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南北感知音(薛福成 ,1838 ~1894 )
“收利权于西国,念流寓于南洋。” 薛福成
薛福成,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1865年,主持剿捻的僧格林沁阵亡,两江总督曾国藩奉命率军北上剿捻,沿途张榜招贤,薛福成写就万余言的《上曾侯书》,进言“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八策,登舟谒见。曾国藩日记有:“故友薛晓帆之子福成,递条陈约万余言,阅毕,嘉赏无已。”延揽为幕僚。
曾国藩逝,薛福成撰挽联:
“迈萧曹郭李范韩而上,大勋尤在荐贤,宏奖如公,怅望乾坤一洒泪;
窥道德文章经济之全,私淑亦兼亲炙,迂疏似我,追随南北感知音。”
光绪元年(1875),薛福成《应诏陈言疏》上改革内政外交万言书,被李鸿章延为幕僚,协理外交事务达10年之久,曾为李起草许多有关洋务的奏稿、书牍。清政府曾有意以总税务司赫德兼管海防,1879年,薛福成作《上李伯相论赫德不宜总司海防书》,指出“则中国兵权饷权,皆入赫德一人之手” ,上书反对清政府授予赫德总司南北洋海防大权,使英国控制中国海军的企图不能得逞。又撰《筹洋刍议》,主张发展工商业,“夺外利以润吾民”。又盛赞欧洲君主立宪制“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主张变法维新。
1881年,薛福成署理直隶宣化府,写下了《酌议北洋海防水师章程》,提出对未来北洋海军的构想。后来,李鸿章据之建立北洋海军。次年,朝鲜大院君李昰应发动政变,薛福成向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献计,出兵朝鲜拘捕乱党魁首,迅速平定了朝鲜之乱,日本控制朝鲜的阴谋未得逞。1884年,当时正值中法战争,法舰屡犯东南沿海,并摧毁了马尾福建水师。薛福成浙江宁绍台道任上,负责防守镇海,法舰窥视多日未得逞,直至中法议和。
1889年,薛福成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在任期内,与英国谈判云南、缅甸界务、商务,争回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并以国际公法为依据,使英国政府同意中国在其属境内设立领事,中国政府因此得以在南洋、缅甸等英国属地设立领事,保护当地华侨权益。基于洋务交涉的经验,薛福成作《论中国在公法外之害》,指出“泰西有万国公法一书,所以齐大小强弱不齐之国,而使有可守之准绳。各国所以能息兵革者,此书不为无功------虽至弱小之国,亦得藉公法以自存。”作《论中国未能洞识洋情》,则批评总理衙门的官员“因应不能得诀,每遇一事,大抵御之以多疑,示之以寡断。二者适与洋俗相反,寖至格格不能相入。”对善用国际法以办好外交,有早于同代人的看法。
他的出使日记记录了他一些观念的改变和欧洲议会政治的观察。如:
“昔郭筠仙侍郎,每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至为清议之士所抵排,余亦稍讶其言之过当。以询之陈荔秋中丞、黎莼斋(庶昌)观察,皆谓其说不诬。此次来游欧洲,由巴黎至伦敦,始信侍郎之说,当于议院、学堂、监狱、医院、街道证之。”
“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大抵皆取器识明练、才辩锋生者,而尤以家道殷实为第一要义,群谓之‘体面人’,……盖视此为扬名成业之具,而非为养身肥家计也。”
无锡薛福成故居,大门有光绪皇帝御笔亲赐的“钦使第”,是中国江南现存最大的官家园林,也叫“薛家花园”。薛福成精通风水,钦使第是薛福成亲绘建筑草图。其内有当时名人的对联,翁同和:“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曾国藩:“句里江山随指顾,堂前水木湛清华。”1894年,薛福成离任回国,到达上海病故,未能亲见钦使第的完成。后人叹息说:“钦差公使下西洋,归来空留薛半城……”1
1861年,慈禧的贴身太监“小安子”安德海干预政事,权倾一时。慈禧差安德海出宫办事,路过山东。依大清惯例,太监不得外出都门,违例者斩。薛福成的四弟薛福保是山东巡抚丁宝祯的幕僚,依薛福成、薛福保之策,丁宝祯斩杀了安德海。十多年之后,薛福成才作文将内情公诸于世。
《庸庵笔记》是薛福成的见闻随笔,内容说古道今,涉及晚清政治、社会、习俗的遗闻轶事。其中的《观巴黎油画记》、《猫捕雀》都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窗外有枣林,雏雀习飞其下。-------物与物相残,人且恶之;乃有凭权位,张爪牙,残民以自肥者,何也?” 为两岸三地的学子所诵读。《书过善人事》的感言:“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 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可为经营事业者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