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編譯 段灼華
強者中國做自己想做的事
儘管這些年已較少被提及,但位於第一島鏈中央戰略位置的台灣,仍是中國與美國爆發衝突最大的潛在因素。不少美國國防分析家同意,中國不斷擴大 A2/AD(又稱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旨在阻止華盛頓干預北京侵台。因此,美國的因應之策在於發展海空整體作戰(Air-Sea Battle)的封鎖策略,似乎預想著中國會真刀真槍地與台灣打起來。
就很多方面來看,擔憂北京併吞台灣並非杞人憂天之事,誠如在線雜誌《外交者》副主編扎凱里?凱克(Zachary Keck)寫道,中國覬覦台灣的野心勝過包括釣魚島在內的其他島嶼,這不只因為台灣的經濟資源令人垂涎,該島同時象徵著中國“百年屈辱”的最後一道難題 ──自《馬關條約》後割讓出去的台灣,至今尚未重回祖國懷抱。此外,拿下台灣也能證明解放軍現代化後的大躍進。然而,有鑑於這幾年兩岸關係之改善,中共侵 台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
凱克認為,中國亟欲擁有台灣的動機是可理解的,除經濟和外交圍攻外,北京依舊沒有放棄通過武力奪取台灣的手段,且兩岸軍事天平勢必隨著中國經 濟持續進步、台灣經濟持續停滯而倒向北京那邊,其每年雙位數增長的國防預算就是最好證據;今天,中國沿海共有超過1600座導彈瞄準台灣,台灣國防部長也 承認,等到2020年,中國將有完整能力發動全面攻擊。
這一趨勢導致了部分美國分析人士,尤其是現實主義者建議,美國應該逐步放棄對台灣的支持,將之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權處理。舉例來 說,2011年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查爾斯?葛拉瑟(Charles Glaser)於雜誌《外交事務》發表文章稱,基於中國和美國之間核戰爭的風險,“美國是時候認真考慮背棄給予台灣的承諾,這將消除中美最明顯的爭議點, 為兩國接下來數十年發展更好關係鋪平道路。”
同樣地,被視為美國現實主義派大師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2013年12月在台北演講時指出,台灣面對北京最好是奉行“香港策略”,也就是“接受其獨立性總有一天會失去,並成為中國的一 部份”。這或許不是什麼美好的選項,但就像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所揭示:強者做自己想做的事,弱者聽任命運擺布(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and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
......
無庸置疑,2014年台灣尚未解決的經濟和社會壓力將在其國內政治中發揮更顯著作用,即使現階段兩岸緊張局勢沒有突然升高的風險存在,但不管哪一位領導人上台,與中國的關係始終會是台灣政治和經濟發展背後最關鍵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