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个人资料
正文

华人锡矿业系列讲座(一):琉琅妇的故事

(2015-12-30 16:09:23) 下一个

http://www.utar.edu.my/ics/index.jsp?fcatid=252&fcontentid=2643&f2ndcontentid=116603  

本院中华研究中心2015年4月8日下午在金宝校区PF067室,举办了题为《琉琅妇的故事:霹雳州近打谷锡矿业图像》的学术讲座,这也是“华人锡矿业系列讲座”的第一场讲座,由拉曼大学文学院新闻系郑文德讲师主讲。主持人黄文斌中心主任在开场白时指出,华人对整个马来西亚的锡矿产业而言,有过一段不可磨灭的光荣历史。还原到英殖民时期马来亚的历史脉络里,我们可以发现,锡矿业的发展与华人的积极参与和辛劳付出密切相关。1847年和1880年,霹雳州分别在拉律地区和近打谷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此后,以霹雳州锡矿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州内怡保、务边、金宝等地的发展,也使马来亚进入现代化的建设。研究马来西亚华人锡矿业,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郑文德讲师还未开始演讲前,先播放一则短片,告诉大家什么叫“洗琉琅”,“琉琅妇”又是怎么一回事。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与镜头展示,同学们纷纷被这精彩的影片所吸引,对于这份陌生的职业抱着即好奇又敬佩的态度。原来,历史文献对于“洗琉琅”的记载并不多,而社会大众也认为这是一种末流的行业。琉琅妇不一定都是华裔,但从事这一行的大部分是客家女性。她们用一个被称为“琉琅”(Dulang)的凹型木盘,在水沟中淘洗锡米。在酷暑中,她们每天要站在没膝深的水里弯腰工作4到6个小时之久,因此在马来西亚的锡矿开采史上便有了“琉琅妇”这个辛酸的名词。虽然“琉琅妇”不获重视,但她们对于马来西亚锡矿业却贡献良多。其中占了全国总生产量的5%-6%,巅峰时期有3万多人从事这个行业,带来数以万计的外汇。

郑文德讲师通过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的手法,采访到了不少健在的“琉琅妇”,尽管她们年事已高,但是对她们曾经从事过的“洗琉琅”依然记忆犹新。她们的口述,为不被重视的历史留下了鲜活的史料。郑文德讲师还特别提醒在座同学,做口述历史应该注意的方面,例如:要熟悉在地的人文景观;具备一定的专题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亲和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具备新闻传播知识以及采访的技巧和应变能力;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及时掌握受访者的心理变化;做一个善于聆听的谈话者;准备好适合的记录工具等等。郑文德讲师笑着透露,在采访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包括受访者一些趣闻轶事。

最后,郑文德讲师强调,研究本地历史必须有一定热诚和耐性,才能有所收获。本地历史尤其是华人研究,尚有许多待研究的领域,是需要许多学者们去挖掘的。黄文斌主任则认为年轻一代都应该有至少一次洗琉琅的体验,才能体会前人的辛劳,继而珍惜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讲座的最后环节是师生交流,气氛轻松愉快,宾主尽欢。同学们收获了书本上学不到的历史知识,还有可口的茶点,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下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