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农
雨似乎没有停下的意思,还好市中心沿街路段都有向外伸出的廊棚挡雨,只是在过街穿红绿灯时需急走几歩。 墨尔本大城市的气息越来越浓,即便是寒冷的冬季雨夜,歩行街上行人依然络绎不绝,极具特色的有轨电车时时隆隆地对驰而过。路过街角的酒吧隔窗望去里面站满了聊天喝酒,看电视的人们,今晚一定有澳式橄榄球赛。每个人似乎都有这个时候在城里的理由和娱乐方式,唯有供游人乘坐,观赏城市的马車寂寞地停在街边,平日里跑动起来踏着有节奏响亮蹄声,昂头甩尾的马也失去了往日的潇洒劲,低着头孤寂地站立在雨中。此刻,马夫也许正在洒吧喝上一杯。
匆匆赶到位于斯旺斯顿街和科林斯街转角处的市政厅,门口已是人头攒动,聚集了许多前来观看今晚演出的观众,绝大多数是华裔背景的人,但也有少数西人。自从有了微信这一社交平台以后,凡见面聚会,必有群拍和自拍成了可缺少的大众娱乐群像。
在楼上找了个位置坐下,原以为看演出的人不会太多,但直到开演后陆陆续续又进来了不少的观众,整个楼上楼下大约有六七成的占座率,在墨尔本演出京剧,能有这么多人前来观看,组织这次演出的单位一定是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宣传工作。我想其中一定有不少执赠票的观众,但即便如此,在传统京剧日渐式微的今天,能将观众????引进剧场并在长达二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掌声,叫好声不断且鲜有人提前退场应该是相当令人鼓舞的了。
坐在我们后一排的是一对西人年轻夫妇带着二个七,八岁大的小男孩。从简短交流的几句话中得知女的能说几句中文,但看演出节目单还是需要借助英文版。也许是因为是小男孩们并不十分淸楚今晚要看的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也许他们认为今晚是看功夫猫这类打斗剧,总之显得很兴奋和期待。在看完第二出节目武戏《三岔口》二个中国功夫人在黑暗里手握明晃晃的大刀左砍右剌地搏下一番之后,兴奋劲就再也提不起来,勉强看完花旦,青衣戏《卖水》之后,母亲便带着孩子早早离席退场。如果孩子不闹心话,大人们借肋舞台上英文解说屏幕再加上一点对中国文化戏曲的兴趣,应该是会继续坐着看到演出结束。
坐在我右手座位上的是一位西人老太,从进场在座位上拿起节目单后就一直很认真地在看英文版节目简解,演出中大家鼓掌她也鼓掌,看上去很投入也很享受。当然当有人或因演员坐唱字正腔圆,或因舞姿亮相雅丽而喝彩叫好时,她多少会感到有些一头雾水。
亊后想到她那既投入但又似懂非懂,边看着舞台上方巨大的英文翻译屏幕,同时又眼看耳听演员的表演,唱腔、走台、武打、扮相,尽可能地将两者对照融合在一起神态便想到了自己当年看莎士比亚戏剧的情景,我们又何尝不是借助演员说话时的语气语态、喜乐哀伤的表情、舞台肢体动作、音乐节奏的变化和舞台边的投影字幕飞快串和起来以便最大可能地理解故事情节,并适时地鼓掌喝彩以示对演员精湛表演的认可和赞赏。至于说你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二位戏剧界泰斗级人物是否听说过,或是了解多少似乎并不直接影响到你对某场演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直到今天我仍然不太清楚曹禺写《雷雨》和黃佐临排导《雷雨》是借用了哪一位大师的理论体系和表演理念,但这并不影响这出戏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尤为重要的是深受普罗观众的喜爱。
毫无疑问墨尔本人非常热衷于观看体育赛事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毎逢重大赛亊,如每年的墨尔本赛为马节,澳式橄榄球总决赛日,更是万巷皆空,人们不是去现场观看比赛就是在家看电视外加后院烧烤。这种场景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回到二十多年前中国女排鼎盛时期的比赛。
除了体育赛事,如果你留心的话,报纸和电台上也还有许多舞台剧演出广告,虽然其影响力和号召力远不如流行歌音乐会,但许多音乐舞台剧如,猫、狮子王、妈妈咪呀确是多年久演不衰。
音乐剧《猫》,首度在伦敦公演是1981年,从那时至今的30多年时间里,被翻译成11种不同的语言并在30个国家上演,堪称20世纪音乐剧的典范。它之所以能久演不衰的原因应该其高度综合了取材的故事性,演出的大众性和现场视觉,听觉的娱乐性。人们可以从演出节单中简单地了解剧情概要,但恐怕没有多少人关心音乐剧是用何种手法写成,演唱风格又是属于那种流派,舞台设计,场景布置源自于哪派哪门的理论体系。
