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在街上看到牵着手,或者在湖边的长凳上依偎着看夕阳的老人,我都会禁不住的被他们感动。无论他们是从一而终,还是半路相遇,能手腕着手一起走到暮年,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然而,还有一件更不容易的事在等待着他们,那就是——如何去过另一半离开后的生活?
我上初中时,单元楼里,有一对老夫妇,他们从来都是社区里的模范夫妻。但是,随着老太太的身体一天天弱了,她变得忧心忡忡。原来,从年轻时起,都是老太太负责煮饭烧菜,还有家里各种她能做的家务,就这么过了近50年。然而,有一次她因病住院,才发现老头子一个人在家,居然连米要怎么煮熟都不知道,更别提炒菜了。所以,老太太一边在医院打吊针,一边还要担心老头子的日常生活。
子女为了让老人家省心,找了个保姆来家里烧饭、做家务。然而,没几天老头子就开始抱怨,嫌保姆做的饭菜不合口味,收的东西也不在他习惯的地方......老太太听说后,放心不下,病才有一点点好转就提前出了院。
后来,尽管老太太一百个不愿意,她还是先走了,离开了她用心呵护了50多年的老伴。之后,老头子换了很多保姆都不如意,子女来照顾也伺候不了.
他们如此相爱,实属难得,可是爱了这一辈子,最后剩下了一个无法独自生活的老头子。从此,他的生活只剩下对老伴无尽的怀念和对眼前无休止的抱怨。
一直以来,“爱”都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字,它给予我们力量,释放我们的潜力,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可眼前的事实却是,有的人太过于依赖“爱”,最终连独自生活的能力都退化了。
还有一对老夫妻,从那动荡不安的年代一路携手,患难与共。终于到了新时代,日子太平了,子女也成家立业,本该可以幸福的安享晚年。可是,有一天老太太突然歇斯底里的发起脾气来。原来,那天老先生上午10点出去溜达,路上遇见熟人,聊到12点才回了家。就因为这两小时的分离,老太太像丢了魂似的各种不安,在单元楼门前焦急的徘徊等待。老头子回家后,看到泪流满面的老太太,吓了一跳,以为出了什么天大的事。之后就是老太太的各种诉苦、抱怨老头子整整把她一个人丢在家里两小时......从此,老头子连一分钟也不敢离开老太太了。
之前,就听说老两口的大儿子已经给他们办好了去美国生活的各种手续,特别是老太太一直身体不好,医生都劝她早去美国,换个空气清新的环境;儿子也说可以专程回来接老太太去美国。可是因为老先生还得留在老家办理一些后续的事情,一时走不了,所以老太太坚决不走,一定要等老伴一起走,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分开过。
当时,我挺感动的,觉得老两口感情深厚,连暂时的小别都不愿意。
他们是我一直很敬佩的一对,他们一生相守,不离不弃,含辛茹苦的把子女养大,从来没听过他们有什么不愉快。可是,那一天,单元楼门口发生的一幕,令我非常震惊。两小时的分离,就能把一个人,变成这样,要是有一天,老先生先走了,老太太该怎么办?难道去陪葬吗?
他们相爱,全心为彼此奉献了一生,相濡以沫几十年,多么令人羡慕。可是,如果两个人的长年厮守,爱到最终变成了一对连体人,一个人离开了另一个人就无法生活,这究竟是该喜还是悲?
从那以后,我特别怕听见人说,“我那么爱你,离开了你,我一分钟也活不下去。”这一类的话。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样的话只是戏言,只是情侣们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时,用了夸张的修辞法。
可是,那一天我发现,原来这些话是有可能变成过现实的。从此,这类表达在我耳中不再是感人的情话,而是病态,是过于沉迷于爱中造成的自我丧失,也是对另一个人的捆绑和折磨。
当然,爱到最后,剩下的并不只是这些。
有一对我很熟悉的老人,也是令人羡慕的一对。老太太随时都是乐呵呵的,老先生比较沉默寡言;老太太喜欢穿着红色裙子去参加合唱团,老先生喜欢穿着中山装到老年活动中心打桥牌;老太太喜欢出去旅游,老先生喜欢在家养花......他们看似很不搭拍,但只要你见过他们凝视彼此的眼神,就一定对他们之间的爱深信不疑。
后来,老先生先走了。葬礼过后的一周,老太太家运来一个大物件,原来是一架钢琴。老太太说,她喜欢弹着琴唱歌,但是因为老伴喜欢安静,她以前只能去合唱团唱歌。现在,老伴走了,不用再担心吵到他,所以就把钢琴买回来了。
自此,70多岁的老太太每天在家自弹自唱,还教保姆唱;光线好的时候,仍然在阳台上绣绣花,做点针线活;老伴的花都交给保姆照顾;生活一如从前,充满了阳光和欢声笑语,一点没有因为老伴的过世而笼罩上阴云。
她也不愿去子女家生活,她说她一个人照样能接着乐呵呵的过日子。
有一次,我看见正在绣花的老太太,若有所思的放下针线,抬起头朝着对面甜甜的一笑。对面的椅子曾经是老先生的专座,而老太太仰头的角度,正是她与老先生相视凝望的角度。
她的这一笑,令我恍然大悟。他们的爱里有彼此也有自我;他们的厮守有分离也有相聚;他们的爱不是肉身的死守,而是深入灵魂的交融。无论另一个人去了哪里,剩下的那一个仍然能独立、安心,快乐的走完余生,因为爱到最后,他们既活出了自己,也活进了彼此的心里。
爱到最后,究竟剩下了什么?以我的年纪和资历,其实还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每一段爱情的最后,当事人的感受和经历也会各不相同。因此,我只是描述了三对老人的不同经历,和我自己的一些感悟,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并没有结论。
有时候,我会试着想象自己站在爱情或是人生的终点,来看待眼下的生活。这样的思考会令我发现很多被自己忽略的东西。当思维模式转换以后,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令我对当下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并因此开始做一些适时的调整,这大概就是向死而生的意义吧!
陈旖璇写于法国第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