欧洲“一盏明灯”阿尔巴尼亚,崔永元念念不忘的《宁死不屈》是其中一部,此外还有《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创伤》《地下游击队》之类的。稍后又有一些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什么的。苏联电影只有列宁那两部。更早些时候据说原本有过不少苏联电影的,比如《伟大的公民》《夏伯阳》等等,但苏联变成“苏修”(苏联修正主义)以后,中国同他们反目,苏联电影就只剩下《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了。
《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是故事片但也有点人物传记的味道。那电影摄制时斯大林已清除掉政治对手托洛斯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人,权力如日中天,所以电影中难免有歪曲篡改历史以迎合斯大林之处,比如把托洛斯基指挥红军打败白军的历史功绩算到斯大林头上,把上述斯大林的政治对手托洛斯基加米涅夫布哈林等人都变成叛徒等等。但尽管有这些明显瑕疵,作为故事片,这两部电影无论情节安排还是人物塑造都非常成功,尤其是列宁形象的塑造,形神兼备,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扮演列宁的是史楚金,那是一个伟大的演员。据说最初是高尔基鼓励他扮演列宁,他觉得诚惶诚恐,但他接受了列宁的角色,全身心投入准备,拍摄《列宁在十月》时,有一场戏是占领冬宫后,列宁在成千上万工人欢呼声中走入会场登台讲演,拍那场戏时“列宁”一出现在众人眼前,人们完全以为是真实列宁再现,群情激动人群踊跃沸腾,结果万千群众演员的那场戏无需导演调度而纯粹成了人们自发的感情流露,效果绝佳。
《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情节紧凑对白精彩,里面有许多情节和对白耐人回味百看不厌。比如《一九一八》里列宁对从农村跑去找他“寻找农民的真理”的富农说的那段话:只要你们(富农)存在一天就必须得给我们粮食,你要不给就强迫你给,你要反抗就消灭你们,这就是我给你的真理,请你记住了。还有列宁遭女刺客刺杀前在工厂里对工人们的大段演讲,其中有这样的话:资产阶级的尸首在我们心里腐烂着,它把毒气传染给我们大家,它在发散着臭气。被人民的意志所判决的叛徒们一定要无情地消灭他们。我们让那些资产阶级们去发疯吧,让那些无价值的灵魂去哭泣吧,工人同志们我们的回答就是这样的。同志们你们必须要记住,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外一条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这些富有激情和个性的话每次听到都感觉荡气回肠痛快淋漓。
电影里还有许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很生动而巧妙地表现出列宁风趣幽默和对同志对儿童充满关爱的性格特征。比如《列宁在十月》里,列宁去瓦西里家看到瓦西里妻子给尚未出生的小孩做的小鞋子,很好奇地拿起来左看右看“妄加评论”,瓦西里妻子问他有没有见过列宁时(他那时的身份是保密的)他的风趣回答,睡在地板上拿书做枕头时翻了翻书说:这书只配拿来垫脚。《列宁在一九一八》里关于什么是好人以及是否有必要严厉镇压反革命与高尔基之间的争论,那句“当两个人在打架,你怎么能分辨哪一拳是必要的哪一拳是不必要的呢”。当听到小女孩娜达莎说她的爸爸妈妈都饿死了,家里没有其他人了时,抱起小女孩凝视良久,然后放下女孩转身去打电话给“契卡”负责人捷尔任斯基说:抓到那些囤积粮食的反革命分子要立刻把他们枪毙掉。另外契卡应该肩负起照顾儿童的责任。瓦西里完成征粮任务去列宁那里汇报工作时谎称吃过饭不久却饿晕后,列宁赶急找来医生及找来医生后的反应等等,这些细节都自然亲切而感人,当初去电影院看这两部电影的观众都是看过许多遍的,电影放映时知道接下来的情节,每当放映到上述情节时影院里总是会响起会意的笑声,有的观众还会在下面喃喃自语同步背诵列宁或其他人物的台词。那情景是看其他电影时所不常见的。
