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和利己从听上去的感受来说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前者贬义,后者中性。但是从行为的内容特点上看是相同,都表现为自己谋利。所以事实上并不好区分。
观察了下坚持自私和利己不同的理由是利己是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而自私就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很显然,自私让人的感觉是一种越了界的行为。让人感到破坏的公平的规则所以受到排斥。
问题是这个决定公平感的界是什么?
法律吗?显然不是,因为没听说过因为自私被判犯法的。
道德规范吗?比较像,道德规范有人群中占主导的价值观决定。越过了大众默认的道德规范的利己行为往往就被认为自私行为了。这时利己的行为在道德的作用下有了不好的名声,所以变相的失去了部分利益,这个由道德造成的利益就把它称为道德利益。在道德利益的作用下,不公平有机会重新找回公平。
但是我们常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人的利益相冲突时,往往互相指责对方自私,道德的规范不能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利器。甚至要求公平,平衡都可以被道德判定为自私的行为。因为运用道德规范者的立场不同,绝对的公平没法找寻。道德利益又成了新的利益争夺焦点。
所以自私和利己的实际差异就是道德利益。当利己的行为被判定为自私时就被夺去了道德利益,而指责对方自私时,就意味这从试图从对方手中夺取道德利益。说到底是一种话语权之争。虽然这样的斗争可能会照成双方其他额外的付出,但是人还是往往乐此不疲,因为占领道德高地,获得自己正确的感觉是一个重大的安全感来源。
人可能认为如果自己有足够的良心就会排除自己的自私行为,使自己做到合理的利己而不伤害他人。但是这个所谓的良心还是受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左右。自己的良心发现和自我的觉醒程度有很大的关联,很少有人会自觉自己自私。相反对自私的羞耻感越强,却越有为道德利益而战的动力。越有攻击性,在利益对手的眼里越是表现出自私。
自私和利己之间差异的存在和无法消除正是有限的人无法找到真正安全感的明证之一。
作为人哪怕是初生的婴儿,就有欲望存在了。这个欲望不是不道德的结果,而是支持人体生命的基础。有了欲望,才保障人体生命的生存。这个欲望正是日后发展成各种恶的根基。而欲望是和有限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打个比方,饥饿必定和食物短缺联系。各种欲望就是是为有限的生命准备的,或者说是为了抗击有限的生命。所以欲望自然会趋于无限大,来获得安全感。这自然是水中捞月。
只有以爱为本质的真正永恒的生命的存在,才能解决人的纠结。只有走在爱是真理的道路,人才获得拯救。逻辑上非常顺畅,但超过了有限的人的体验,信还是不信?
谢谢禾口 :-).
我觉得人性应该是本恶的,当然自私就是恶的之一。但由于人的理性和对情感的需要,人会慢慢的对自己抑恶扬善,把恶控制到一定的范围内。把善尽可能的发扬光大,这才是人类的发展。这和你说的爱就是理很接近。
但是人的心中缺乏安全感,恐惧未来可能缺乏食物,房子,和性的时候,心中的恶就会占上风。表现出来就是贪婪,就会侵犯别人的利益。这个时候也只有爱和慈悲才能改变那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和社会。
这样说胡适的利己中的己和他人是有很大的共生概念了。
去看了你的博文了。谢谢介绍,你的英文真好。例子生动,写得也逻辑分明。
很有意思,你也喜欢用标签(label)这个词,我也常用,已经引起人反感了。呵呵。我觉得标签和教条关系很大,当把理只作为教条来作为判断依据时,很容易的就贴上了标签。
我看到你在文章中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老实说我是想批判马斯洛的理论的。以前在论坛写过一篇了,但不是很满意,所以还没贴到博客上,一直打算重写,需要再想想,怎么下笔。
我查过马斯洛理论在实验中被真实就很大缺陷,几乎就是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却被人广泛接受。因为这理论的金字塔结构正暗合人等级制的愿望。
我觉得胡适的“利己就是利人”是说,第一层:照顾好自己就是不麻烦别人,第二层: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第三层: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这时候的个人出于自由意志而去形成集体,改造世界,从而利人。
跟你讨论让人充满思考,很让人享受 :-). 关于抱怨的问题,想和你分享我的一个博文:
http://thoughtsandjokesaboutengineer.blogspot.com/2014/10/why-do-we-label-other-people.html
你比我好,我现在还是时有抱怨的,不过也在改善中。
你觉得“利人就是利己”和“利己就是利人”有区别吗?
从道德的角度,这两个体现完全相反的意见。前者高尚,后者无耻。
从宗教角度看,(我不太了解其他,仅以我知道的基督教角度)两个说法中隔了个神。当圣灵(神)进入人的内心时,己就和神合一了,因为神就是有利于所有人的,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利己就是利人,没有区分。有个概念就是神的儿女互为肢体,就是因为神而一体了。当不确定圣灵进入内心,只是服从神爱他人的教诲,利人就通过为神牺牲,神终会奖励的概念,来间接的利己,这时利己就是利人和道德角度一样,不好被接受。
理想主义虽没有明确的神的概念。但追求内心的真理,所以和宗教类似,有实现自我和自我牺牲两个意念在里面。
我不知道胡适说的“利己就是利人”表达什么意境,照顾好自己就是不麻烦别人?因为人是理性的,都会自律的表达利己,所以最后表现出利人?
谢谢你让我有机会去想一般不会去接触的话题。
我从前常常心里抱怨别人自私,包括自己父母。后来有一天我发现我不再抱怨了,我想我只是接纳了人都是利己的事实。这时候别人流露出不利己的善意和温暖突然间格外感人。
最近读到胡适说的一句话,“利己就是利人”。我的理解是利己到了一个高度,心就自由了,不再受道德等级的限制。这时候利人就是利己了,因为从利人里获得的喜悦和爱也满足了利己的需要。
而人的自私,就是心不自由而利己,然后侵犯了别人的疆界?
我不知道 “利己就是利人” 是宗教情怀还是理想主义。你觉得呢?
自私,利己产生的边界要比尊重的边界要模糊和复杂的多。
尊重的边界虽然也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基本上局限于天赋人权这个范围内,大家比较容易感受到那个边界。尊重和不尊重往往是自己内心的对方的态度决定的。所以就是简单的愿不愿意尊重的问题。
自私利己的边界虽然可以明确是由利益决定的,但是这个利益涉及的范围很广,不光是实际的物质利益,还有情感利益,及文中说的道德利益。利己如果是表达一种自己的动机和欲望,自私就是表达对他人的动机和欲望的抵制。利己如果被描述为自己埋头苦干的画面,自私就是一部争斗的画面。如何埋头苦干,而又避免和他人争斗?只有自己和他人通力合作力图双赢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但是在利益有限的世界中,这个状态是暂时的,不断扩大自己利益的欲望,或者说追求成功的欲望,使人必定依赖等级制生存。用来判断是非的道德就是用来制造等级的上好工具,自私这个概念是由道德等级制造出来的。包含了道德权柄产生的道德利益。
所以对有限的人来说,如果无法把无限的爱作为自身安全的支撑,纯粹的不侵犯他人的利己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那个意念中人觉得确实存在的,可以不越过的界是道德虚构出来,不真实存在。
你说的道德利益,我想现实生活中,确实有想获得道德利益的。但疆界触犯也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人与人相差太大。
很高兴看到你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