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的孝,是立家之本。通过对“孝顺”的理解,教育和实践,家庭里长幼有序,可能发生的主要矛盾都得以解决或避免。
但是我也发现,片面强调“孝顺”,而忽略了“上慈”和调节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悌”,也会造成家庭关系中一些矛盾。
首先说,“下孝”它是有一个对应的“上慈”。做父母的对应子女的孝顺,理所当然地要宠爱和包容自己的子女。没有“上慈”所对应的“下孝”,可能造成的问题有两类, 其一是愚孝,其二是“孝”字被绑票的情况。所谓愚孝,就是不管父母说什么都说是对的。如果父母宽厚智慧,愚孝也不带来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父母糊涂,愚孝就会误导下一代人,给一个家庭的发展造成局限。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做父母的慈爱不光是感情上爱的付出,更是个人德性与智慧的显现。换句话说,真心想自己家庭发展的父母,他们绝不会要求孩子做愚孝的子孙,他们会明智地把握自己的慈爱,不会让要求孩子孝顺成为制约一个家庭后续发展的绳索,从而鼓励自己的后人勇于超越自己,实现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宽厚的慈爱之心。另一种没有“上慈”对应的孝顺,那多半是文化断层所造成的结果。利欲熏心的时代影响下,难保不会有少数一些做父母的不懂得慈爱的道理,正好利用兴孝之风,大肆去掠夺子女,让子女不堪重负去满足自己的私欲。从这个角度上讲,把“下孝”的“上慈”也提一提,不光是给一些人补课的作用,也能有效地约束私欲。当然,提倡“上慈”最大的好处还是增加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使亲情真正懂得去交流。
说道慈,我再多说两句。慈爱不光是要宽,宽到自己的面子不能大过教养好子女的责任,这样才能做到自己不挡住自己做家长的路。慈爱还有理,这个理我们理解成超越个人情感偏好的理性也行。比方说,孩子多的家庭,家长慈爱的理智就在于懂得把一碗水端平,对孩子不搞明显的偏爱。偏爱可能造成子女间的猜疑和不公平竞争,很可能为子女间后来的矛盾埋下祸根。这样的情形,让我们不能不思考“悌”字的含义。
在慈孝之后,我觉得“悌”也被忽略了很久。说“友悌”,很多人懂,知道那是说对待友人要象对待兄弟一样。至于如何对待我们家里的兄弟姐妹呢,我们知道吗?
按照我的理解,这个悌是“义”的出处。一个人若不能善待自己家里的兄弟姐妹,他能善待外面的朋友吗?
再者,在一个家庭之中,父母不会跟随子女一辈子,跟随我们一同成长,从生到死相伴时间最长的亲人就是兄弟姐妹,即便两代人间的关系很好,如果兄弟姐妹间的关系一团糟,那个家在父母之后也会散架的。
“悌”该如何去做呢?这个思考我觉得应该交给我们每个人自己去做。我今天码字的意义,就在于提醒大家要把孝与慈与悌三者关联起来,整体一起去思考,理解与实践。
2015. 01. 18
至于把三者关系扯到社会和更大范畴的关系上去,那就不得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我这篇小文肯定是达不到那样的寄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