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松林
日前,一位广东肇庆的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自己读初一的女儿开学领到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出版的英语课本里出现了大量广告内容,此事引起不少网民热议。央视《是真的吗》记者最近调查发现,教科书中夹带广告的情况确实存在。(10月22日,《重庆晨报》)
有关“广告进课本”的 争论,这不是第一起。早在2012年,就有网友发帖反映,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课本封面插画上,一幢医院大楼上赫然显示四个字:“博爱医院”,认为 这是植入广告,引得舆论一阵抗议。而在更早时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一课一练》封二上,曾整版印刷肯德基餐饮广告,页面下端还提供 各种肯德基套餐和食物的优惠券。结果,小学生们经不住美味诱惑,纷纷将封面剪下换取肯德基食品。其实,除了“博爱医院”、“KFC”,“高露洁”“耐克” “李宁”等品牌都曾在各地的课本中出现。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材课本应是纯净的土壤。将商业广告植入课本中,虽谈不上“对中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造成冲击”,但至少也是不恰当的行为。因为早在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在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印规范中规定,教科书内容不得有广告内容。而《义务教育法》第38条也规定,“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 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由此看来,商业广告被植入教材和课本,不仅涉及教育责任和商业道德的问 题,更是有法不依、突破法律法规底线的行为。
但“广告进课本”的问题又不能仅停留在法律法规层面探讨。需看到,目前我国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按照常理,教 育部门审定认定的教材课本,倘若出现商业广告,是断然不会被通过印刷交到学生手上的。然而,一些出版社很会“打算盘”——在审定环节搞一套标准,在装订印 刷的时候又私自加上一些商业广告,如此也就蒙骗过了教育行政部门。因此,如何在制度细节上进行无缝衔接,保证教材从编写到印刷各环节不出问题,需要引起相 关部门的重视,拿出智慧预防杜绝。
当然,也必须看到,之所以中小学教材课本会陆续出现一些植入广告,一个现实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基数较大,教材印刷多,加之国人对基础教育本身十分 重视,很容易就被一些商家“钻空子”,进行自我品牌和价值的宣传。甚至,在出版社和商家合谋的背后,还存在更深层次的权钱交易和利益输送。而从现实情况来 看,一方面,虽然目前国家对编写教材课本有了某些条约规范,但在一些关键环节上,规约依旧存在不少漏洞;另一方面,教材课本一旦出现植入广告,出版社、商 家、教育部门负责人很少有过被问责,违法成本偏低很难阻止“无利不起早”。这提醒我们,在建立健全预防植入广告的法律规制基础上,也必须将监督和处罚落到 实处。
近年来,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工作持续得到推进,在此背景下,教材编辑出版市场逐步放开,各种教材课本涌入市场,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同时需要 警觉的是,作为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创新的基础,教材课本的内容和质量把关十分重要,出不得半点差错。好在前不久,《广告法(修订草案)》已经开始征求意见, 其中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幼儿的教科书、教辅材料、练习册、校服、校车等发布广告。但愿,在越来越密的法律约束下,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的共同努 力下,植入广告的行为能在中小学教材课本上彻底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