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个人资料
正文

此生无处访刘郎

(2018-07-25 06:17:16) 下一个

7月13日,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病逝。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媒体,大都报道了这一噩耗,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忧思。在中国的非官方传播渠道,例如微信朋友圈里,一些关注中国民主政治的人,以藏头诗、悼亡诗等各种方式,深切缅怀这位“中国的马拉”。

同样死于7月13日的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是法国政治家,医学博士,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派革命家。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马拉投入战斗。他创办的《人民之友》报,成为支持激进民主措施的喉舌。在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中,他成为巴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随后又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1793年 7月13日,马拉在巴黎寓所被反对派刺杀。马拉之死震动了整个法国,巴黎人民为马拉举行了庄严的葬礼。

刘晓波之死,显然不可能获得如此的哀荣。甚至很多中国普通老百姓,都不知道刘晓波是何许人也,更不知道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网上有朋友说:“他不是很早就去世了么?我还读过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呢!”这不是黑色幽默,这位朋友把刘晓波当成了王小波。王小波是中国当代学者、作家,曾留学美国,20年前因病早逝,王的妻子是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她经常写文章怀念亡夫,给世人留下较深印象。从中国社会知名度来说,刘晓波还真不如王小波。

同样是出生在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晓波的知名度,也不如莫言。刘晓波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中国的官媒极尽挖苦讽刺抨击打压掩盖之能事。而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朝野一片欢呼喝彩。老百姓教育自家的小孩,都说:“好好写作文,将来当莫言!”因为写作文与读“文言文”,是中国学童最头痛的“两文”。说来颇具讽刺意味,刘晓波与莫言,竟然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导师教育出来的。1988年,刘晓波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中国第一个文艺学博士,导师叫童庆炳。而莫言则是童老师指导的硕士弟子。一个教授教出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童庆炳可谓空前绝后。

尽管刘晓波名声在外,在国内被禁声禁言,被投入大牢,但是他的人生经历依然在中国的百度网上存有词条。换言之,在网上还是能够搜索得到关于他的种种“负面新闻”的。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会对这些“负面新闻”反过来读,读出其正面意义来。

有人说:“如果在印度,他就是圣雄甘地。如果在南非,他就是推翻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领袖曼德拉。如果在美国,他就是‘我有一个梦想’的马丁路德金。而在中国,他却是一个囚徒。”人们有理由相信,诺贝尔和平奖不会颁错了人,被颠倒的历史一定会重新颠倒过来,冤死的灵魂迟早会含笑九泉。只可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生无处访刘郎。

见刊《星洲日报》2017年7月17日言路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