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结束了,站错了队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首先失去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个特别善于妥协投降的城市,这一次也不例外。统治耶路撒冷的“三帕夏”之一的杰玛勒想让耶路撒冷玉石俱焚,炸毁所有的基督教堂,驱赶所有的犹太人。他的靠山德国人不同意这么干,下令保护犹太人。
在凡尔登战败的法尔肯海因元帅再一次败走,离开耶路撒冷。英国人用飞机把鸦片空投到奥斯曼军队里,让守城的士兵神情恍惚,难以为战。
——这个办法挺不错,比大炮轰炸文明多了!哈哈!
奥斯曼总督依沙特-贝用锤子砸碎自己的通讯设备,把投降书交给市长,“借”了一辆马车,溜了。成千上万的奥斯曼军队穿过城市,宣告这个帝国对耶路撒冷统治的结束,德国人也撤了。
滑稽的一幕出现了——
市长侯赛因-侯塞尼找了一面白旗,一个女人给了他一件白衬衫,想想觉得不对,又在美侨区借了一条白色床单,骑着马带着他的侯赛因家族出城投降。摇着白床单的市长最初看见两个英国厨师,向他们投降,忙着掏鸡窝的厨师拒绝了;接着看见两个英国士兵,仍然被拒绝,但是愿意跟市长一伙拍照!第三次遇见的是两个炮兵军官,他们也拒绝受降,但是通报了司令部。总算找到愿意接受投降的人。不过,市长大人还得正式投降一次:向英军统帅艾伦比将军,据说这个市长一共投降7次!。
英国外交部告诉艾伦比,一定要下马步行进入耶路撒冷,决不能有凯撒式的狂妄自大和基督式的自负。
但是首相乔治劳合在伦敦得意洋洋:“经过数世纪的冲突和无谓的争斗后,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已经落到了英国军队的手中,从此不再成为其他统治者对抗基督世界的棋子。”
劳伦斯也跟着艾伦比进城了,他刚刚挺过人生最大的伤痛。在一次孤身的敌后侦察中,他被俘了,奥斯曼总督和手下竟然强奸了他!因为他看上去就像没成人的男孩子。
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有他被俘的情节,对这个侮辱讳莫如深,只是电影中的劳伦斯此后因此性情大变,大开杀戒。为什么?现在清楚了。
耶路撒冷现在开始不属于任何帝国。庆功会上,法国特使提出要平分耶路撒冷。“现场随后陷入一片寂静。沙拉、鸡肉蛋黄酱和鹅肝酱三明治挂在我们油亮的嘴边。每个人都停止咀嚼,不约而同地转向艾伦比。艾伦比冷冷地说,这里唯一能做主的是总司令,也就是我!”
英法对耶路撒冷都有利益要求。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也在咖啡馆里争论巴勒斯坦未来。
犹太人这边,极端正统派鄙视犹太复国主义的亵渎神明;极端民族主义者主张建立武装的希伯来国家统治臣服的阿拉伯民族;也有人认为犹太民族应该融入阿拉伯人统治下的中东。
阿拉伯人一边:民族主义者和伊斯兰基本教义派主张驱逐犹太移民;民主自由人士则欢迎犹太人援建一个阿拉伯国家;阿拉伯知识分子讨论巴勒斯坦应该成为埃及或叙利亚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统治耶路撒冷是英国派来的军事总督罗纳德·斯托尔斯。他觉得,他的职位就像“彼拉多一样”。
——彼拉多,《圣经》里那个想放了耶稣的罗马总督。
巴勒斯坦实际归属悬而未决。
魏茨曼又来了。他穿越沙漠到亚喀巴去见费萨尔王子。这个费萨尔就是麦加侯赛因国王的三太子、劳伦斯的挚友。亚喀巴就是劳伦斯出奇兵占领的亚喀巴。我们上一篇提及过。
风度翩翩的魏茨曼让费萨尔看到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和殖民犹太人之间的巨大差异”。这次会面后,费萨尔“接受了犹太人未来可以拥有巴勒斯坦领土的可能性”。他表示,假如他登上王位的话,巴勒斯坦可以吸收“四百到五百万犹太人,而不至于侵犯阿拉伯农民的利益。”
可是英法之间争夺未休。有意思的是,劳伦斯在伦敦游说支持阿拉伯人,费萨尔在巴黎请求法国援助。
巴黎和会上劳伦斯穿着英国军服,戴着阿拉伯头巾,作为费萨尔的顾问也来了,他们力图阻止法国人控制叙利亚。魏茨曼也来了,希望维持英国在耶路撒冷的统治。
似乎需要一个公正的裁判呢!
