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在中国曾是家喻户晓的人。一个英俊,一个秀美,是人们最喜欢的播音员。那时候主持人的数量与现在相比很少,虽然前有赵忠祥等前辈、后有罗京等师弟,但薛飞与杜宪搭档的《新闻联播》,是大家公认的最养眼的组合。
那时候,杜宪的老公陈道明,鲜为人知;甚至有人难以理解,杜宪为什么选这小个子男人相伴终生?
那时候,薛飞春风得意,所有人都认定他前途无量,是接班赵忠祥的不二人选。
然后,一切突然改变,只因为那一晚的播音…… 24年前的初夏,北京城充满了骚动和不安。那晚几乎所有能看电视的人都在收看《新闻联播》。两位熟悉的播音员杜宪和薛飞,他们换上了一身黑衣,满脸泪光、一脸哀伤。播到学生运动被镇压时,杜宪语速极为缓慢,声音哽咽,无限悲痛──打动了关注国家命运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薛飞打着黑领带,那无法掩饰的难过和愤怒,凸现了民族的良心和人类的良知,展示了无声的抵触与声讨。那一晚,薛飞和杜宪,让很多人终生难忘!
但是,从那晚之后,人们再也没有在《新闻联播》看到过他俩,直到他们离开CCTV。一个真正的新闻传媒人,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在面对如此惨烈的事件时,以巨大的勇气和人生的代价,来表达对现实的抗争!
第二天,在《新闻联播》出现的是谁?李瑞英和罗京,他们激愤高亢。 再之后,杜宪当时被调离播音组后,去了电视台的经济部作幕后编辑工作。她到经济部报到时,全体同仁起立欢迎,鼓掌长达数分钟,令杜宪热泪盈眶。她在那里当编辑,只能在节目的工作人员表上用个化名——皓月
1992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邀请杜宪访问,台里拒放,于是,她递交了一大叠请调报告,但没有回音;恰好,地处梅地亚国际新闻广播电视交流中心,邀请她出任电视片集《中国小城镇》的主持人。1992年,摄制组行经云、贵、陕、川、藏,所到之处掀起“杜宪热”。在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姐妹把杜宪往屋里拉;在“鬼城”酆都,百姓将她团团围住;在拉萨,藏民向她献上洁白的哈达,行政长官设家宴款待她。《中国小城镇》片集在第4届上海电视交易会上,是所有中国电视片中卖得最好的片集。后来,她在凤凰卫视主持节目,“大家风范,荣辱不惊”。
薛飞在1992年辞职,远赴匈牙利,挥一挥衣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在异国他乡,薛飞风尘十载,浪迹天涯。2001年,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薛飞再度扎根故土,漂泊的游子,归来时已是鬓染飞霜,多少往事欲说还休!
“请大家记住这黑色的日子”——这是20年前杜宪在《新闻联播》中的最后一句话......
最近,《薛飞自述:我在匈牙利的日子》出版发行了。薛飞在这部二十万字的自传中,首度公开谈及当年“黑衣出镜”后的惩罚和去国的前因后果。据报道,薛飞事后被调离播音员岗位,转往当编辑,当局要求他在新职不许配音、不许出图像、不许外出采访以及当编辑亦不能署原名。薛飞同意并署名“白墨”。某次,他原拟随队到新疆拍风景片,但新疆当局要求央视不让薛前往,原因是怕他从边境“借机潜逃”。事件令原本没打算离去的薛飞,意识到他此刻必须离去。
薛飞其后到了匈牙利,由摆摊至再起新门墙,又于2001年回国,开办主持与播音及形像设计等课程,个中奋斗史,都一一纪录在了他的新书中。 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有了越来越多俊男靓女的主持人……
如今,还有多少人依然记得这对朴实、激情、正直的播音员? 至少,我始终记得。 |
谢谢楼主!
我会去买几本薛飞的新书,以示支持。
看了此文,又触动了那一晚,那一刻,挥之不去的心痛的回忆。
谢谢楼主此文。
楼下说的另一个女播音员叫卢静,先随先生在国外生活一段,后在广播学院播音系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