自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并逐渐发展,取代昆剧和秦腔过程中形成新的剧种京剧以来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表演大师和他们所创立下的门派,而在这些众多的门派下又繁衍发展出许多支派支流,真可谓是名家辈出,流派分呈。京剧还有昆曲享有中国戏剧殿堂里的最高荣耀,自然有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估量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京剧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一直享有别的戏曲所缺乏或是不具备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它是在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天子脚下的京城,并从一开始便受到当时国家统治者皇帝的喜好,也自然而然地为皇宫贵族,权贵重臣们的青睐和追捧。推及至民间这一特征使京剧被视为正统,官方戏曲的地位,加之其唱腔、念白中大量运用到北京地区语音,即后来逐渐确立为的官方国言,克服了诸如越剧、沪剧和川剧等以地方方言为主的戏曲所存在的语言障碍和生活习俗带来的欣区域限性。
据资料介绍,京剧剧目约有上千个之多,详细资料考证,研究归类自然是由专业工作者来做。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也是因为这次要去观看演出而做了些功课发现,京剧题材几乎都是取自于中国史中的正史传记和野史故事,像是《常嫦奔月 》《》天女散花》等以神话传说 为题材剧目并不多,屈指可数。而名家名段剧目更像是一部中国简史,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二宋、元明清。
仅以这次演出的折子戏节目为例似乎同样印证了京剧剧目力求有史可查,有喜剧成分但决不以低下媚俗迎合观众的特点。《霸王别姬》秦末楚汉相争,楚霸王兵困垓下,虞姬舞剑诀别;《昭君出塞》汉朝王昭君出塞和亲,换得边关60多年无战事;《空城计》三国诸葛亮无奈设空城计,疑兵退司马懿百万大军;《三岔口》取自宋朝杨家满门忠烈报国的一段故事;《卖水》宋代纯真爱情,私订终身的故事、《遇皇后》宋包拯放粮遇盲丐,此妇原是天子母;锁麟囊》内容取自清朝名著《剧说》中一个小故事;《夜深沉》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京剧曲牌,常在京剧《击鼓骂曹》及《霸王别姬》中用于配烘托弥衡击鼓和虞姬舞剑场面。
八出折子戏和京胡独奏虽然跨越了由秦至清的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但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内容寓意早已为人们熟知,不难理解。再则京剧的另一个特征是表演的程式化和人物的脸谱化,舞台上演员衣冠佩挂、喜笑怒骂、走台亮相、上马下轿、整冠甩?等都有一套比现实生活更为夸张,且有一定规范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和肢体语言。这种程式化表演的一个好处是,即便是对京剧不熟悉的观众,仅凭演员的一个或是一连舞台动作就可以大致猜出他/她所处的季节时辰、现时场景和心理情绪等。
京剧也可能是最讲究脸谱的剧种,而且人物的特征和属性一旦被定位下来便具有不可更改性,比如红脸关公代表勇猛且讲义气的英雄人物、白脸曹操则是狡诈,有权力欲的奸雄、黑脸包拯为铁面无私,伸张正义清官形象等。
想要对京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达到初歩理解、看懂各个流派表演,做、念、唱、打特征和手法,也是个人对中国历史、戏曲说唱、美学艺术的知识积累的考验。更何况当今各种艺术表演形式如此的丰富,多样化。能潜心研究、继承学习这们传统艺术表演者已是为数不多,更何况是听众呢?
京剧与其它形式的舞台表演一样其最终的目的是给观众带来可观赏性的节目,因此从娱乐性的角度来说京剧欣赏应是老少咸宜的普罗大众皆可看得懂的表演艺术。我想这也是今晚艺术家们所思考并以其精湛的演技和风趣的解说呈现給墨尔本观众一台既传统经典又充满观赏性的京剧表演晩会。
走出剧场,雨已小了很多,淅淅沥沥时不时地还有几片枯叶飘落,情形同两个星期前在欣赏了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墨尔本音乐会后走在墨尔本市区大街上十分相似,只是那晩能看到一轮明月繁星。我对小提琴表演技巧和演奏曲目除了家喻户晓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以外的外国曲目的了解并不多子对京剧艺术的理解,但确是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晩上,今晚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