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天下

欢迎来此畅谈宗教信仰,百无禁忌。
个人资料
正文

如何从晴雯之死看黛玉的结局?

(2016-09-05 21:53:54) 下一个
  

黛玉葬花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对应晴雯的判词,位列又副册第一名,可见晴雯在丫环中的地位之高。

  可惜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终只落了个薄命夭寿的结局,这一点与黛玉非常相似。

  通观全文,我们还可以发现,晴黛二人不但模样性情、言谈针线等都分外相像,就连家室命运也是如出一辙。

  所以,我们倒可以透过晴雯之死,窥到黛玉惨淡的将来。

  晴雯是黛玉的一个分身

  在整部《红楼梦》中,曹公并没有细致地描写黛玉的容貌,却形容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抄捡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告了晴雯的状,因此王夫人想起以前,便向王熙凤说,前日远远的看见一个人站在园子里叉着腰骂小丫鬟,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想必就是此人了。

  王善保家的就说,是不是叫来一看就知道了。此时晴雯正在病着,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云鬓未理,衣衫凌乱地就来到了王夫人面前。

  王夫人一见晴雯这副模样,当场就怒了,说真是个病西施呀,我看不上这个轻狂浪样。

  一个是病如西子胜三分,一个是病西施,曹公乃文豪大家,断不会有词语匮乏之虞,可为什么写不同的两个人要用一个同样的词语呢?

  很多学者通过考证研究,说晴雯其实就是黛玉的一个分身。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整整一部红楼看下来,总觉得有太多的巧合在里面,让人觉得晴雯就是黛玉,黛玉就是晴雯。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因宝玉生日,又逢老太太、王夫人等都不在家,袭人晴雯等凑份子给宝玉过生日,宝玉提议行一个占花名的酒令。

  轮到黛玉时,偏偏掣了一枝芙蓉花,写的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众人还道,“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这“别人”当然也包括晴雯。

  然而晴雯“受屈夭风流”后,宝玉为之做了一篇诔文,题目就是“芙蓉女儿诔”,为什么死的是晴雯,祭的是黛玉?

  更为离奇的是,宝玉祭晴雯本来无人知晓,偏偏晚上从不独自出门的黛玉从芙蓉花影里走出来,唬得小丫鬟说:“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

  宝玉细看,却是黛玉满脸含笑地走了过来,说:“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

  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槅,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

  宝玉不禁跌足赞叹,连说妙极。最后却又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一听,就忡然变色,隐隐觉得不详。

  难怪黛玉多思,她的窗上糊的就是茜纱,宝玉如此一改,这篇诔文反倒更像是祭黛玉的了。

  

  晴雯和黛玉一样心直口快

  晴雯本是赖嬷嬷从外面买来的,父母亲人俱无。因跟着赖嬷嬷到贾母跟前,贾母见了颇为喜欢,就留了下来。后来才过去服侍宝玉。

  贾母还曾对王夫人说,在所有的丫环中,论模样、性情、口齿、针线,只有晴雯最好,将来也只有她配得上供宝玉使唤。

  可惜晴雯“只想着大家早晚是在一处的”,反而自珍自重,不肯服侍宝玉洗澡,也并不曾仗着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就勾引宝玉,所以才枉担了轻狂的虚名。

  黛玉虽然贵为千金小姐,也是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才投奔了贾府。而且在主子里面,除了宝玉,黛玉就是贾母的心头肉了。

  原著中写道,自从黛玉来后,“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在第二十九回,宝黛为一点小事闹得沸反盈天,贾母气道,“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

  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当其时,贾母还未被金玉良缘所动,在她心里,宝黛就是天赐的良缘。

  与晴雯一样,黛玉并不因宝玉格外看重自己而失了分寸,也并不曾因为自小的情分与宝玉说过一句出格的话,长大后更是与宝玉斯抬斯敬,非礼勿言。

  黛玉与晴雯一样,吃亏就吃亏在心直口快,不会阿谀奉承别人。

  周瑞家的送花,别的姑娘都站起来道乏问好,只有黛玉说了一句,“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能给我。”仍旧把花扔回周瑞家的。那周瑞家的是谁?那是王夫人的陪嫁、心腹、代言人,得罪了她,就等于得罪了王夫人。

  晴雯得罪的人更多了,上至老妈妈,下至小丫头,她谁也不曾怕过。就连林之孝的女儿红玉她也敢得罪。

  让她有本事出了这个园子,远远地在高枝上呆着才好呢。所以,抄捡大观园之后,她才会墙倒众人推,被王夫人编了个谎骗过老太太,瞒天过海地撵出去了。

  既然晴雯没有好下场,黛玉抱屈夭风流也是意料中的事。

  不过我觉得她既不会自沉(宝玉要把花丢到水里,她尚嫌水脏),也不会自经(秦可卿、鸳鸯都是投缳自尽,事不过三,曹公怎么会让黛玉再自经呢?),而是被“冷漠”折磨而死。

  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刘姥姥讲了一个村话,说是一个十七八岁极其标致的小姑娘,在雪地里抽柴禾。

  后来,宝玉背地里拉住刘姥姥刨根究底,刘姥姥才说这小姐名叫茗玉,知书识字,可惜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在这里,曹公又施展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技巧,隐隐地给我们透露了黛玉的将来。

  这个雪下抽柴的女孩为什么也叫玉?为什么偏偏也是十七岁一病而死?(有人做过考证,黛玉死时也是十七岁)她为什么要雪下抽柴?

  宝玉时刻惦记着“女孩儿大雪地做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却不让再说这个了。

  可见因为流言四起,黛玉最后失去了贾母的疼爱与庇佑,因而心冷成灰。

  甚至还有人说她和宝玉已经有了不才之事,这样的打击于她而言是致命的,她最终选择以绝粒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