于是美国佬来了。伍德罗·威尔逊据说是第一个在任内出访的美国总统。1919年1月他来到凡尔赛宫,与英法磋商。
他说:“一切战争涉及的领土解决方案都必须依据利益,考虑民众的利害关系”,
巴黎和会瓜分了中国青岛。可是威尔逊拒绝支持瓜分中东。他支持《贝尔福宣言》:“我是牧师之子,应该支持将圣地归还给它的人民”
威尔逊说了也没用。1020年,费萨尔在劳伦斯帮助下解放叙利亚,加冕为叙利亚国王,包括黎巴嫩和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开始名正言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在先知穆萨节那天,六万阿拉伯人准备庆祝。其中有人开始用匕首和棍棒殴打犹太人,人们高喊着“杀光犹太人”,耶路撒冷又变成了战场。
暴乱中,有个被本-古里安招募到犹太军团的犹太人解救了一个刚刚从俄国来的犹太女子,他们相爱并结婚。他们的儿子伊扎克·拉宾,后来成为以色列的总参谋长,带兵攻下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又陷入了战乱纷争,“每一次暴乱行动都是对双方极端分子的训练”,阿拉伯人犹太人在一次又一次极端的暴乱中不共戴天了。
阿拉伯人自己也内斗。在劳伦斯的斡旋下,失去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费萨尔国王终于得到了伊拉克,而答应能得到伊拉克的阿卜杜拉却一无所有。于是时任殖民大臣的邱吉尔出面了。他对阿卜杜拉说,如果你承认法属叙利亚和英属巴勒斯坦,我们就承认外约旦,即约旦河西岸。阿卜杜拉还是明智的,虽然不高兴还是勉强同意了。外约旦就在邱吉尔手上诞生了。明智的阿卜杜拉在1946年英国托管结束后,顺理成章成为约旦河西岸约旦哈希姆王国的第一任国王。
至此,劳伦斯也算是完成了使命,对得起朋友费萨尔了。他的阿拉伯使命也结束了。1935年死于摩托车车祸。他留下了一本书《智慧七柱》。蒙蒂菲奥里评价这本书:“虽然存在不少错误”,但是是一本杰作,“一部浓厚的巴洛克风格且充满诗意的作品。混合了历史、忏悔和神话”。
第一个版本的封面,能看见两把交叉的弯刀,和警句“剑意谓着清晰也意味着死亡”——
英国人治下的耶路撒冷发展很快,“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成为有现代主义风格的耶路撒冷,有大学,有博物馆,“华丽的店铺,挂着高大吊灯的咖啡馆以及各种奢侈品店”。一位来自美国的犹太女人还开了美容店。
魏茨曼把耶路撒冷称为“现代的巴别塔”,不同的文明在这里交融。典型的耶路撒冷英国家庭是这样的:保姆来自南英格兰,男管家是白俄罗斯人,仆人是塞浦路斯土耳其人,厨子是黝黑的柏柏尔人
但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冲突依旧。爆发了“西墙之争”,爆发了阿拉伯人的“布拉克起义”。
魏茨曼辞职了,接替他成为犹太社区铁腕人物的是本-古里安。
希特勒正在得势,欧洲的犹太人因此感到忧虑,1933年,就有三万七千犹太人抵达巴勒斯坦,1934年有四万五千人抵达,1935年有六万六千犹太人抵达。而阿拉伯人和基督徒加起来才六万人。
阿拉伯人无论内部纷争矛盾多么激烈,此刻也达成一个共识:英国人从未叫停过犹太移民。他们只有一个行动拯救耶路撒冷:“武装反抗”。
这个时候,作为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主席的魏茨曼已经老矣,实权在本-古里安手里。
身材矮小的本-古里安跟风度翩翩殷实富贵的魏茨曼不一样,他“是一个粗鲁的工人阶级实干家”,“沉思的孤独者和深谋远虑的战略家”。
“魏茨曼长得像列宁,可本-古里安不折不扣效仿布尔什维克冷酷无情的实用主义。”
本-古里安相信,一个阿-犹联邦是犹太人可以期待的最好选择。彼此妥协是可能的。
遗憾的是,阿拉伯人从来没有他们自己的本-古里安。他们有了一个叙利亚传教士伊宰·丁·卡桑,他相信殉教,是基地组织和圣战者的先驱。1935年11月20日卡桑和他的游击队员在山中被四百英国警察包围并打死。哈马斯的武装组织“卡桑旅”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注:网络图片。
哈哈哈,同意园姐,绝对是专家,太服气了。:)
鹿葱姐好介绍!记得“阿拉伯的劳伦斯”像是特长,当时没看完,今天刚好在这里补课了。。。
第一版本封面上交叉的两把弯刀,过目难忘,文字惊心动魄,相当令人玩味啊。。。
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