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the Gare de Chartres火车站,往市中心走10分钟,大约700-800米路程,就走到夏特尔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侧近处。
夏特尔教堂本身隐含一部西方建筑史。初建时,它采用基督教巴西利卡式(Christian basilicas),即特点为中殿(nave)加上半圆形后殿(apse);数次火灾后,1020年按照仿罗马式(Romanesque)重建,即特点为拱形穹顶、厚重墙体、半圆拱门/窗/拱饰等;1194年的大火又烧毁了大部分教堂建筑。于是,再次修建的时候设计为哥特式(Gothic),其特点容后细述。哥特式是本篇主要讨论对象。
这时,只见天穹布满灰色乌云,在教堂身后的背景里快速地移动。古老的建筑犹如乘驭着时光,穿过历史隧道,把自己端庄地摆放了在我的眼前。
教堂一高一矮的双座塔、绿色大屋顶首先映入眼帘。
哥特式建筑风格发源于法国,然后在当时相对偏远的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流传开来。文艺复兴时期,南方(阿尔卑斯山以南)的欧洲人自认所处文化中心,将北方野蛮之地的这种建筑风格称为“哥特式”。“哥特”(Goth)一词原指公元三、四世纪时侵略罗马帝国的日尔曼/野蛮人。“哥特式”(Gothic)就用了其中延伸出来的“野蛮”之意。因此,“哥特式”建筑风格这个名称当时含有轻蔑之意。
第一座哥特式建筑是位于巴黎的圣丹尼斯教堂(Basilique Saint-Denis)。1140-1144年间,教堂进行改建。加建东部圣坛建筑部分的时候,院长提出要求,必须达到四周采光良好的要求。以前,罗马式建筑最大问题就是采光不好,以致教堂内阴暗晦涩,难以让天国的璀璨光芒透射进来。根据院长要求,设计师们最后方案采用了尖拱(the pointed arch)、肋架拱顶(又称交叉肋拱;the ribbed vault)、回廊(the ambulatory)、束柱(the clustered columns)和飞拱(又称飞扶壁;the flying buttresses)等建筑元素。
这些建筑元素的集合,其最大作用和目的就是让教堂建筑从此得以由厚重的墙体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将一排排大玻璃窗户安装到四周的墙壁上,达到采光明亮的要求。这样也就诞生了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后来称之为哥特式。这种新的风格当然也是宗教美学方面的一大革新。
这就是最早的哥特式建筑,位于圣丹尼斯教堂内。其哥特式元素尽现眼前,支撑穹顶的交叉肋拱、尖拱、粗大的束柱和明亮的彩绘玻璃大窗棂,还有围绕圣坛(altar)的回廊。
粉红色标示之处即回廊
来到夏特尔教堂东侧正门跟前,倍感雄伟建筑墙脚下人的渺小。虽然双塔之间的部分墙体正在维修,没有影响到大家从正门进出。但是哥特式教堂正门的那个玫瑰窗(rose window)这次就看不到了。
我在凛冽的寒风里,把镜头对着双塔,再往上、拉近,借助长焦镜头看清肉眼看不到的一些东西,比如这些115米高北翼(左侧)之塔的钟楼外部细节。可见四周的雕花尖拱窗门以及侧部供支撑的飞扶壁。
先围绕教堂走一圈。从正面往北左拐弯,墙角处,站着一位手捧日晷的天使。
从天使的头顶再往上观瞧,就是双塔之一的南侧旧塔。在蓝天白云间,它为人类的虔诚站了一千多年。我说它一千多年,那时因为当初罗马式教堂遭火焚毁,独独没有烧掉这座塔。后来重建的时候,就把它融合成为了新教堂的一部分。仔细看,很容易从它的圆拱识别出其罗马式建筑风格。
再看紧接南塔的纵堂(nave,也称中堂)建筑部分,众多飞扶壁之间,不见了罗马式厚重墙壁,而镶装着多彩玻璃大窗户。飞扶壁承接了建筑的侧推力,并将侧推力疏导至地面。
扶垛的构造
这是夏特尔教堂俯视图。双塔位于东侧正门,东西向为纵堂,南北向为横堂(transept,又称耳堂)。
继续前行。前方看到横堂北侧的门廊(porch)和台阶。
(未完待续)