电影里的许多其他角色也生动丰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许多角色的台词广为人知且常常被人模仿。比如瓦西里安慰他因没有粮食吃而犯愁的妻子的台词:“不要难过,不要哭,面包会有的,都会有的,”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姜文拍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马小军大叫一声“瓦西里”从高处跳下的镜头,那也是《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的台词,克林姆林宫卫队长马特维耶夫知悉敌人要刺杀列宁的秘密,挣脱围杀奋不顾身从楼上跳下时大呼“瓦西里”寻求救援时的台词。当初那句“瓦西里”是那样的流行,不分天南地北,中国的小男孩从高处往下跳时几乎都会呼喊“瓦西里”。还有契卡负责人捷尔任斯基诘问杀害马特维耶夫的内奸时的那句:“看着我的眼睛,看着我的眼睛,我叫你看着我的眼睛”都是那个时代的“名言”。
《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都是中文配音的译制片,《一九一八》是由上影厂的演员配音的。列宁由张伐配音,捷尔任斯基由孙道临配音,高尔基和斯大林都由冯喆配音。这几位演员都是中国那一代演员里最优秀的演员,配音效果出神入化完全没有“违和感”。张伐曾在《红日》里扮演解放军军长沈振新,我看《红日》里张伐教训被俘后还嚣张一时的张灵甫义子张小甫时,脑子里会不由自主浮现列宁的形象。冯喆是《南征北战》里的高营长,形象声音辨识度都很高,孙道临则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十月革命距今已经一百年,列宁逝世于1924年,距今也已近百年。中国人里亲眼见过列宁的凤毛菱角屈指可数,蒋介石受孙中山委托去苏联考察时都未见过列宁,早期共产党领袖里见过列宁的也只有张国焘等极少数几个人,然而列宁这个一百年前领导十月革命改变世界历史格局和走向的巨人却好像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所无比熟悉,我们从未见过他,却好象熟悉他的音容笑貌,知道他的喜怒哀乐,为他的风趣幽默所吸引,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我们对他所形成的深刻印象与其说是来自《国家与革命》或宣传机关的刻板宣传,不如说是来自《列年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从这个角度说这两部电影也是极其成功无愧于经典之称呼的。扮演列宁的伟大演员史楚金功不可没。史楚金拍完《一九一八》后不久,因积劳成疾于1939年过世,但他与《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一起成为不朽,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发生的(1914-1918)。
《列宁在十月》中提到了‘布列斯特条约’。。
1)英国和沙俄是联盟,从东西两面看住西欧,是个战略联盟。。
当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立刻面临东西两面受敌的局面。。
2)德国为了要搞垮东线的俄国,大力资助列宁回国闹事,条件是一旦列宁取得政权后对德国应有所回报。。这就是‘布列斯特条约’
3)这个条约规定列宁在取得政权后将把俄国靠近欧洲部分的1/3领土割让给德国。。
俄国这1/3领土内集中了俄国2/3的工业。。
4)但是不料,1918年德国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否则列宁是要兑现这个条约的。。
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因此,看到你文中所述,很有同感!这就是时代的烙印。
列宁下令杀罗曼诺夫--沙皇一家是事实。沙皇也杀了列宁的哥哥。如今,人们只提列宁杀罗曼诺夫,不提列宁哥哥被杀。对列宁的一切污蔑,都是哪个年代曾经有过的。今天又拿出来了。着杀来杀去的,就是阶级斗争。
当初那句“瓦西里”是那样的流行,不分天南地北,中国的小男孩从高处往下跳时几乎都会呼喊“瓦西里”。还有契卡负责人捷尔任斯基诘问杀害马特维耶夫的内奸时的那句:“看着我的眼睛,看着我的眼睛,我叫你看着我的眼睛”都是那个时代的“名言”。
“大家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